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高铁
- 来源:新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代表委员,高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03 08:37
高铁是这段时间的焦点,省“两会”上自然少不了热议。带着小伙伴们的诸多疑问,在本次省“两会”上,记者特别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两位代表、一位委员。请他们进行解答。
张建波代表:贵广铁路公司、沪昆客专贵州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兼成都铁路局副局长
张建波向记者介绍:“从去年12月26日贵广铁路开通,把贵州带入了高铁时代。到今天(1月26日)正好是一个月的时间,贵广铁路满月。这一个月以来,贵广铁路安全、平稳,而且客流非常旺盛,很多车次的票几乎是提前都买不上。这对于人员的流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马上又面临春运,根据总公司的要求还会适时加开车次。但是根据现实情况,广州的动车所、桂林北的动车所相关配套设备还没有完工。所以,要一下增开很多辆车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说,17对车基本是满的,春运期间可能要达到20多对。
关于“什么时候能够加速”的疑问,张建波也做出了回答:“这条线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250公里时速。能不能提速,还要看国家相关部门是怎么考虑的,而且还需要再进行相关的建设,才有提速的可能。就目前我们的运行图来说,最快的是4小时9分。现在从龙里北之后,我们走的是老罗堡老线,等今年上半年白龙线开通以后也会节省一些时间,再加上佛山车站正在建设,如果这些影响的因素都顺利解决,4小时之内还是有希望的。
张建波认为:“高铁用的是电,本身就不会产生废气等污染,是最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榕江、从江既是生态非常好,也是风景非常好的地方,高铁的开通势必会给这些地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员的流动,肯定也会对当地原生态的环境带来影响。但是我认为这些影响都是人为的,都是可以解决的。”
李昌钦代表:榕江县委副书记、县长
榕江是贵广高铁沿线经过的一个站,是贵州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保持得比较好的地方。从“无铁路”一跃进入“高铁时代”,要怎么抢抓机遇建设,怎么在保护的同时谋求发展。李昌钦代表这样说:“贵广高铁的开通,榕江与贵阳、桂林形成1小时经济带,与广州形成3小时经济带,这样的条件非常优越。我们会通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引资,将一些优质产业转移到榕江,加快我们的经济建设。”
李昌钦介绍说,榕江将会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着力打造健康养老、休闲养生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第二个,榕江的气候、环境资源都很优异,应该着力发展差异化产业,尤其是特色农业。想通过这些来发展、壮大,提高当地百姓的收入。榕江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比较丰富,从这一方面入手,挖掘民族饮食文化、特色食品,推向市场。
“那么对于民族原生态的保护呢?”对于这个疑问,李昌钦解释说:“高铁的开通对人流、物流势必带来很大的提高,对本地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针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保护性规划,二是发展性规划。对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我们也加大了力度。保护性的规划着重在对村寨如果进行完整的保护上,保护当中如何来发展、传承是最主要的;发展规划:在保护当中,老百姓要脱贫致富,就要发展。我们准备村寨的周边设立新区,所有开发性的规划都在新区里进行。”李昌钦还表示,也会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当地村民以及外来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张燕玲委员:贵州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张燕玲说:“刚得知修建贵广高铁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很兴奋,因为这将带动整个高铁沿线的旅游发展,我一些省外的同行朋友们也随时关注着高铁动态,在高铁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时,他们就预备投资贵州旅游发展建设,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贵州省的经济,注入了更多的商机”。
高铁推动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张燕玲表示,她的很多广东朋友都说贵州山好水好气候好,就是交通不太便利,不过现在高铁的开通,距离这道屏障已经被打破了,都预备夏天来爽爽的贵州一边旅游一边避暑。高铁使得城市之间的空间感知距离缩短,也同时意味着贵州旅游资源吸引力范围的扩张,增加了贵州休闲旅游资源的需求基础。通过广西、贵州和广东这一条横跨三省的高铁串联,不仅是贵州区域的旅游资源能得到有效整合,也可以使得其他两省的优势进行互补,大大增强旅游吸引力。
另外一点就是,贵州本地的旅游产品不足。张燕玲说到:“我们贵州其实不缺乏好的产品,但是缺乏好的理念去包装这些产品,很多产品包装都是粗制滥造,就算想要送人都送不出手,我们应该借鉴北京故宫的纪念品,从中吸取经验,发觉本土精品,加以现代的时尚理念去包装,一定会得到游客的喜欢,形成一种增值。
对于其他方面,其实很多本土酒店饭店都是很优秀的,不过因为缺乏精英管理人才,才会引进很多其他国家的酒店品牌和饭店品牌,最后一点是贵州的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大,存在滞后现象。随着高铁带来更多的游客,我们更应该完善以上不足,让外地游客体验到贵州独特的风情,凭借自己的亲身感受,带来其他更多的游客”。
文丨本报记者 赵车 何天天 张文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