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玉屏箫笛 那悠扬了数百年的风情

  玉屏箫笛在明清两朝均为皇室贡品,到了近现代才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传统乐器,繁复的制作工序和独特的雕刻技艺,赋予了玉屏箫笛优美的音色和古朴雅致的外形,让它和茅台酒、大方漆器并称为“贵州三宝”。但是到了新世纪,在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洋乐器的冲击下,无论是箫笛演奏,还是制作,愿意学习的人都越来越少……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素有“中国萧笛之乡”的美称。几百年来,这个位于黔东的小县城,以箫为筋,以笛为络,用悠悠的萧笛之音赋予了小城纯粹澄净的灵魂。

  在1913年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1915年美国旧金山的万国博览会,玉屏箫笛都获得金质奖章,和茅台酒、大方漆器并称为“贵州三宝”。此后经过几代箫笛艺人的努力,玉屏箫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巅峰,产品远销海内外。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箫笛被钢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挤占了生存空间,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再学箫笛吹奏和制作,箫笛技艺也因此后继乏人。

  明清两朝的皇室贡品

  能有幸见识到玉屏箫笛,对我来说纯属偶然,那是在一次前往梵净山的旅途中,我在玉屏中转,偶然得知这里是“中国萧笛之乡”,从此便上了心。几个月之后,我再次踏入玉屏,终于如愿以偿,能够一窥玉屏萧笛的整个制作过程。

  说到玉屏箫笛,不能不提到玉屏箫笛厂,这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厂,是制作玉屏箫笛的代表,大部分玉屏箫笛都出自这里。进厂之后,看到一名白发老人正在默默地进行操作:一把雕刻刀,随着他的手势一上一下,在打磨好的竹管上翻飞,雕刻出精美的古典图案。这位老者正是我此行探访的对象--“贵州十大民间工艺大师”、国家级箫笛传承人姚茂禄。

  说明来意后,姚茂禄便领着我四处走动,参观厂区,边走边讲玉屏箫笛的历史。玉屏箫笛始于明朝永乐年间,传说当时有一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把制箫的技艺传授给了一位姓郑的侗族人,郑家将其与本地的制笛技艺配对,从此便产生了“玉屏箫笛”。

  爱好音律的郑家将箫笛制作技艺视为传家宝,代代精益求精,到明朝万历年间,玉屏箫笛已经名声在外,成为皇室贡品,一直到清朝都不曾变动。清朝咸丰年间,由于战乱,玉屏郑家家道中落,不得不打破箫笛技艺的嫡传规矩,开始广招门徒,扩大生产,专门以制作和售卖箫笛为业,箫笛技艺从此在玉屏广为传播,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玉屏已经有30多家箫笛店铺,姚茂禄的祖上正是在那段时间学会了箫笛制作技艺,并传承了下来。

  说到这里,姚茂禄停了下来,指着墙角的一排还带着泥土的竹子对我说:“这就是制作箫笛的紫竹,是最理想的材料。”玉屏箫笛从选料到制作均十分讲究,它取材于当地一种特有的水竹,这种竹子生长在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溪水与岩石交错之处,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姚茂禄告诉我,做箫笛的竹子一般都取自飞凤山,那里山坡的背阴面遍布岩石、溪水,少见阳光,竹子长得又高又直,竹节非常均匀,最适合拿来做箫笛。

  选定材料后,却并非当即取材,砍竹的时间也很有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为好,这时的竹子水分和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砍回来的竹子,还不能马上拿来使用,需要放上一年左右,让竹子里的水分全部蒸发才行。而且采来的竹子还不能随便放置,要找一个防雨、防晒、防风的地方,放的时候还要交叉堆放,黄梅季节还要给它们翻身,防止它们霉变,处理得当,一根上好的竹子能放置一二十年,而放得越久,水分蒸发得越多,竹子的材质越稳定,制作出来的箫笛,成色就越好。

  诗、画、色三者合一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这是诗仙李白对萧笛的热情赞美。箫与笛,自古便在中国乐器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尤以玉屏萧笛为中国传统手工箫笛之最。在玉屏箫笛中,又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箫管,雄箫音色浑厚、洪亮,雌箫音色圆润、含蓄,在过去经常被视为爱情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

  玉屏箫笛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音色,除了原材料讲究之外,还和手艺人的精雕细琢有关。玉屏箫笛虽然仅有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但是每个流程工序繁多,总计高达70多道,全部为手工制作。

  制作箫笛,工人首先要对选好的竹子进行刨外节和刮竹处理,保持外表的光滑,其后的环节以“夹扁竹”和“开叫口”最为关键。夹扁竹是处理生竹的一道工序,要经历火烤、铁夹、木夹3个过程,要用柴火将竹料烤“熟”,再用铁钳从头至尾依次轻夹竹管,使之渐成椭圆形扁竹,并以木夹校直。姚茂禄说,每一根竹子的材质都不同,所以处理时需要区别对待,轻重缓急、使力方向都各不相同,这其中的分寸,没有多年的观察和修炼是很难掌握的。

  夹扁竹后就是开叫口,“叫口”就是箫笛的吹孔,若是吹孔开得不适,音量、音色、音准都易受影响。管身一般开6个椭圆形孔,下端背面再开出音孔,让孔壁向内呈25度斜面,这样可以使音色更加圆润、柔和。和很多机器开孔的箫笛不同,玉屏箫笛在开孔时,手艺人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个性的处理,孔的形状、大小、角度都有所不同,吹奏出来声音也更加优美,具有特色。

  开孔之后,就是雕刻,这是玉屏箫笛的一大特色,在箫笛上以精湛的手艺雕刻各种图案,让箫笛显得更具艺术气息。这种雕刻可以说是在刀尖上跳舞,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损坏已经做好的竹管,所以对雕刻人的刀法要求特别高,要细腻流畅。箫笛雕刻分为刻字、刻图,刻字应用单刀,刻图初用单刀,到上世纪60年代才改用双刀。各种刀法皆一挥而就,横竖顺逆,运用自如。当古铜色的管身刻上细腻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鸟兽等各种纹饰,诗、画、色三者合一,玉屏箫笛更显古朴、典雅。

  关于玉屏箫笛的雕刻,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叫“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雕刻时,手艺人必须精力充沛、精神集中,没有外界干扰,才能一气呵成。即使是姚茂禄这样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一年也仅能在十几支箫笛上雕刻出微雕诗词。

  箫笛传奇谁来续?

  几百年来,经过传统民风的熏陶和现代气息的浸润,玉屏箫笛在含蓄典雅的外衣下,不失现代的时尚高贵,曾远销海内外。玉屏箫笛这样的盛景,离不开几代手艺人的努力。

  姚茂禄的父亲、叔父都是玉屏知名的箫笛制作人,民国时期就从事萧笛制作、雕刻、设计。姚茂禄自幼耳濡目染,对箫笛制作情有独钟,1957年国营箫笛厂成立后,姚茂禄的父亲、叔父都进入箫笛厂工作,在亲人的影响下,他也于1961年进入箫笛厂当学徒,那一年他才16岁。

  在箫笛厂,姚茂禄不但学习了箫笛的吹奏技巧,更师从父亲和叔父,学习雕刻、校音等箫笛制作工艺。几年之后,姚茂禄已经继承了玉屏箫笛的制作技艺,平常除了工作之外,还开始潜心钻研前人的制作经验,对玉屏箫笛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科学改进。1982年,厂里派姚茂禄到苏州学习二节箫笛的制作,回来后将箫笛制作工艺进行了改革创新。此后,他又陆续发明创造了尺八箫、埙箫,改进了二节笛、玉屏竹根箫等产品。改进后的产品,深得业内人士的好评。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玉屏箫笛发展迅疾,连年获省、部优称号,产品远销海内外,最高年产量达50余万支,产值80余万元。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乐器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更喜欢外来文化,像箫笛这样的传统乐器却逐渐受到冷落,对此,有着30年箫笛吹奏经验的艺人吴绪忠表示:“现在的年轻人都学钢琴、吉他、小提琴了,哪里还有人学吹箫笛?”

  在这种情况下,箫笛制作技艺的发展形势严峻。姚茂禄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愿意学习箫笛制作的人太少,整个箫笛厂包括厂长和管理人员在内仅剩7人,在城区从事箫笛制作的老艺人也不足10人,以前是年轻人争破头要进厂学手艺,而现在却没有人愿意来当学徒,除了工资低的原因,还因为箫笛制作要求高、周期长,年轻人根本就不愿学。面对这种困境,已经60多岁的姚茂禄虽然早已退休,也只好不退岗,每天都待在车间里,希望能多带些人出来,把箫笛制作的手艺传承下去。

  如今,23岁的姚勇成了姚茂禄的重点培养对象,姚勇从县里的职业中学毕业后,就来到厂里当学徒,姚茂禄对此感到很欣慰:“这个小伙子岁数不大,肯钻研,看到他,我就觉得玉屏箫笛有希望了!”

  文图 刘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