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唯晏 所有的设计都应基于理性思考

  • 来源:精品家居
  • 关键字:邵唯晏,设计,CAD
  • 发布时间:2015-03-23 07:59

  80后建筑及室内设计师邵唯晏擅长空间设计与电脑辅助设计(CAD/CAM)整合,关注世界设计脉动,强调设计实务与研究并行的重要性。现任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台北总部负责人,台南分部及北京分部设计总监,目前新加坡、杭州与深圳分部也在筹备中,任教于台湾中原大学建筑系及室内设计系,同时是台湾交通大学建筑博士候选人。2008年他曾代表台湾前往日本参与安藤忠雄海外实习计划(Ando Program),同年获邀参展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新人设计展,2014年获选为“金堂奖年度新锐设计师”。

  我觉得日常生活用品中最棒的设计是……

  ●在我看来当代生活中最有潜力、最迷人的设计,是基于互联网或是当代数码科技提供的相关服务性设计,这种服务性设计跟现今社会的智能化发展有关系,它不见得只是单纯的工业、家居设计产品或空间,而是一种涵盖服务性能的无形设计。举例来说,现在有非常多的设计系统已经在针对每天的微气候做室内物理环境的改变,不管是温度还是湿度,都可以在居住空间里根据需求进行设定和调整。再比如,很多酒店的服务非常到位,在客人第一次入住的时候会捕捉其生活习惯与喜好并记录下来,未来客人再去的时候就会针对他的习惯喜好提供个性化服务。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管是酒店的服务系统设计、APP的开发设计,还是智能化空间的设计,其实都是全方位的设计,所涵盖的不只是一个设备的问题,还需要整合系统、整合空间,甚至于整合人的使用行为。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全面、很有前瞻性的新领域。

  目前最想设计的一件产品是……

  ●一直以来我们团队所做的设计比较跨界,从建筑到室内,从家具到玩具、模型,以及工业设计,都有所涉猎。因为我认为设计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当它落在不同的尺度以及不同的使用区块上,才会发生一些调整。所以我不想去设限,把我的设计产品归类,我们其实就是想尝试用不同的媒介材料、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各个领域里挖掘出设计的无限可能。

  对我的风格产生影响的设计师是……

  ●有两位。首先,从我们公司的系统、思维理念以及我本身来说,受到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影响比较大。他的做法是比较针对跨界思维的,在成立并负责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的同时,他还创立了AMO研究团队,专门处理RND也就是研发工作,针对很多当代的设计脉动、第三世界、永续能源、数位思维等热门议题去做深入的研究探讨,实际上相当于OMA的智囊团。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智囊团在背后支持,他才能将研究的结果导入实际案例操作,这样的模式其实给我们团队带来很大的启发,所以我们在做很多设计方案的时候都会把这样的想法带进来,也希望将来能够组织一个专业的研发部门,针对一些数位的工法以及设计的可能性去做些准备。

  第二位对我产生比较大影响的是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2008年我曾在他的建筑事务所实习。同样,安藤忠雄对我的影响也并不是表现在设计风格上,而是他对于公司规模的拿捏控制。像他们那样扬名世界的建筑事务所,整个公司的规模却没有超过20人。其实安藤跟我说过,一个好的设计团队要尽量维持在20人以下,才能把控整体设计的品质。所以我认为做设计不应该以企业为概念,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把公司命名为“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英文是“Chu Studio”,而不是用所谓的Company的形式命名。还有就是日本人特有的工作态度,安藤以及他的每一个助手做设计都很严谨,并且非常理性。这也影响到我现在的座右铭,那就是“所有的设计都应该基于理性思考与逻辑推演,然后再去做创意性的创作”。

  我最欣赏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

  ●我比较欣赏一些当代的年轻设计团队,比如说像来自阿姆斯特丹的UNStudio,或者是瑞士新锐工业设计团队BIG-GAME。这些事务所基本上都有这样一个概念,他们没有特定的风格,但他们会企图在设计里回应当代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思维以及新的可能性。这反而跟像安藤那样的设计界泰斗不太一样。因为安藤他不管做任何项目,设计哲学是一贯的,永远都是用几何的形式,以清水混凝土去表现空间关系。而对我来说,这已经是过去的思维了。

  我觉得好的设计应该要能够回应当代,其实现在有非常多新兴的国际设计团队,他们在设计上并没有自身固定的风格,他们的风格来自于特定的业主、特定的人文地理底蕴,等于是针对不同项目会给出特色化的思维和想法,继而挖掘到一些属于项目自身特色化的性格、习惯或者精神,再把它们反映到设计的风格、形式上去。我认为我是比较倾向于这种思维,而不是所有的项目都用一贯的做法跟哲学去做。

  我的灵感通常来自于……

  ●与其说是设计灵感,倒不如说,在做设计的时候必须确立一种思维和想法,才能让设计有所归依、推动向前,而这对我来说并不是灵光一现,是基于大量的生活经验、创作累积以及非线性的设计过程,还有包括和其他设计师以及同事在思维上的碰撞,甚至是与业主的思维碰撞,跟建筑基地本身的碰撞,由此产生出来的各种能量和线索,再转译成一种可行的概念或方案,进而去做设计的执行。

  我的家给人的感觉是……

  ●我们的住宅刚好是2014年春季的时候完成的,它其实蛮能体现我们现阶段对于空间的一些思考。空间内部比较简约,没有太多的设计语汇,线条也很简单,材料本身没有过多的装饰,基本上仅仅使用涂料或者水泥,不太会有多余加工。这个空间里能够体现我们现阶段思维的地方在于,整个空间其实没有太多固定的隔间墙。早期室内设计的隔间墙通常做得又硬又厚,但是会造成空间格局的局限性。我们在空间中创造了非常多的弹性界面,让空间的使用性能达到最多的可能性。没有人在用的时候其实隔间墙是收起来的,让里面所有的小空间可以串联成一个开放的大空间;有需要的时候再拉下来,又能切割出非常多的私密区块。所以说可以根据生活习惯和特定事件去做这种空间上的变化和处理,这也能够回应我们团队所提倡的可变动的空间或者说非线性空间。并且,从永续性上讲,我们尽量使用大窗,让光线和空气的流动能够达到最佳物理环境的建构,省去空凋等不必要的人工系统。

  当人们自己做设计的时候,最常犯的错误是……

  ●在我看来,设计所属的应用科学,与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不同,它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不管是早期从上而下的线性设计思维,还是说现在我们团队秉持的从下而上的非线性设计思维,其实都不能说有绝对的对错。

  我觉得需要牢记的设计规则是……

  ●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规则是只要照做就能百分百做好设计的,但是有一些基本思想可以提供给大家作参考。现在有很多设计师认为设计可以天马行空,或者说追求肆意地、没有约束的思维发挥,缺乏理性的推演;还有另一种设计师非常务实,并不会放很多精力在创新上。这两种极端做法我都不敢苟同,我的想法是好的设计或者说可以被执行的设计,应该是在理性基础上发展出的创意性的行为,我认为这是当代设计的本质,如果这样的本质能够被理解的话,会让设计更接近最初的构思,能够真正落地实行。

  我最近在看的书/ 最喜欢的一本书是……

  ●我最近在看的书叫做《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作者维克托·迈尔- 舍恩伯格是一位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也是《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最推崇的互联网研究者之一。书里所谈的内容其实是针对一种新的预测机制、新的设计方法学,以及未来企业在运作时采用的新的形态在做一些说明和讲解,这和我的思维以及一些设计理念是很接近的。

  我最常听的音乐是……

  ●其实没有什么特定的限制,不过在工作的时候其实不希望被歌词打扰,所以会听很轻松自然的爵士乐曲目,其中爵士钢琴大师凯斯·杰瑞特(Keith Jarrett)是我的首选。或者还有一些容纳大自然声音的纯音乐,一些录音师会在自然中采集水流声、风声、鸟鸣声、草木声当作音乐背景,比方说来自瑞士的班得瑞(Bandari),我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很有意思的。

  我消除压力的方法是……

  ●通常来说,看书是我消除压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还有就是看电影,尤其是科幻类的电影,这类题材特有的空间性常能激发我更多的想像力。再有就是去户外泡泡温泉。

  全球我最喜欢的城市是……

  中国最喜欢的城市是……

  ●虽然并不是全球每个城市都去过,但我还是很喜欢自己生活的台北。首先这里是我的家乡,其次我觉得以城市机能的方便性、人情味以及前瞻性来说,在我去过的地方里我认为台北还是数一数二的。

  世界各地我最喜欢的酒店是……

  ●泰国曼谷的四季酒店以及巴厘岛的W 酒店,因为他们提供的服务性设计非常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