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契约呼唤家庭伦理重构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亲情契约,家庭,伦理
  • 发布时间:2015-03-05 08:36

  为了安抚,父母在生育二胎前像老大写下了《保证书》,承诺“永远第一喜欢大宝”,才得到八岁半女儿“可以”的霸气批准。

  一纸亲情契约,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从网友相关评论来看,类似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子辈显然已经成了家庭生活中的意见领袖。

  在传统社会的家庭内部,辈分跟地位是高度对应的。一般来说,辈分最高的人在家庭成员中最有地位、最享权威。到了宗法制度瓦解、市场经济确立的现代社会,家庭重心不再单纯由辈分决定,而受到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影响,祖辈就渐渐退居二线。

  在家庭结构演化的漫长历史中,独生子女一代具有其特殊性。由于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独生子女很容易成为家庭情感聚焦的焦点,其成长、教育、就业、婚恋成为家庭内部的核心事务,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家庭的重心所在。至此,“向后(长辈)看”的传统家庭,演变成为“向前(晚辈)看”的现代家庭。

  正是由于家庭重心完成上述转移,未成年子女才获得重要的话语权,其个人意见甚至可以决定父母能否生育二胎。当人们感慨于这种荒唐事件的时候,不应忽略的事实是,演化中的每一种家庭形态,其实都伴随着不健康的家庭伦理,表现出各种荒唐的表象。

  具体而言,在传统社会里,家庭内部的平等、尊重毫无可能,家长的专制冷酷酿成许多人伦悲剧。揭露家庭内部的黑暗、反抗家长专制,一度是文学艺术乐此不疲的创作母题。

  在父母一代拥有主导权的现代家庭,祖辈家长专制的传统问题迎刃而解,但养老、尊老、孝老问题又大规模浮出水面。当独生子女一代成为家庭焦点之后,一些独生子女的自私、骄纵甚至飞扬跋扈引起许多人的关注,甚至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可见,虽然家庭结构在改变,家庭重心在转移,但家庭伦理问题始终没有消除,而是改头换面,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表象背后,有着普遍、深刻的伦理根源。

  家庭成员之间往往都不缺乏情感爱意,但家庭内部很少培育独立性,不注意完善家庭成员的独立人格。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主体之间,基于平等基础之上形成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关系,而更多是从核心成员到边缘成员之间,从支配到屈从的关系。

  家庭内部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暧昧不明,强势成员往往可以滥用权利,弱势成员则要履行过度义务。如果这些核心伦理关系不改变,不管家庭结构如何改变,家庭重心如何转移,都很难避免这样那样的家庭伦理问题。

  老年群体面临的养老、尊老、孝老和空巢问题,中年群体面临的感情和家庭稳定问题,适婚年龄群体面临的婚恋择偶问题,以及最近浮出水面的独生子女和生育二胎之间的矛盾问题,构成现代家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也是社会舆论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由此可见,并非有了血缘关系、有了亲属情感,家庭关系就能天然地健康和谐。相反,如果家庭伦理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完成现代化的重建,那么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就可能难以经受来自各方面的冲击。

  摘自解放日报,原文标题为《“契约式”二胎呼唤家庭伦理重构》,有删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