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我第一次拿起相机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童年,故事,海鸥相机
  • 发布时间:2015-01-13 12:53

  他们30年前的故事,正在相纸上伴随着时间泛黄褪色,而为了纪念那些难忘的回忆,我们找出当年的照片,来一起聆听照片背后,他们第一次拿起相机的情形,记忆里的故事或朦胧、或激动、或平凡,但30年后的今天,当时的一切依旧让他们难忘。

  郝笑天

  职业:职业摄影师

  1981年出生于摄影世家,从小相机便成为伴随他成长的“玩具”,他的童年比其他小孩更特别和有趣。

  大海&淑兰

  职业:退休工人

  1953年出生的这对夫妻,在婚后攒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海鸥相机,他们的故事平凡却充满时代色彩。

  李进

  职业:退休教师

  1959年出生,30年前他带着一台海鸥双反相机,骑自行车从贵阳一路拍到北京,成为行摄一族的鼻祖级代表。

  郝笑天 童年玩具是相机

  小时候我没有太多的玩具,父亲的相机成了我最爱玩的东西,3岁时我第一次摸到相机,8岁时开始疯狂地“拍摄”,13岁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胶卷,而今我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

  故事背景

  1984年我只有3岁,在我模糊的记忆中,那是我第一次摸到相机,因为父亲和舅舅都喜欢摄影,我也从小被他们影响。那时候会拍照的人很少,我的父亲便是其中一个,他的这项技能从小就让我十分崇拜。

  影响我最深的男人

  我的父亲是宁夏电视台的摄像师,从小我便没有太多的玩具,专业的摄像机和相机反而成了我唾手可得的东西。小时候父亲在台里录节目,我就在三脚架上躺着睡觉等他,他出差也经常会带上我。从小我就对父亲的相机爱不释手,父亲也乐于给我玩,但总是像护着宝贝一样小心,生怕我把相机玩坏,但他还是总拿给我玩的,这便是他对我的宠爱吧。直到8岁的时候,他才放心地把相机交给我,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对相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父亲在摄像和摄影方面都很专业,但是他从来没有主动教过我什么知识,都是我自己一步步钻研,不断地向他提问才学会了摄影。

  我拍的第一卷照片

  13岁的时候,我从父亲手中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卷黑白乐凯胶卷,当时心情非常激动,于是胶卷装在相机里后,很快就拍完了一卷,然后兴冲冲地把胶卷交给父亲,让他在家里的暗房中帮我冲洗出来。父亲冲好后将胶卷递给我,依旧是只字不提,我看到自己拍出的照片不是纯黑便是纯白,只有一两张能将就看出人影,那时候我根本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心想老爸拍的照片不是都很好吗?于是赶紧跑去问他,他才给我讲了光圈、快门和对焦这些知识。遇到问题后问出来的答案总是记忆深刻,从此我开始背曝光表,练习目测曝光。我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小本,每次拍照我都会把自己目测的曝光值记录在上面,等照片洗出来,我再根据拍摄效果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在一张又一张的废片中积累经验。

  原来父亲也会发怒的

  2年后,我不再用小本来记录曝光,也能准确地拍出照片,感觉自己开始可以控制相机和光线了。我开始明白了父亲在教育我方面的用心良苦,正是这种什么都不主动说的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更多。在我14岁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因为摄影的事情打我,也是唯一一次。因为我把他给我的相机拆了,而且拆坏了。机身到还好,主要是镜头。我太想知道光圈杆是如何让叶片收缩和打开的了,可是拆开后就装不上了,直接导致镜头光圈不能调节了。至今我还保留着这台相机,每次看到它,我都会回忆起父亲愤怒的样子。

  虽然父亲从来都不主动教我摄影,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他处处都在为我的摄影学习和教育铺路。我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有时也会带上我,甚至为此去学校向老师请假,于是我便成了他的摄影助理,我帮他背着三脚架、录像带和电池等东西,那时候的一盘录影带有一本杂志那么大,电池也有半本杂志大小,而相机则相对轻便很多,在他用摄像机工作的时候,我便用相机在一边拍得不亦乐乎。那时候我使用的海鸥相机根本没有测光功能,一台测光表的价格比相机还贵很多,因此我每张照片都拍得十分小心,生怕浪费了父亲限量供应给我的胶卷。

  没有胶卷的那些年

  在我8岁到13岁的这5年里,父亲虽然只给了我相机而没有给我胶卷,但是却培养了我扎实的构图基础以及对摄影极大的热情,那时候的我拿着相机,见到什么就“拍”什么,路灯、井盖、树叶和门上的锁都会成为我聚焦的对象。后来真的有了胶卷,反而拍起来畏首畏尾,不再什么都拍。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我现在再次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我最为遗憾的就是“拍”了那么多姥姥和姥爷的照片,却全都没有真正地记录下来,而当我有了胶卷,他们又那么早地离开了我,留下极为少量的几张照片供我回忆。

  30年后的今天

  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职业的摄影师,特别是在拍摄一些新闻类图片的时候,我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小时候背熟测光表对我的影响,我可以迅速反应出最佳曝光值,捕捉瞬间。

  编者有话说

  回忆,总是一件让人全情投入的事情,郝笑天作为《摄影之友》杂志的签约摄影师,我与他已经结识多年,他总给人一种冲动而直率的印象。但在我们这次聊天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语气越来越平和,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与柔情。也许起初接受采访,他只是将回忆作为了一项任务,但越聊我越能感觉到他说起当年故事时的那种意犹未尽。

  大海&淑兰 把简易照相馆搬回家

  国产相机出现以后,形成了一股全民购买热潮,为了实现拍照“不求人”,我们也稀里糊涂地买了一台相机和全套冲洗设备,希望能不去照相馆,就在家里把自己的照片冲印出来,但后来发现这并不简单。

  故事背景

  1983年初,我们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那时候像我们这样攒上2个月工资买相机的人不少,因为照相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从小就是件奢侈的事情,后来可以去照相馆拍照了,一年也拍不了一两张。甚至是在我们结婚的时候,也没有能拍一张像样的结婚照。有了自己的相机,便可以随时随地拍自己和家人了。

  照相本是件奢侈的事

  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比较艰苦,照相对于我们来说是件极为奢侈的事情,大部分的家长都在考虑着如何才能把我们养活,根本不会有闲心为我们拍照,能去照相馆给自己留一张影,也是20岁左右的事情了。后来大概又过了10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竟然逐渐有人拥有了自己的相机,开始为亲朋好友拍摄影像,照相馆不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于是又经历了那么几年,朋友的相机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留影的最常见方式,我们每次出门都会去找朋友借相机,或者是带着朋友“一起”去公园谈恋爱,用现在的话来讲“朋友就是用来照相的”。但相机对于当时的人来讲绝对算是贵重物品,也不是总有朋友愿意把相机借人,于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遭受朋友拒绝的情况下买了属于自己的相机,我们也正是这样。

  当年的海鸥就是如今的“苹果”

  当时买相机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选择,也就不必像现在这样纠结。海鸥120双反相机几乎是唯一之选,就像现在的人买手机一定会首选“苹果”一样,海鸥相机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当然那时候市场上也存在一些进口相机品牌,比如理光,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如果那时候已经有了奢侈品这个词,理光相机定会榜上有名。我们在购买相机的过程中,所有的纠结都放在了配件的选择上。当时我俩的工资加起来一个月只有76块5毛,而一台海鸥相机的价格是125元,买相机对于我们来说的确算是一件大事,一定要找人商量。于是我们便咨询了再照相馆负责冲洗照片的邻居,戏剧性的结果是,我们两个门外汉最终竟然买了相机、闪光灯、定影液、显影液、暗箱、量杯、温度计、水盘、竹夹等等一系列现在已经记不清的东西,几乎是将照相馆搬回了家。

  有了金刚钻也干不了瓷器活

  东西全都置备齐了,真的开始拍了,才发现原来摄影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只是学会了简单地上卷和换卷,以及如何按下快门,每次出门前,一定要找到邻居,让她先将相机都设置好,但对焦总是无法预估的,我们拍出来的大多数照片中,人还都是虚的。拍还是件相对简单的事情,到了冲洗照片的过程,几乎就需要邻居在一旁全程指导,虽然她不厌其烦地教了我们很多遍,但这次学会了,隔段时间不弄又会忘掉。我们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用相机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天真笨拙却充满快乐。后来邻居出嫁搬走了,我们也渐渐地将相机束之高阁了,但那时候留下的大量照片,却成为了我们婚后那段时间最珍贵的记忆。

  五块钱卖掉全部“家当”

  至今说起这台相机,我们最后悔的就是卖掉了它,这差不多是15年前的事情。因为放置的时间太长,相机镜头已经发霉了,照片冲洗设备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用。于是我们将它拿到照相馆去修理,但这个相机已经被时代淘汰,无法修理。我们也曾将它拿到委托商行,希望可以当二手相机卖掉,可依旧因为镜头发霉的关系,被委托商行拒绝收购,就在我们走出委托商行的时候,有个人走了上来,以5块钱的价格买走了相机、闪光灯、曝光箱等全部我们当年买回来的“家当”。

  30年后的今天

  虽然当年的相机已经卖掉,但我们对于用影像记录生活的向往并没有减弱,后来女儿买了数码相机,但我们仍旧不太会用,我们反而对她的立拍得很感兴趣,那种拍完照片马上就能放进相册的效率,是30年前不敢想的。

  编者有话说

  当您看到这对平凡而朴实的老夫妻的故事时,也许会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也许会想起父母当年的爱情,而编者想起的是,原来父母也曾年轻过,也曾无话不说,也曾义无反顾,也曾为梦想而疯狂,也曾傻得可爱,因为这对夫妇正是我的父母。做杂志这么久,采访很多人,从没有想过我会采访自己的父母,其实,我们都应该找机会多和他们聊聊他们的过往。

  李进 六千里单骑旅行

  虽然我的旅行计划无人支持,但为了年轻时的一个梦想,我筹备了两年,骑车从贵阳到北京,骑行过程中的点滴往事,都成为了我近30年来最值得回味的记忆。

  故事背景

  1984年的某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个年轻人从哈尔滨骑自行车到了广州。这在当时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从没有想过自行车也可以骑这么远,很想自己也尝试一次,可这个想法一说出来,竟没有一人支持。

  一则新闻引发的梦想

  1984年7月2日,我只身一人带着一台海鸥120双反相机,骑自行车从贵阳到北京,历时45天,总行程3300公里,一路上拍了许多照片。这一切都缘于我看到的一条新闻,说有个哈尔滨的年轻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哈尔滨骑自行车到了广州,我从没有想过自行车也可以骑这么远,很想自己也尝试一次,可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朋友们时,竟无人支持,他们甚至说:“你要是能把自行车骑出贵州,我就算你是个英雄。”现在看来这句话对我刺激不小,我当即决定开始筹备,用了两年时间,我的行程才基本成行。

  在准备的两年时间里,我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锻炼身体和筹划线路。当时我的体质较差,于是坚持每天长跑10公里,每周日利用休息时间到山区骑行80公里,这样的运动量现在想想都觉得可怕,但当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也就做到了。在线路方面我也发现,想把自行车骑出贵州着实不易,那些盘上公路自行车上下都要几天时间,经过不断研究和查询,我决定选择从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到北京的线路,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线路。

  定制私人旅行攻略

  骑车到北京不是最终的目的,沿途拍摄祖国的大好河山才是此行的关键,为此我购买了一台海鸥120双反相机,学好摄影也是我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还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那辆载我去北京的永久牌17型轻便自行车,也是我在1983年的时候通过抽签得到自行车购买券后买到的。

  在这次骑行过程中,我在广西的阳朔、河南的少林寺和北京停留了较多的时间,因为这三个地方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在这三个地方拍摄的照片也最多,黄河边、天安门前、长城上、桂林火车站广场等等,我都在这些地方利用海鸥120相机的自拍功能为自己留下了旅游纪念照片,当然也有更多的风光照片。这次旅行,我拍摄了10多卷胶片,共计200多张照片。

  旅途上的珍贵影像

  当年骑行途中拍下的很多风景现在都不再是那个模样,让我印象最深的两张照片是我在贵州与广西交界处拍摄的。一大一小两个界标立在马路两侧,我站在两个不同的省内分别拍摄了一张照片。毕竟是平生第一次出远门,而且又是骑自行车,远方的路吉凶未卜,见到这个标志时我的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在这里停留了很久,拍摄了两张照片。现在这个界标已经被拆除,只有通过照片来回忆自己当年激情难捺的情景了。

  还有很多当年在阳朔拍摄的照片我也是将它们视为珍宝,1984年国庆前夕,《贵阳晚报》记者到学校参观“祖国的山川”摄影展,便从中挑选了一张我在阳朔拍摄的照片,将其刊登在报纸上。这张照片并非我在骑行途中匆匆拍摄,而是我在阳朔当地,找了一个船夫,给了他一些钱,让他特意载着我到处观看,找了很多角度后才慎重拍摄的。

  好奇心让我相信路边摊

  一路上见到太多的美景,也拍了很多,但其中有一些影像却毁在了路边摊老板的手上。当时我每拍完一卷胶卷,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想要尽快看到照片,同时也担心天气太热,胶卷一直带在身上不利于保存,于是便将龙门石窟和岳飞庙等地的部分照片拿给了路边摊贩冲洗,结果被冲得一塌糊涂,毁掉了很多珍贵的影像。

  30年后的今天

  30年前的这次旅行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命中注定,从那时起我就有意开始拍摄祖国的山水美景,直到现在,我还会回到当年去过的那些地方,用我现在手中的单反相机,再拍摄一张类似角度的照片。

  编者有话说

  人的一生,若是能像李进老师这样任性一次,也是醉了。这不仅仅是一个行摄的故事,放在30年前更像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这个看似说走就走的旅行,光是准备工作就用了两年,而行程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计划得那样缜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因为没有人去做罢了,对于现在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停留在原地呢?

  “三十而立”栏目招募

  如果,

  您是《摄影之友》的同龄人,正在影像道路上面对重要的抉择;

  您是满腹故事的摄影人,想与大家分享自己30年前的特别经历;

  您在影像事业上兢兢业业30年,堪称某一摄影领域专才;

  那么,

  您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人!

  请将您的经历和故事发送至编辑邮箱:liuxu@syzychina.com

  下一期的主角,就是您!

  文:金黎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