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谱曲的新时代

  • 来源:信息化文摘
  • 关键字:人工智能,谱曲
  • 发布时间:2015-03-31 09:40

  从今往后,如果你经常听到音乐界传来有疑似莫扎特、巴赫的新作品问世,千万不要惊诧。这既不是古典音乐大师们的起死回生,也决非音乐界的‘考古’新发现,这些作品出自音乐奇才Emily Howell的‘手笔’。

  Emmy是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实验)的简称(EMI),为了上口故称Emmy。Emily Howell是Emmy的升级版。这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音乐教授兼作曲家大卫·科普开发的一款软件,被认为是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音乐作曲系统。这款程序因为其具有以假乱真的能力而在音乐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现场聆听过科普先生表演的听众被这种新颖独特的作曲手法深深折服。科普先生为Emmy注入了生命活力,让它成了现代音乐界的弗兰肯斯坦 (科学怪人)。

  致力于创造独树一帜、新潮有趣的当代古典音乐,是大卫·科普追求的梦想。

  早在1980年,科普要为一部歌剧谱曲。很快预付的稿费被花完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进展。无论他如何费尽心机,合适的音符就是跳出不来。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丧失了审美判断力。在恐惧和绝望交加的时刻,他的目光转向了电脑。

  科普先生在摆弄合成器制造各种音响效果的过程中,接触过谱曲软件。他受人工智能启发,觉得或许能找到一种方法,创作出有自己的风格的新作品。

  他读遍圣克鲁斯图书馆人工智能的图书,又坐进课堂学习计算机编程。不久他开发出一套符合自己口味的简便作曲软件,但没过多久,他意识到这项工作难度太大。于是他把目标定得更加实际:从模仿巴赫风格的赞美诗做起。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编出的曲子已经达到大学二年级生的水平。此后他又顺利引进和弦制作,不过乐曲的活力仍嫌不足,但对于软件作曲不啻是个小小的胜利,但作为制作原创性音乐的一种方法,还来路方长。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当Emmy谱写的巴赫风格作品首次演出时,坐在伊利诺伊大学音乐厅的所有听众惊讶得目瞪口呆。两年以后,在圣克鲁斯巴洛克艺术节上,科普先生要求听众告诉他,哪首曲子是巴赫的原创,大多数人都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虽然Emily的作品给古典音乐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甚至无法相信这些曲子是出自电脑的手笔。科普先生因此而赢得不少音乐家和计算机专家的赞誉,但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也引起令人不安的问题:如果机器编出的曲子可以与莫扎特的奏鸣曲媲美,那莫扎特还有什么独特之处?此外,人们还要问,这些大作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灵魂,难道贝多芬等大师们的作品可以通过符号来操控?

  一位音乐爱好者在不知道作品是由机器谱写之前,对它赞不绝口。半年后,他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出席科普先生的讲座,再次聆听了同一首作品,这次他告诉作者,音乐确实很美,但缺少“打动灵魂的深度。”

  还有一位艺术爱好者霍夫斯塔特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音乐是人类传递深层情感信息的基本途径。而机器,无论拥有多么高超的运算能力,都无法拥有这种神奇的精神力量。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科普的作品有抄袭之嫌。

  科普对此是这样回答的:暂且把人类具有精神创造天赋的观点搁置一边,看看四周不计其数的音乐作品吧。“作曲家难道不是在听到些音符之后才创作新品的吗?那么第一个音符的作者是谁?是鸟,还是飞机?”

  也许,确实有作曲家从鸟类汲取灵感,但科普认为,新作品肯定得到过其他作曲家的启迪,他们下意识地把听到的东西切成片段然后以新颖的方式重新拼接。不然怎么解释古典音乐的某种风格会传承三、四个世纪?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科普对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进行逆向开发,寻找作品的修辞手法、语句和思想。

  “没有谁的东西是完全原创的,在音乐创作上,我们听什么写什么。作曲家的任务就是审视历史聆听音乐,每个人都在向别人借鉴。不同之处在于你借鉴多少以及用多么高超的手段把这些东西进行组合。“科普认为。

  科普先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开发作曲软件的,他认为所有的音乐,或者任何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或称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人称之为剽窃)。其实我们创造的一切东西都是重新排列组合的产物。他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把人类的创造等同于简单的重新排列组合却让一些音乐家和艺术家大为不满,这不是在贬低自己的劳动吗?

  在科普先生看来,即使是最受人尊敬的作曲家,在创造自己的东西时,或多或少受到过以往作品的启发。他正是由此豁然开朗,利用Emily Howell软件对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进行逆向开发,提炼作品中的构成要素。

  实际上,科普先生的作品并非是建立在简单排列组合基础上的粗制滥造,而是人和机器的合作和交融。1981年当他即将完成那部歌剧的时候,他已经为Emmy建立了一套数据库。科普先生是在用专业的元素和理念与机器进行音乐对话,机器在他的调教下,优化作曲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创作出属于科普先生的原创音乐。

  虽然有音乐家和作曲家对他的工作持怀疑态度,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科普先生确实开辟了机器谱曲的新天地,而且其作品一点也不亚于艺术大师。当他的作品登台亮相后,他得到了自己一生中最好的评价。90年代后期科普教授名声鹊起,当时的《纽约时报》用许多版面报道了他的成果。

  他还引起了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科学家们的关注。斯坦福大学人文学科电脑辅助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埃莉诺认为科普的发现具有颠覆性意义。她认为,“科普先生揭示了许多有关音乐风格、作品定义和个人对音乐演化的作用等诸方面至关重要的要素,这些东西在他之前还没有被清晰地阐述过。他对于我们理解音乐确实作出了重要贡献,揭示了一些真正值得了解的东西。”

  在与作曲软件相伴近30年之后,科普的作曲速度已经相当惊人。他刚才还躺在浴缸里构思,转眼之间他擦干身子,穿好衣服,来到电脑跟前,连续捣鼓10分钟,一首100多小节的乐曲便大功告成。不过他仍然有所迷惑不解,自己几十年的创新探索能否最终更接近于终极目标:谱写出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

  尽管引来不少争议,科普先生还是希望自己的探索能吸引更多作曲家的关注。他认为现在是百舸争流的时代,他相信自己的作为预示着新型音乐创作的未来:大批原创音乐电脑作曲家即将诞生。“如果能又快又好地写出听众喜爱的东西,就肯定能形成气候。”

  “我相信这是迟早的事,我不认为作曲家都反应迟钝。他们最终会借助一切可用工具去追求音乐梦想,写出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许开始会有所犹豫,但最终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无论我们喜欢与否。”

  目前,至少有一个著名的演唱组合(因为签署了保密协议,他不能说出其名称)请他用软件帮助他们谱写新作品。他指出这样的合作就像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听到我的作品,演奏我的音乐,像我童年时期一样从音乐中获得乐趣,”他说。“如果这个愿望无法实现,那才是我完全的失败。”

  摘自:译言网

  ■WideBridge(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