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大起大落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8-10-31 13:24
本刊记者 马荟
互联网产业是个需要激情的产业,同时,更需要理性,在这一年,激情大于理性的后果开始显现。疯长、并购、圈钱,这些浮躁的动作过后,如何赚钱,将概念转向应用和服务,是互联网企业积极渴求的。2000年带给整个互联网的,是痛定思痛后对商业本质的回归。
只有失败的企业,没有失败的产业,互联网也是这样。或许,思考如何创建一个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要比思考资本市场有没有泡沫有价值得多;或者说,对于2000年资本泡沫破灭是由于互联网的诟病本身就存在着泡沫;但是不管如何,互联网产业仍然是一个年成长率200%的朝阳产业。并且这一年,博客进入中国。
2000年,千禧年,在《新约》的《启示录》中原本隐含的末世的意味,但在互联网,它已经被跨世纪的喜悦和期待所取代。
这一年,其实比过往任何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2000年的太阳也没有比1999年更特别,只是,人们往往倾向给一个客观存在赋予更多的意义和期望,就如同2000年的互联网,在经历了眼花缭乱的聒噪和肆无忌惮的狂欢之后,上个世纪末积累的梦幻,终于在一个全新的世纪之初,开始膨胀,膨胀,然后破灭。
就如同一场梦,现在,梦醒了。
纷杂的舞台
之前积蓄起来的乐观心态仍在膨胀:“眼球经济”炒热了互联网,风险投资到处找人帮着花钱,凡是沾点互联网“贵族血统”的股票似乎都能扶摇直上,带有“中国概念股”身份的公司似乎更容易获得纳斯达克的认可。2000年3月1日,一无所有的Tom.com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当日股价涨幅达五倍。之前,超额认购近2000倍,打破了历史纪录,冻结资金达1500亿元。就像是在赶一场盛大的集市: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8848……,联想也在这一年开始了其在互联网领域的尝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正在快速编织着“淘金”梦想。
“偏执狂老板”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格罗夫发出了网络时代的警世名言:“赶快跳上电子商务的高速列车,否则你将死无葬身之地!”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成长迅速,从1999年800万美元成长至2000年的4000万美元,C2B、C2C、B2C、B2B、G2G、P2P、X2X各种概念让人眼花缭乱,就连传统家电行业也纷纷宣布进军电子商务。B2B在B2C盈利的刺激下开始抖擞精神,抛掉最基本的“群众基础”,找到新的盈利支点,但是最终它也没能逃脱,成为了一场闹剧。
这一年,传统企业也都唯恐错过这场盛会,纷纷转型。一场决定生存还是死亡的战斗在中国的.com企业间酝酿,网络界的一切势力,门户站点和电子商务公司,网络媒体和专业网站,中国年轻的创业者和美国精明的风险投资家,都在紧张地注视着这场即将来临的网络大战。无论是卖水泥的,还是做百货的,无论是房产商还是饭店,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为自己的公司注册一个带.com或.net的标签。
2000年的网站并购多不胜数:搜狐并购ChinaRen、联想并购赢时通、Tom并购163.net、携程网收购国内最大的订房中心现代运通公司、盈动并购香港电讯……
同时,第九城市、263首都在线、中华英才网等都是.com大潮中的一滴滴水,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汇聚。
2000年,互联网产业体会到了什么是冰火两重天。在资本漩涡中心的网站已经隐隐感觉到了寒意。裁员与倒闭,是2000年互联网产业的符咒。2000年1月以来,在美国已经有100多家网络公司宣告倒闭,造成近万余人失业,全球互联网寒气逼人。
难过新千年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2000年成了网站的苦命年。
2000年11月底,纳斯达克跌破2600点大关,从九个月前5132点的历史高位上下跌了近50%。事实上,不只是互联网,整个高科技资本市场都共同面临着调整和困境:新浪的股价跌到了1.06美元,搜狐跌至60美分,网易在上市的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一度只有53美分。而在国际上,思科的市场价值从5792亿美元下跌到1642亿美元,雅虎从937亿美元下跌到97亿美元,亚马逊从228亿美元下降到42亿美元。统计显示,2000年美国共有210家.com公司倒闭。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网络公司都接收到了来自资本意志的信号:资本已经对互联网的浮华失去耐心,而最初拿到投资的互联网企业显得更加尴尬。
“整个互联网产业进入窒息状态,似乎大家都要靠‘憋住气’来比生存。”用方兴东的话说:“市场热的时候,什么概念都是美好的;市场冷的时候,什么概念都是虚幻的。例如.com和e标签。市场好的时候,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是黄金,市场差的时候,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像垃圾。例如B2C、C2C。”
这一年,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的支持仍在不遗余力的进行。它好像不似网站的兴衰幻灭那么乱无章法,一步步的往上走。
2000年1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50万台,上网用户数约890万,CN下注册的域名48695个,WWW站点约15153个,国际出口带宽351M。
2000年3月30日,北京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开通,使中国主要互联网网间互通带宽由原来的不足10兆比特每秒提高到100兆比特每秒,提高了跨网间访问速度。2000年11月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文域名注册系统全面升级,推出“.CN”、“.中国”、“.公司”、“.网络”为后缀的中文域名服务。
解药:模式、资金
2000年是决定中国的.com公司生存还是死亡的一年。
对.com公司来说,2000年,是一个模式为王之年。这样,每一个.com公司要做的就不外乎以下两条,如果你的模式是某个模式成功的翻版那就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修改缝补,使之更加适合并贴近中国人的习惯;如果你是一个全新模式的.com,那就看你在实际经营中如何表现。总之,你要能够赚到钱,或者至少让人相信你能够赚到钱。那么怎样运作,使自己的商业模式可以带来实际经济效益就成为摆在所有.com公司面前的首要任务。
在.com热中与E龙、e唐共同涌现的e国没有复制门户网站的版本,而是独辟蹊径地要做“中国最大百姓生活网”。
2000年盛夏时节,被冠以“电子商务残酷写真”的e国因其颇为“壮烈”的举动引起业内外一致关注:一小时以内送货上门,仅限北京市;买10元送可乐,却被批发商钻了空子;即使是一包方便面,送货员也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送货上门。“赔本赚吆喝”,“倒退的电子商务”成了人们评论e国时使用最多的语言。
e国上出售的商品不是以软硬件、图书、光盘、电子设备等标准化、高利润产品为主,而是方便面、酸奶、可乐、话梅。这样的网站在全球都是罕见的。在出售这些微利产品的同时,e国还作出了冒险承诺:北京市四环以内一小时送货上门。e国百姓生活网自从2000年4月份成立以来,它的网上销售额每月都在飞速增长。5月份销售额10万元,到8月份已达到200万元。“e国一小时”的标志性品牌不仅已经深人人心,而且e国也凭借稳固的实力成为了众多知名企业寻求合作的对象。但e国似乎也意识到若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1月,e国第一家实体店在京开张,e国迈出了走下网络神坛的第一步。当时,根据来自e国内部的消息,e国的第二、第三家实体商店即将陆续开业,这还不够,e国的经营思路将有较大的调整,未来的方向是B2B。业务的转型或扩张当然无可厚非,但立足于“百姓生活网”的e国经营B2B似乎离大众的衣食住行远了点。
e国无疑是B2C电子商务的代表,没有哪家网站能将B2C的精神从经营模式到商品范围上贯彻得如此彻底,更没有哪家网站能将配送时间缩短到一小时以内。但网民的口碑并没有成为e国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主体的B2C业务,e国已取消晚22:00至早8:00的配送服务;停止向批发商供应可乐;设购物最低限额为20元。这样似乎还不够,e国还是试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网下及B2B领域,实体店的建立让人不禁想问这样的e国还算不算“e”国,B2B的交易场也有违当初“百姓生活网”的定位。
事实上,在网络世界,每种模式每天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以Yahoo为例,与它最早的模式相比,现在的它早已面目全非了,这是它得以存在发展下去的基础,吸收其他商务模式的长处,为自己所用,这也是所有.com公司得以存在发展下去的基础。
这可能成功,但可能性更大的是,这种翻版有可能不成功。但更重要的是,美国.com企业的成功,最根本的一点是立足本国实际情况的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乃至整个产业的创新,创新是.com企业得以在极短时间内辉煌的核心原因。因此,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翻版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创新,.com企业将和任何其他领域的企业一样,只有创新者才能走在市场的前列。
中美有关加入世贸的协议签订以后,《华尔街日报》刊出一篇文章,报道了外资将大量涌入中国的情况。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资流向不同,这次的外资目标非常集中和明确.com企业。文章指出,加入世贸后,中国政府将解除对外商投资中国电信服务公司的限制,部分外资上限可达49%,而这也包括.com公司在内,外资的投资上限可在中国加人世贸两年后增加到50%。这些准备好大笔资金进入中国的公司,其中包括IDG、高盛、英特尔、Yahoo、道琼斯、荷兰银行等。虽然对有关协议的条文众说纷纭,但无可置辩的是,协议的签订,为外资全面进入中国.com企业打开了大门。
正像众神创造了潘多拉,却需要宙斯赋于她生命一样,外资的注入,为中国的.com企业带来了真正的生机。问题的关键是,不管是来自本土高瞻远瞩的企业家,还是来自美国来自硅谷的梦想者,要想在网络世界里开创一份事业,只靠概念,是没有希望的。中国.com企业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在.com企业发展初期,资金才是硬实力。
国内拍卖网站易趣网,2000年9月份,成功融入2050万美元。易趣网的结局有些特殊,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过时的公司,没有过时的商业模式。如方兴东在总结2000年互联网发展时所说:“不管市场如何变幻,都要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意志坚定。商业模式的随风摇摆是创业的第一大忌。”
当数不清的.com企业望眼欲穿的资金终于越过大洋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com企业才真正的获得了活力,也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战国时代,这个领域也才真正具有了竞争的必要条件:钱,还有人。
2000年,.com企业面临着这样的形势:你可能在明天醒来发现自己坐在财富的巅峰,也可能今夜睡去就永远被市场抛弃。这,也许就是资本的力量,或者从更本质上说是互联网的力量。
漩涡中的门户
2000年,中国互联网开始向海外上市冲刺。新浪网于4月13日率先出手,网易、搜狐紧跟其后。三大门户网站在几个月内相继登陆纳斯达克。这时的门户,还在对各自模糊的定义中犹豫摸索。
2000年下半年,纳斯达克不断传来股市下跌,几只中国概念投纷纷跌破的消息,作为2000年中国本土门户网站上市第一家,新浪(www.sina.com)的内忧外患可想而知。中国互联网大市场,尽管有跑在最前面的为胜者之说,但领跑者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新浪网在截至2000年9月30日的2001财年第一季度的净营收额合并总计720万美元,较2000财年第一季度180万美元的净营收额增加了296%,在截至2000年9月30日的2001财年第一财季,新浪的广告营收总额达到630万美元,较2000财年第一财季90万美元的广告营收额成长了580%,到7月份止,新浪对外宣称有现金1.3亿美元。
新浪反复强调,“新浪从来不是ICP,新浪立志做“全球最大的华人网上社区”。10月,新浪商城一周年庆,副总经理、主管电子商务的王志刚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浪全面转向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从此成为新浪经营的核心方向。”新浪重新对自己进行了定位—“电子商务服务商”,并与8848等电子商务网站以示区别,扮演电子商务中介角色。
然而,在2000年,新浪对于自己的杀手锏还处于懵懂的阶段。尽管“电子商务”的概念已经提出一年有余,但显然新浪在这个领域还不太得要领。
新浪应该看到,真正引起读者兴趣的是“新闻”,“民间新闻媒体”新浪作为当时居于门户网站第一的上市公司,虽然一方面受到股东赢利诉求的压力,一方面又受到来自搜狐、网易、中华网,以至海外打过来的雅虎、TOM等网站的冲击,新浪在付出了领跑的代价后同样收获了作为标准制订者应得的回报,成长为一个庞然巨兽。当时,就有人称之为中国实际上的最大的民间通讯社。
同新浪一样,此时的搜狐,也在自我认知和寻找盈利点上挣扎。
2000年,搜狐继1998年2月25日正式推出“搜索引擎”,1999年搜狐进行频道和内容建设后,开始把主营目标投向社区和通讯类产品。随着9月并购ChinaRen,搜狐的社区实力大大增强。
尽管股价在五美元以下徘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张朝阳依然对自己创造的品牌保持顽固的信心。仅有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是远远不够的。搜狐需要向大家证明的是:一方面自己确实与别人不同,另一方面则是搜狐确实已经强大到根本不可能被别人遮盖。虽然搜狐的股价一直低迷,但张朝阳坚信这是暂时的现象。
截止到2000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搜狐的净收入共计160万美元,比上年同一季度的40万美元增加了300%。与同年第二季度相比(截止到2000年6月30日),净收入从130万美元又上升了21%。每股净亏损比上一季度减少4美分。虽然并未盈利,但是,根据对每个月消费支出和收入增长比例的测算,搜狐的收支平衡将在2003年看到希望。
与此同时,受上市后大环境的影响,搜狐在2000年也加快了其电子商务的步伐。2000年,在线广告收入占搜狐所有净收入的93%,电子商务占3%,它提前实现营收目标。除此之外,搜狐还首次实现了奥运会期间用手机发送短信息的无线服务的收入。而搜狐今后几年的主要收入将依然来自广告。
2000年新年伊始,搜狐与国内电子商务专业站点珠穆朗玛8848网站,于1月17日下午对外正式宣布双方达成合作联盟—搜狐电子商务平台迎来其首家电子商务网站8848,与此同时,“搜狐-8848购物广场”正式开张。搜狐与8848的“新千年第一联盟”,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业界第一个“综合门户站点+专业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关系的建立,也意味着中国电子商务向大规模企业合作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先行的一步。到年底出台了“互动商务中心”,中间搜狐每推出一项产品或服务,几乎都要和传统企业或垂直网站合作。
本次搜狐与8848达成的合作联盟,率先为推进适合于国内互联网发展实情的电子商务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有力的注脚。具体分析而言,搜狐与8848的合作,即“综合性门户网站+电子商务专业站点”模式,在当时可以说是中国电子商务具有现实意义并有效可行的发展策略。
随着2000年下半年搜狐在纳斯达克上市,在资本的压力下,其业务开始了由虚渐实的转变:奥运短信服务,收购ChinaRen,和凤凰卫视联手,与惠普结盟,跟三九集团合作,推出“互动商务中心”……但是当时却还没有一个对搜狐的发展产生真正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有消息称,搜狐即将裁员,搜狐正逐步由“作秀”转向务实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新浪碰上寒潮,网易、搜狐上市时中国概念已退烧,他们都没有在纳斯达克上讨到多少好处。对于被指沉溺于烧钱怪圈中的网易,对于自己的前途似乎表现得十分从容。
上市前的网易充满了太多丁磊的个人色彩,甚至于可以说是他的热情与网民的热情互相呼应才有了网易的今天。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要拿实实在在的业绩来说话。丁磊的不善经营的确不适合领导像网易这样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的互联网公司。于是有了三月底的辞职事件,新的CEO由黎景辉担任。同时上任的还有首席运营官陈素贞、联合首席技术官许良杰及两位副总。引进职业经理人的网易正努力向一个标准的商业化公司调整。
上市后的网易,人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它在股市上的表现,而忽略了网站在运营策略和发展方向上所进行的努力。尽管网易在网络界整体陷于低谷时表现出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指责之声却远远盖过了网易广告所呼吁的“同参与、共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也许只有当网易找到清晰的赢利模式时,人们才会忘记网易此番不合时宜的烧钱运动。
和其他门户网站一样,网易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根据截止到2000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网易2000年第三季度营收总额为255万美元,其中广告收入便达221万美元,占近87%的份额。上市后方始建立的网易商城还不成气候,其电子商务营收总额仅33万美元,但比上一季度的22万美元还是增长了46.1%;看得出来,网易已经认识到自己原先在商务模式上的定位不明晰并试图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此外,尽管在纳斯达克网易的股价风雨飘摇,但上市后募集的资金却足以让网易安心,丁磊就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示,网易的帐户中有美金近亿元,足够网易“烧”上5年之久。
网迷出身的丁磊一手打造出网易这一门户品牌,理应更理解网民的生存需要。事实上也是如此,以社区闻名的网易在网民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网易最早开通的免费电邮,以及聊天室等等,都在聚拢人气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同样的问题在于,如此巨大的社区用户数该怎样转化为能带来运营收入的有效消费群,沉溺于社区的少男少女们何时才能成为消费主体。开办商城是网易作出的尝试。
电子商务之惑
到1999年下半年,各综合性门户网站纷纷提出进军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与此同时,新兴的电子商务专门站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大大小小的网站都在其自身对“电子商务”这一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多种业务,进行多种尝试,在克服网上订购、在线支付和产品配送等存在的实际困难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努力。
对于电子商务来说,2000年本该是个不错的开始。然而,从阿里巴巴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成长为未来的电子商务帝国之前,本土的电子商务尚需要一段磨练。
互联网的冬天,是.com全线崩溃的时候。马云当时说:“我熬也要熬过这个冬天,我爬也要爬过去,跪着也要活下来”。
2000年,电子商务仍处于初期的稚嫩、不成熟阶段,在国内所反映出的发展瓶颈问题仍亟待分析和解决,但其方兴未艾蒸蒸日上之势已是互联网行业不可逆转的潮流。2000年7月,阿里巴巴荣登《福布斯》封面。当时,阿里巴巴在国外受到的关注与赞誉远远多于其在国内的影响。
总部设在香港的阿里巴巴正式启动于1999年3月,已成为最被看好的国际贸易领域B2B网站之一。创立不久,同年6月30日出版的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将其评为全球最佳B2B站点之一,总裁马云也当选《福布斯》封面人物。1999年10月,阿里巴巴与高盛(GoldmanSachs)、汇亚(Transpac)、新加坡政府辖下科技发展基金(SingaporeTDF)、瑞典INVESTORAB和美国Fidelity等机构正式签署投资协议,引入第一轮500万美元风险投资。
2000年1月,日本互联网投资公司软银投资2000万美元与阿里巴巴结盟,孙正义出任阿里巴巴首席顾问。阿里巴巴与软银开始了多年的投资伙伴关系。
阿里巴巴从境外媒体那里赢得了更多的关注,而且在国内同样得到了政府方面的支持。在浙江省提出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天堂硅谷计划之时,作为一个从杭州走向世界的新经济企业,阿里巴巴自然会得到来自政府的更多支持。同时,从单纯的信息流转向进一步的交易,阿里巴巴网站在为客户提供更多技术支持与服务的同时,也将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收益。
在2000年这个寒冷的冬天,阿里巴巴获得了来自软银的2000万美元投资着实令人艳羡。然而,2000年,却成为阿里巴巴发展历程中最艰难的两个时期之一。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本来打算进行全球扩张,但是当时整个互联网的大势不对。马云和他的团队很快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马云决定“回到中国”,也就是收缩。
而另一边,8848的C2C开始B2B的征程。不过8848的财运并没有像它的名字那样:8848赴美上市一波三折,王竣涛淡出权力中心以及年底前传来的“拆分”消息,转型之风裹携企业人士变动之雨,8848这个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中国电子商务代言人角色的企业,在二十世纪的这个冬天,给互联网世界留下了太多的悬念。
尽管一直在盈利的道路上不断寻求,但8848给外界的印象更像媒体形容的那样“攀登赤字高峰”。8848.net成立之初,打B2C的大旗。在2000年,“B2B网上通道”开通之前,B2C也仍是其主要业务。
8848并不愿意将自己的几次大的业务调整称之为转型,而将它定义为“业务扩展”。由于在B2C领域建立的良好基础,8848在B2B的出击可称得上大手笔。先是与国际电子商务巨头Intel开展了B2B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同建设“电子分销渠道(e-Distribution)”,通过此渠道以B2B方式全面分销Intel的全系列产品。此外,还与Compaq、3Com、帝盟、DELL、施乐等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推出了新业务:e-Marketplace,网上商城。其模式正是已被许多电子商务企业采用的B2B电子交易市场模式。
2000年中,8848一直在不停扩张,似乎要成为电子商务领域无所不包的“巨无霸”。但是,这似乎并非明智举动。凭借长期以来树立起来的信誉和基础,8848拥有许多电子商务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8848最重要的也许是学会如何把握自己。也许将B2C和B2B业务分开经营,目标会实现得更快一些。
未停止的商业尝试
2000年,联想股价急剧增长,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进入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成为香港旗舰型的高科技股,跻身全球十强最佳管理电脑厂商。就如同门户网站的摸索和电子商务的扩张,2000年,无论是哪一类企业,只要有机会扩张,只要有可能膨胀,似乎任何领域的缺席都不能够容忍。
2000年4月,联想斥资一亿港币开通网络门户FM365。在网络泡沫开始破裂的8月的一天,联想逆势出击,上演了当时国内最大的一起网站兼并案,以3亿元巨资(现金、股票和设备3537万美元)收购财经网站赢时通40%的股份,成为赢时通单一最大股东。
12月13日,联想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以50%的股份与新东方合作建立新东方教育在线。再加上北大附网、国旅项目上的投入,有评论说,“联想投在互联网上的钱就像打开了龙头的自来水。”
从起初“赶超新浪”,到联想电脑“附件”,从铺天盖地的路牌广告,到静悄悄的坚守。正如方兴东所说,FM365的战略调整过程是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的典型代表。
2000年,概念催生了机会,同时资本堆积出泡沫。大梦初醒后的中国互联网,在徘徊中开始反思,试图寻找一丝春天的生机。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2001年,又是一个崭新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