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空间广阔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信贷,证券化
  • 发布时间:2015-03-13 09:02

  2014年11月,银监会下发《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由审批制改为业务备案制。截至2014年年末,共有27家银行获准开办资产证券化的资格,表明备案制实质启动。总体来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能够盘活存量资产、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2015年有望步入快速发展期。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

  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参与机构包括发起人、特殊目的机构(SPV)、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投资银行、托管人、投资者等。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可以拆分为打包发行流程和偿付流程,其中的关键环节包括:基础资产、真实出售(出表)、信用増级、合格投资者。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试点、停滞、重启、推广几个阶段:第一,试点期:2005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开始试点;第二,停滞期:2009~2011年7月,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监管机构出于审慎性原则和对证券化风险的担忧,资产证券化进程基本停滞;第三,重启期:2011年8月,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人民银行研究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实施方案;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试点额度500亿元,资产证券化破冰重启;第四,推广期:2013年7~8月,国务院和监管机构开始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2014年11月底,银监会提出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此次27家银行资格的确认,基本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审批制的实质推进(详见表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现状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自2014年开始呈现加速局面。2005年至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规模896亿元;在政策推动之后,2014年全年发行规模就达到2000亿元,发行积极性最高的三家银行是国家开发银行(553亿元)、招商银行(245亿元)、浦发银行(144亿元)。

  从世界各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规模来看,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空间广阔,虽然业务规模大幅增长还需突破多重限制,但信贷ABS业务的整体供需格局良好,银行发行意愿是影响业务规模的关键因素:

  首先,银行存在做大表内外资产规模的动机。银行表内资产增长受到显著的监管约束,直接融资市场持续冲击传统银行业务,而信贷资源并不能完全覆盖到信贷需求,因此通过表外资产的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成为一种现实选择。

  其次,银行存在转移与自身风险收益不匹配的信贷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的动机。尽管目前试点项目主要是银行的优质贷款资源,但如果作为一种常规型业务,银行更倾向于将收益率偏低、风险稍高的业务转移到表外,比如制造业贷款、平台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等资产。

  再次,银行存在增加收入来源的动机。因为表内资产收益率趋于下行,而创造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成为决定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

  最后,资产证券化业务与理财业务并行不悖。尽管资产证券化业务不能类似于理财业务一样给银行带来存款资源,但一方面理财产品可以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变相实现表内外存款的互转,另一方面两项业务可以协调发展,实现做大金融市场和丰富产品规模的目标。

  肖斐斐

  (作者系中信证券研究部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