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到来的奇点时代

  • 来源:信息化文摘
  • 关键字:计算机科学,影视作品
  • 发布时间:2015-03-31 09:43

  计算机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1958年首次把“奇点”(Singularity)这个大多被用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词,引入到一个对于当时人类来说更加陌生的语境中,以此来描述在未来人类文明的某个时期,计算机所拥有的智慧远远超过人类的智慧,并且也远远超出人类的控制,人类文明因此而发生巨变,人类甚至可能失去自己对于地球的主宰地位,转而沦为自己所创造的已经拥有了智慧的机器的附属品。

  目前在影视作品中,对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最为美好的想象无过于电影《星际穿越》中的机器人TARS,电影中的物理学家可以实现太空探索,TARS的帮助不可或缺。现在不仅有众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乐于描述这种目前还仅存于想象中的场景,在美国加州的硅谷,无数的风险投资和创业大亨也在一边激烈地争论着人类的奇点时代何时到来,一边对于这种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研究领域进行大手笔的投资,他们希望可以出现更快速的机器,更聪明的软件,以至于这些机器能够迅速在各个领域都全面代替人类进行工作,他们希望人类创造的机器可以超越人类,为人类解决一切难题,甚至包括死亡。硅谷的科技精英们甚至以“奇点”为名创建了一所大学,专门培养为人类设计未来的人才。这听上去更像是一个充满美国西部牛仔精神的赌局,在“大数据”概念之后,硅谷终于又找到了另外一个让人兴奋的词:人工智能。这并不算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它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只是这一次,硅谷精英们把赌注押在了不远的未来,那时人类将开始进入奇点时代,机器需要比人类更加聪明。

  计算机是否可能比人类更聪明?这在奇点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计算机科学家、未来学家雷·库兹维尔(Ray Kurzweil)看来,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到来。奇点大学虽然并不是一所正式的大学,但是如果单纯以录取率来衡量,它是世界上最难申请的学校之一,只有2%左右的申请者能够有机会花费上万美元来到这个由Google公司参与投资的建在加州北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中心内的学校,参加一个10周的课程。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与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催生学生的创业理念。参与创建了奇点大学的Google公司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也说过:“如果现在我还是一个学生,这里就是我想来的地方。”奇点大学听上去更像是一个颁发硅谷特色MBA学位的产业孵化器,无数个创业公司可以一夜之间在硅谷成立,然后可以拿到一笔数额不等的来自风险投资的资金,大多数创业者都怀着对人工智能产业和未来的信心,在各个领域寻找商机。

  硅谷精英们之所以对人工智能领域爆发出巨大的热情,在于他们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终于到了人类和机器交流方式发生改变的时期,机器开始能够学习,通过给计算机输入海量的数据,机器可以从中寻找到特殊模式,并且做出预测,人类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训练机器,让机器逐渐取代人类进行工作。

  不仅仅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奇点大学还涉及到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神经科学和能源系统等各个领域的研究。这所成立于2008年的特点鲜明的学校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硅谷遍地开花的创业公司也急于把各种最新的进展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组奇点大学2010年的毕业生设计出了方便航天员使用的太空3D打印机,这个发明得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资助,而且这种3D打印机已经被运送到了国际空间站;一组2012年的毕业生设计出在紧急情况下向特殊区域运送物资和药品的无人机,这个项目也得到了风险投资的资助;还有一组2012年的毕业生利用3D打印机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人造“肉”和“皮”,希望以此弥补畜牧业的不足。不仅是在奇点大学,一些互联网巨头也在进行各自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Google公司研发的智能识别系统可以自动在YouTube视频中找到猫的形象,Facebook公司开发出了一个可以自动识别人脸的系统,IBM公司则一直致力于问答系统Watson的开发。

  人工智能领域的市场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海量的数据需要被挖掘和分析,每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都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健康、保险、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领域,都需要计算机进一步地智能化。此前很多被认为是只有人类才能操作的领域,人工智能系统也开始介入,计算机开始通过海量的数据进行学习,模拟人类的行为方式。机器的智能化已经让一些人开始感到恐惧,害怕奇点时代的到来使人类失去主导地位。硅谷大亨、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阅读了牛津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的著作《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之后,在他拥有120万“粉丝”的推特账号上说:“我们对于人工智能需要非常小心,也许它比核武器更加危险。”奇点大学的创办者之一、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Peter Thiel)认为,在几十年之内,计算机可以实现强人工智能(Strong Artificial General,指计算机的智慧在各方面全面超越人类),那个时候就如同外星生物降落在地球上,人们关心的不会是它们是否可以帮助人类发展经济,而是它们会不会伤害人类。史蒂芬·霍金教授也曾经评论说:“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不幸的是,这也有可能是最后一个事件(指人工智能可能终结人类文明)。”

  无论人工智能的研究多么火热,或是它带给人类关于未来的何种想象,一些基本问题仍然无可回避。人类对于智慧并没有严谨的定义,而人工智能在目前也只能通过模仿人类的智慧来实现,同样缺少一个严谨的定义。随着科学和工程的进步,尽管各种机器可以帮助人类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究竟什么样的计算程序真正地具有智慧?计算机如何通过观察人类的行为进行学习?不解决这样的基本问题,人类就无法通过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来突破人类智慧的上限。

  计算机究竟是否能够超越人类,人工智能又最终能够帮助人类做什么?计算机的发展,受制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早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始人艾伦·图灵(Alan Turing)就认为,当时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想要模仿人脑,困难在于软件的编写。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手中的智能手机的计算速度已经超过20年前人类所有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在模仿人类的逻辑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设计专家系统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仅仅使人类现在的软件运转得更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人类需要创造出更具有“智慧”的软件,而这就需要对人类自身的认知行为和意识状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作为参照,人类需要理解人类大脑中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的组织形式,其产生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来源。

  而在另一方面,未来学家们对于计算机全面超越人脑的强烈信心也来自计算机计算性能的不断进步,摩尔定律始终生效。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预测,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在过去的50年内,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基础物理学的进展,摩尔定律一直没有被打破,这正是人类计算机科学得以飞速进步的最基础的保证。树可以长高,但终不能抵天,现在晶体管的尺度已经被降到纳米级,注定无法无限度地缩小,摩尔定律终有被打破的一天。库兹维尔相信摩尔定律还可以继续维持10年,量子计算的研究在未来可能会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再次发生飞跃,但是即便如此,计算机芯片的运算性能在未来也注定无法像过去的50年一样持续增加。

  库兹维尔通过计算,宣称奇点时代将在2045年到达,他是根据技术发展的“指数式”加速得出这个结论的,但是并没有任何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可以支持这个预测。人类在20世纪的科技大爆炸,是19世纪和20世纪人类在数学、逻辑学和基础物理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下产生的,这些条件,在当前都还不具备。

  库兹维尔相信,奇点大学建立的基础就在于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步,计算机将可以产生出自我意识,进行自我学习,并且最终产生出“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计算机的智慧在各个方面都全面超越人类的智慧,这也将是奇点时代的开始。库兹维尔本人是一位出色的计算机科学家,他曾经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语音识别系统之一,他希望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奇点时代的到来能够使他克服死亡,达到某种程度的“永生”,甚至让他已经去世的父亲死而复生。这个目标听起来难免让人觉得狂妄而且不合实际,实际上,在奇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和未来学家们在为人类奇点时代的到来做准备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声音出现。

  即使暂且不考虑人类尚未完全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对于人工智能领域进展的速度,人类始终过于乐观,并且始终绕不开“图灵测试”的难题。20世纪人工智能研究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就有科学家预言,计算机将在10年之内在国际象棋领域击败人类,实际上这花费了30年的时间;而图灵在20世纪50年代预言,计算机将在50年之内通过图灵测试,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文字聊天的方式完全模仿人类对话,但60年过去了,仍然看不到计算机通过图灵测试的希望。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聊天,这需要拥有人类的常识,并且能够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这仍然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难题。而在图灵测试的背后,则是意识的本质问题,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意识存在和变化的基础是什么?不说明这个问题,就很难解释人工智能的本质。库兹维尔也感到困惑,他说之前计算机被认为是无法达到人类智慧的层次,但是当计算机可以下国际象棋了,人们又不认为这是人工智能。图灵希望利用图灵测试来绕开人类意识这个本质问题,但是库兹维尔认为计算机可以产生出自我意识,实际上是让人工智能领域开始直面意识的本质问题,由集成电路构成的计算机是否可能产生和人类一样的“意识”,并且最终超越人类,这个问题现在也没有答案。

  奇点大学的领导者之一尼尔·雅各布斯坦(Neil Jacobstein)认为,现代人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已经具有了奇点时代的某些特性。人们上街如果忘记了带自己的智能手机,就感觉像是没穿衣服一样——这说明人类的生活已经被计算机所改变,但是这种现象与库兹维尔所预言的,在21世纪中期人类的奇点时代到来,人类将与机器和为一体,毕竟还相去甚远。奇点时代是否会如硅谷的未来学家们预想的一样如期到来,人工智能领域究竟可以进展到什么地步,现在还远远不是下断言的时候。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12期

  ■苗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