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寻梦 时空一隅

  • 来源:假日旅游
  • 关键字:人文历史,财富
  • 发布时间:2015-02-11 14:27

  两千多年前,历史的指尖朝着祥云的方向微微一偏,引来了无数追寻彩云之梦的人,络绎前往。蛛丝马迹的线索中,寻踪觅迹的人终于在浩淼云烟的西南大地上,找到了彩云梦的源头--祥云。

  一代代寻梦人,你来我往,历经朝代更迭交替,对于祥云的向往却丝毫未减,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也都未曾放弃对于祥云这块边陲宝地的经营,更发掘了祥云不尽不绝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财富。

  水目山

  塔林深处梵音浅唱

  ·XIANGYUN·

  “山高空灵”是对水目山的第一印象,这样的地方最是高僧辈出,难怪南诏和大理国均将它作为皇家禅林。

  水目山原名“宝华山”,当年大理国王室认为这是一块难得的灵山宝地,便请普济庆光禅师到此开山建寺,他到这里后发现此山虽好但缺水,便将锡杖插在地上,席地而坐闭目参禅,却难以入定,眼看天色已晚决定次日再来,谁知拔出锡杖之时滚滚泉水涌出,清澈透亮如目,便将宝华山命名为“水目山”。

  贴士

  水目山位于祥云县城西南方,距离县城20公里,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是南诏和大理国的皇家禅林,有云南禅宗第一寺院的美誉。

  水目山上寺院、佛塔、风物传说、古树名木众多,但我还是最钟情北岗塔林,说不清为什么,一直觉得一座座凸起的佛塔,好像一个个立于世间的信仰,僧侣穷其一生的追寻,最终长眠于此的宁静。长青的松林,幽幽透着淡淡松香,望着眼前林立的座座佛塔,因建造年代的不同,造型不一、大小各异。塔林里一座稍显矮小的佛塔下安葬着一位大理国公主,如果不说谁都不曾想到,佛家僧侣埋葬的地方,竟有专为女性安葬的佛塔,整个塔林,只此一座,估计在全国也绝无仅有。这位皇族显贵的公主,生前因身份悬殊未能与爱人相伴终身,死后便被安葬在其身旁,静守着永恒无声的岁月,就这样走过时空的隧道。空悠寂静的松林里,远去的吟唱忽近忽远。

  水目山北岗塔林地宫中,安放着高僧的舍利和历代僧众的骨灰,是世界第一的子孙式舍利塔林,而佛塔数量居全国第三、南方第一,因此也有“北有少林寺,南看水目山”之说。

  起初我以为,冬天对于水目山而言只是落叶萧条的枯败笔调,至多留下几枝残绿的树木,昭示严冬的到来,其实只是我一厢情愿地想象着。忽的一声鸟鸣,以声音的姿态将长空划破,听,穿越千年的梵音直抵耳畔,好像当年千衲围绕、从者如云,三千和尚、八百尼姑念经诵佛的云唱,伴随晨钟暮鼓,迂回飘散在水目山上。

  哑巴节

  有关信仰的盛宴

  ·XIANGYUN·

  流淌在民族或信仰之中的仪式,总是和传说密不可分,传说总是成为纪念的源头。哑巴节的由来,便是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的七宣村,灾害肆虐,常年干旱少雨,百姓生活穷困交迫。为改变困苦的日子,一个勇敢的哑巴少年,踏上了求雨之路。为表诚心,他一步一叩首徒步前往,酷暑烈日下,两个月后终于到了“仙逸寺”,雨神见他诚心所至,一番考验后送给他一个装有水源的木盒子。作别之后少年即刻奔回村庄,快到村口时少年打开木盒,盒中落下两条黄鳝模样的动物,瞬间滚滚泉水自地下涌出,干裂的土地被泉水浇灌后,变回了茵茵绿地,而少年却化作一块巨石永远留在泉眼旁。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勇敢的少年,每年都呈上东西祭拜,他们坚信少年依然活着,只不过换了另一种存在的模样。

  初春将至,云南彝族独有的古老节日--哑巴节即将到来,每年正月初八,隆重的仪式在整个村子里流动上演,彝家调子里唱出的歌曲总与历史、宗教、哲学、人文相关联,《哑巴舞》《跳祖鼓》《耕牛舞》便是哑巴节最主要的作品。夜晚到来时,三弦琴奏起了,芦笙曲吹响了,围着篝火歌舞欢跳的人群,火光照亮了大半个星空。

  洱海卫城

  守卫千年城池不灭

  ·XIANGYUN·

  青砖堆砌的城墙,围起的是兵荒马乱年代的心中慰藉,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国泰民安。

  洱海卫城格局方正,四街八巷相互连通,古城中心金碧辉煌、雕龙起凤的钟鼓楼毅然矗立,鼓楼下通向东南西北四方的楼洞延伸出四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城外。

  从前洱海卫城内,牌坊众多,“朱家坊”“金碧屏翰坊”“虫吃坊”“姬家牌坊”……雕琢精美、图案细致、气势宏伟,一块牌坊便是一个故事,岁月更迭的前行中,古老的牌坊已经消失在风磨雨蚀的时间里。如今南、北、西三面牌坊得以重建,“彩云增辉”“洱海遗韵”“云南古郡”,昔日消失的古风之韵,重回当下人间。

  贴士

  洱海卫城位于祥云县城内,交通便利。

  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明军在祥云(当时称云南县)境内设置洱海卫,故取名洱海卫城。

  撰文 李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