健康需求是智能设备最大推动力
- 来源:微型计算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健康,智能设备,智能手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05 15:42
智能手环把睡眠监测和运动管理作为最大卖点,智能水杯、体重秤同样是以健康的名义诞生,就连苹果都在iOS8中直接集成了智能健康管理平台Health Kit。在PC、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解决了人们在功能和便利性方面的需求后,新的智能设备开始把用户的健康需求放在了首位。
智能穿戴设备:科技进化生活
慢跑时间已经超过了50分钟,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放慢脚步,按下了Stop按钮,腕表上的数字定格在了9.54km。身体稍微有点疲惫,但你心中却充满了兴奋。掏出手机,轻轻点击几下屏幕,刚才跑步时身体各项微妙变化的数据就通过蓝牙传输到了手机中,以图表形式清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吃惊地发现,VO2MAX(最大摄氧量)指标已经超过了50ml/kg×min,这个数字相比上个月又提高了两个单位,你向跑完全程马拉松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对于任何锻炼者来说,身体的VO2MAX(最大摄氧量)都是一个重要参数,它指人每公斤体重每分钟可以使用氧气量的毫升数,与人的耐力息息相关。以往,我们需要大量复杂的专业设备才能准确测定VO2MAX的数值,但现在,只需要一支小小的运动腕表,外加一根心率带,你随时随地都能读出自己身体的VO2MAX数据。
光有这些还不够,佩戴在身上的穿戴式设备充当的是数据采集和显示的角色,而在它们的身后,还有一套数据分析和计算的后台服务,它们和智能设备一起,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运动健康解决方案,可以真正改变你的生活。
以佳明公司的fenix2智能运动腕表为例,它本身是一支具备数据采集和显示功能的智能腕表,而连上专门的GarminConnect云服务之后,它就会变身成一个强大的在线训练工具,可用来存储、分析和共享所有的健身活动。
锻炼完成后,你摘下手表,连上电脑或者手机,登录网络上传数据,当天的锻炼情况立刻变成了简单易懂的图形表格。GPS导航会在地图上精确绘出你当天的运动轨迹,跑了哪些地方、整个长跑过程内心率有什么变化、平均触地时间和步幅是大是小,一目了然。
有了数据支撑,你就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长期训练计划了。事实上,专业的智能穿戴设备厂商如耐克、Fitbit、佳明等都会在自家的配套服务中提供丰富的训练方案供用户选择,大到马拉松、铁人三项,小到骑车、游泳,乃至单个的体能改善,这些训练方案均由专业运动教练团队制定,以周为单位,详细到每天做什么事情。整个训练过程由弱到强,帮助你科学快速地提升运动技能。选择一个训练方案,将其导入手表或者腕带之后,设备每天都会提醒并督促你完成训练,相当于雇佣了一个私人教练。毫无疑问,智能穿戴设备在健康/运动领域的普及,将让我们的锻炼方式变得大不相同。
2014:智能健康设备大兴其道
回望2014,“健康”元素已经成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打卖点。苹果发布iPhone6的同时也推出了Apple Watch,这款设备一个重要卖点就是能随时随地监控你的身体健康。虽然Apple Watch的铺货时间得等到2015年,但它是一个重要信号—在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苹果终于亲自动手了。
同样身体力行的还有微软和英特尔,在时下火热的手机和移动互联网领域,这两家昔日的巨头或多或少都有些“寂寞”,面对即将到来的下一波智能穿戴设备浪潮,他们不想再被人遗忘了。
微软的智能手环Microsoft Band是一款运动型可穿戴设备,运行微软自家的Microsoft Health(微软健康)软件平台,售价199美元(约合人民币1216元)。它拥有大量传感器,能实现计步、睡眠质量之类的健康数据追踪,还内建微软私人语音助手Cortana,无需手指操控就能访问网页或者主要功能。通过Microsoft Health平台的后台服务,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能得到妥善的存储和分析,并且软件还能针对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用户给予个性化的运动提示。在未来,Microsoft Health的服务甚至还可以将你的健康数据与医疗机构进行分享。
英特尔在2014年同样也拿出了自有品牌的智能手表Basis Peak,主打的是健身追踪,它加入了专为健身设计的一套运动和心脏速率传感器,能够识别用户正在进行的运动类型,比如是否在步行、跑步、骑自行车或其他运动,从而更好地监测用户的运动数据,包括体表温度、心率和计算卡路里消耗等。BasisPeak续航时间最多长达4天,并且支持最多50米防水,这些数字相当厉害。
至于传统的健康腕带“大厂”Jawbone和Fitbi,在2014年更是新品不断。Jawbone发布了能测心率、集成更多传感器的Jawbone UP3手环。JawboneUP3不仅能够追踪步数、卡路里消耗这样的数据,还能监测用户的心率,从而提供更为详实的睡眠统计数据,包括浅层、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不同情况,给出提升睡眠质量的建议。同时,它还能识别不同的运动行为,如跑步、交叉训练、网球等,有了点运动手环的样子。
Fitbit则一口气发布了Flex健康手环、Aria智能体重计等数款新品。前者主打健康监测和运动追踪,后者除了称重,还自带Wi-Fi,能分析出你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告诉你体内有多少脂肪,帮助用户进行科学减肥。
据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报告显示,在2014年第一季度,以智能手环为代表的健康追踪器的销量超过了235万台,超同期智能手表出货量的4倍,充分证明了“健康才是当今智能穿戴设备的头等大事”。
业界分析师们对健康穿戴设备的前景都做出了乐观估计,2014年全球可穿戴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将超过1亿部,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可能变成3亿部。瑞信集团的预测报告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亿至5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和健康息息相关。
智能穿戴设备要普及健康是痛点
为什么健康会成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打元素?理由很简单:其它卖点实在太不靠谱、太没吸引力了。传统腕表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上百年,我们有无数的方式可以获得时间,为什么还需要佩戴一个专门的腕表来看时间呢?同样的道理,智能手机早已成为了我们的“个人信息终端”这个角色,再多出一个佩戴在手腕上或者别的什么地方的屏幕,根本无法威胁到手机的存在。你可以用手表看微信,用腕带读信息,但你最终还是要在手机上打字回复,更别说几乎所有的智能手表、腕带都需要通过手机才能连上移动网络。
2014年,可穿戴智能产品并未像智能手机那样颠覆业界格局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依赖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新事物总得为自己的存在找个理由,所以,“健康”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智能穿戴设备唯一的痛点。毕竟,我们可以不喜欢娱乐,可以不收发信息,但不可能不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而要随时随地获取身体的数据,没有哪种设备比“穿戴在身上的芯片”更方便了。
智能穿戴设备要像手机一样打动普罗大众,健康是一个捷径。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许多社区已经开始尝试发放免费的智能手环。居民佩戴一款健康手环,就可以依次进行血压、血氧、体温、身高、体重、人体成分等项目的健康检测,在完成所有项目后,即可得到一个简单的“健康检测报告”,其数据可以被纳入社区居民健康保障综合管理系统,成为居民健康综合管理的一部分。
除了健康牌之外,有的厂商还把目光瞄向了儿童。针对国内拐卖儿童伤害儿童事件层出不穷的现状,360公司就推出了针对儿童的智能手表,使用全球卫星GPS与移动基站LBS双定位系统,密切关注儿童的动态。
问题依然不少 背后服务成关键
当然,在大小厂商们一拥而上、智能健康设备一片生机勃勃的2014年,我们看到的也并非全都是喜讯,其中依然夹杂着诸多不足。最大的问题就是软硬件发展的不平衡。
不管是健康手环、智能腕表、Wi-Fi体重计,或者是其它什么设备,光有硬件是不能称之为“智能”的。把功能最强大的传感器集成到一起,它们本质上也仅仅是一堆沙子而已。智能设备之所以能称之为“智能”,关键因素是背后支撑硬件工作的软件、算法和服务。在这方面,目前的智能健康设备依然问题多多。一拥而上的国内小厂商们尤其如此。
以售价不超过百元的某国产手环为例,它号称集成了多种传感器,能监测运动量、睡眠质量等诸多身体数据,还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走路和跑步的运动效果,能自动判断是否进入睡眠状态,分别记录深睡及浅睡并汇总睡眠时间,帮助用户监测自己的睡眠质量。但实际用起来完全不是如此。笔者曾经佩戴过一段时间该手环,发现其提供的数据分析相当不靠谱,后台服务也只提供了简单的分析功能,并未给出真正系统的建议。更夸张的是,笔者某次忘记关闭监测功能就将手环摘下放于桌上,结果手环居然读出了桌子的“睡眠”数据,还煞有介事地进行了分析!
许多售价数十元乃至上百元的国产智能设备都存在相同的问题:重设计、堆彻硬件,花大价钱做推广,而真正有价值的健康监测分析软件以及后台服务方面,这些厂商的积累完全是0。用户们贪便宜买回家后发现,自己买到的并非健康手环,而只是带蓝牙显示功能的电子手表。
要解决这些问题,厂商们必须扭转思路,真正把设备背后的服务和软件当作开发的重点。对于那些没有相关技术积累的互联网厂商而言,直接收购医疗健康行业的厂商是获取技术最快捷的路径。苹果在推出Health服务之前,就收购了多家从事传感器研发、医疗信息服务、健康App开发相关的创业公司。
展望2015:Apple Watch发布将成业界里程碑
展望2015,智能健康设备依然是智能穿戴设备的重头戏,Apple Watch的上市将成为业界最重要的里程碑。有了苹果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渠道推广,以健康为主打卖点的智能穿戴设备将真正进入主流用户的视野。
Apple Watch所提供的睡眠监测、心率监测等功能将成为未来健康腕带、智能手表的标配。而Jawbone、Fitbit、微软、苹果、三星等都会在2015年继续更新自家的健康穿戴设备产品线。战火将在用户身体各个部位“蔓延”,位置不仅仅限于手腕,胸前、背后、头部乃至脚底都会成为战场。
据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测,从2014年到2018年,健身追踪器的数量预计将增长两倍多,超过7000万台。随着苹果Apple Watch的即将上市,该行业的竞争也将不断加剧。以“健康”为契机,智能穿戴设备市场或许会涌现出一些真正的黑马,利用智能技术延伸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外界,进而带来全新应用和服务体验。
文/图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