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白劳与黄世仁的最新博弈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杨白劳,黄世仁,白毛女
  • 发布时间:2015-03-13 09:43

  怎样才能成为有钱人,有了钱以后又该怎么办?咱不是专家,更不是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威,好多的事情只是看个热闹,却一点也看不懂其中的门道。

  杨白劳欠了财主家的租子无力偿还,大年三十偷偷跑回家过年,给女儿的礼物仅仅是二尺红头绳。“少东家”上门逼债,最终的结果是女儿被拉去抵债,自己服卤水自杀身亡。这就是曾经影响深远的《白毛女》的故事,也是对几十年前那场革命的最好注解,也反映了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

  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谁是富人,谁是穷人,应该一目了然。故事中的杨白劳欠了财主家的租子,那是因为杨白劳是一贫如洗的佃户,是彻彻底底的穷人,黄世仁才是为富不仁的恶霸,没有谁听说过富人还要欠穷人的钱。过去闻所未闻的事情,现在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发展中的中国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美国的最大债主。有专家介绍,几年之前金融危机刚刚蔓延的时候,中国总共持有美国国债7679亿美元,已“稳坐”最大债主交椅。而到了2013年,中国已经持有了1.28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日本持有1.14万亿。作为两大债主,中日正在共同应对美国可能出现空前债务违约的压力。此种现象,恐怕就连“杨白劳”也觉得过意不去,奥巴马日前发表讲话时宣称,“美国长期债项的负担难以为继”,“不能永远这样向中国人借钱了”。

  这才搞清楚,原来咱“不差钱”,“差钱”的是那些美国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仅外汇储备,就已经超过了三万亿美元。这无疑是让国人感到振奋的消息。巨额的外汇储备用来干什么?专家说,这三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主要的用途只能是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把钱投到国债上比较保险,当初考虑购买美国国债并没有错,因为国债量大,在市场上进出都很方便。结果因为购买的数量太大,就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依存度过高,与美元难解难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下行,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一路下滑,使得中国的外汇资产严重缩水,对中国应增持还是减持美国国债的争论也达到了高潮。但压倒性的意见却是,“除了购买美国国债,没有别的办法和出路”,“中国将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专家最后说,“从经济上讲,我们被挟持了”。

  这就是咱老百姓看不懂的事情了,欠钱居然还欠出了理。照咱的想法,既然是黄世仁,就该拿出一点黄世仁的威风来,虽不至于逼死杨白劳,霸占喜儿,可总不至于被杨白劳“挟持”吧。实际上,“杨白劳”一直以来也并不把他的“少东家”当回事,时不时地把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拿出来折腾几下,钓鱼岛遭小日本“国有化”之后,美国又屡屡在“不选边”、“不站队”和“是否适用安保条约”上含糊其词,也完全用不着看“黄世仁”的心情。

  什么叫做“挟持”?专家继续解读,买美国国债就是买了一大堆纸,或者连纸都没有,就是记账。但是中国现在处于一种极其难受的状况,卖不行,买不行,不买不卖还不行。如果卖出美国国债,结果是没有人接盘,行情就会下跌,受损失最大的还是中国;如果继续购买呢,在美国经济复苏前景暗淡的前提下,继续购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还有一招是既不买也不卖,保持现状,但中国没有办法阻止欧洲和日本卖出国债,如果欧洲和日本卖出国债,没有人接盘,跟第一种假设--卖出国债是同一种结果。

  等咱有了钱,豆汁要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这是典型的北京爷们的调侃。中国有钱了,有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果然就玩了这样一把京式幽默。

  前不久美国财长访华,据行家分析,仍然逃脱不了来中国“借钱”的嫌疑。而且估计,财长先生不会空手而归。专家解读,现在增持美国国债是在“托”美国,因为很显然,美国垮了,中国也就完了。说好听一点叫做“同舟共济”,说难听一点就叫做“同一条绳上的蚂蚱”,跑不了你,也蹦不了我。

  国债投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当然不能感情用事,仅靠道德层面的声讨不能解决问题。究竟该不该投资美国国债,投资的总量到底该有多大?国库里的银子再多,那也是全国人民的财富,多少用来消费,多少用来建设,多少用来投资,多少用来支援亚非拉,如此重大的课题,现在看来也只有“专家”们自己的分析,和咱老百姓闲下的时候费心瞎琢磨一番,却鲜见决策者出来说句话。买与卖,增持或是减仓,到底为什么要这样。

  咱常说,有了钱谁不会花,愁的是没钱。可眼下我们却正在为有钱而犯愁。咱常想,有钱干嘛非得借给美国人去花,咱自己留着使不好吗,用来拉动内需不好吗?比如说先投上一千亿平抑房价,再投上一千亿充实社保基金,虽然也有专家说中国的医药费并不贵,中国的楼市价格也不算高,可咱的思路却总是跟不上专家的节奏,一个中等城市的房价动辄几千甚至上万,一个农民亲自动手锯掉自己的大腿,都很好地印证了问题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残酷性。然后,再搞上三艘五艘辽宁舰甚至福特舰那样的航母,那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才真正徘徊在牛A与牛C之间。再拿出几千亿清偿自己的国债,过去每年都要发行若干次的国债,不少地方政府也都在大举借债,金融危机了咱才知道,筹集的资金有不少都流向了美国,这又何必。接下来,再拨出专款改建校舍,治理荒漠,社会对养老院的需求越来越大,振兴国企的任务还很艰巨,高速公路收费却收出了“巨额亏损”,环境污染的压力仍然不小,华北的雾霾正在向全国蔓延,再不能动不动就以“政府没钱”为理由而动员“社会力量”出面,该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多得很呢。虽然说人民币和美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说有些项目是得不到经济上的回报的,虽然还有专家说这样会导致“通货膨胀”,但咱想,总比借给美国人要强,也总比看上去是当了“黄世仁”,过的日子还不如“杨白劳”要强。

  此一家一言,不知庙堂里的经济高参们对此作何感想。

  刘宏

  (作者单位: 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营业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