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天利的循环生意经

  吉天利创建了国内首条“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无害化处理—材料资源化利用—铅酸蓄电池生产—销售—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闭合循环产业链,成为山西这个资源大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急先锋。用吉天利董事长刘林娣的话说:“我相信没有污染的行业,只有污染的企业,如果认定破坏环境的事情不能做,任何污染都是可控的。”

  吃进废电池,吐出新能源,这样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在盂县妇孺皆知,在阳泉人们耳熟能详,在山西也令人刮目相看。

  成立于1996年的阳煤集团山西吉天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天利”)正是这一故事的主角。多年来它以“致力资源综合利用,卓越开发‘城市矿山’”为使命,创建了国内首条“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无害化处理—材料资源化利用—铅酸蓄电池生产—销售—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闭合循环产业链,成为山西发展循环经济的急先锋。目前,吉天利的产业链年处理能力已经达到2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铅再生率达99.9%以上,跻身全国蓄电池制造业前8位。

  2015年2月底,吉天利公司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环保部联合发布的符合《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企业名单,成为山西省第一家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

  吉天利董事长刘林娣自信满满:“吉天利的废旧铅酸蓄电池无害化处理,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向关联产品延伸,从产业链末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我相信没有污染的行业,只有污染的企业。如果认定破坏环境的事情不能做,任何污染都是可控的。”

  电池起家

  创建于1996年的吉天利,最初的主营业务是铅酸蓄电池制造。谈起为何当初选择铅酸蓄电池作为创业目标,刘林娣戏称有点“误打误撞”。刘林娣本是一名中学化学教师,1982年从平定师范毕业后当了8年乡镇联合中学的校长。29岁那年,因工作出色刘林娣调到盂县教育局任科长。

  在外界看来,她的发展和成长令人羡慕,但是随着刘林娣走上了教育管理岗位,她更多地看到山西作为资源大省却面临资源日趋枯竭、生态日渐失衡的紧迫现状。于是,她做了一个从未敢做的“梦”——创办一家不依赖煤资源的高科技企业。

  1996年,刘林娣辞去公职,创建了山西吉天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基于自己熟悉的“化学专业”,为企业选择了一条绿色发展铅酸蓄电池产业的道路。

  创业首先要面对资金难题,仅凭刘林娣自己东拼西凑的几万元钱,对于创业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然而,资金难题没能阻挡住刘林娣创业的步伐——为了说服当地一个煤老板投资她的企业,在4个月里,刘林娣先后上门50多次,不断交流,终于和对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方同意在后来的三年里陆续向吉天利注资238万元,这才有了后来资产十几亿元的吉天利。

  资金问题解决了,另一个创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却依然悬而未决。尽管刘林娣当年上学学的是化学专业,也做过多年的中学化学老师,但铅酸蓄电池制造生产的一系列技术难关,却是刘林娣一直无法攻克的。结果,初创的吉天利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她为此四下寻找掌握领先技术的专家学者,苦无合适人选。

  工夫不负有心人。创业两年后的一个深秋,刘林娣再次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这不过是她前往北京寻求技术突破几十次往返中最寻常的一次出行,然而这次出行却改变了她和她的企业。在刘林娣乘坐的车厢内,一位年纪稍大的老妈妈在长途旅程中突发重感冒。出于人道关怀,刘林娣联系了列车医务人员,找来了治疗感冒的药物安排老人服下。素昧平生,这样的举动拉近了她们的距离,攀谈中刘林娣无意间透露了她此行的目的和技术难以突破给自己带来的困扰。没料想一番诉说后,老妈妈却来了劲头,径直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叫“朱松然”。听到这个名字后,刘林娣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朱松然的名号她听说过,那可是全国铅酸蓄电池标准化委员会委员,被业界称为“祖师奶奶”的天津大学教授、知名铅酸电池专家。这次旅途偶遇让刘林娣有了受到命运之神垂青的感觉。列车到站后,旅途劳累又身患感冒的朱松然教授没有返回天津,而是毅然让前来接站的博士生直接将车开到了山西。

  在朱松然教授的点拨下,“吉天利”牌铅酸电池质量得到了提升,部分性能甚至超过了同业水平。“当时,在零下40摄氏度极端气温下,普通铅酸蓄电池只能释放40%的能量,而吉天利产品却能释放70%的能量。”刘林娣自豪地回忆道。

  1999年,“吉天利”牌蓄电池进入中国移动采购平台,这距离创业才仅仅3年。随后几年通信基站的迅猛建设为吉天利公司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刘林娣常年奔波于客户位于深山乡间的各个基站。2004年的一次长途奔波售后维护经历让刘林娣至今难忘。那年冬天,大同高山深处某基站出现故障,刘林娣一行驾车赶到山底时路面已经结冰,路况极其危险,而她坚持上山维修,40分钟后赶到山顶基站的刘林娣被闻讯赶来的大同移动总经理连呼——“你们不要命了!”在刘林娣看来,山里供电可靠性比城市低,一旦电网断电,铅酸蓄电池就是维持基站运行的生命来源,而每一个基站都是大山深处居民与外界联络的主要通道。

  天道酬勤,这样艰辛的售后服务经历也给吉天利提供了迅速发展的商机。2008年刘林娣在陕西渭南考察时发现,在山顶狭小的基站机房内,位置处于机房中心的传统蓄电池机组使得工人爬上爬下十分困难,而对于铅酸电池企业来说,只需要改变一下电池组的形状即可解决这一问题。随后,吉天利公司推出了占地少的狭长型机组,新品迅速热销。

  除了良好的服务质量,在产品技术方面,吉天利公司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2009年,吉天利决定引进世界一流的意大利设备,但谈及设备细节时,意大利供货方的设备工艺却没有得到吉天利100%的认可,刘林娣带领技术人员在意大利原有设备方案生产线上改进了22个工艺节点。苛刻的技术要求让谈判持续了足足10个月。当订单最终敲定时,意大利方说:“从1978年起卖给中国几百套设备,没有一家谈得这么辛苦,提的问题这么多。”

  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尊敬,而热衷于技改升级也让吉天利公司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如今,吉天利已经成为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安装、服务为一体的生产密封铅酸蓄电池系列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几乎占据了整个山西移动市场,在全国移动市场中占比也高达8%。近20年间,公司资产增长了300倍,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七,“吉天利”蓄电池也于2010年获“中国驰名商标”。

  再循环之路

  铅酸蓄电池制造生产让刘林娣赚到了第一桶金,在产能不断扩张的企业发展进程中,报废铅酸电池的污染问题却一直是刘林娣心头挥之不去的痛。面对这些只有3~7年生命周期的铅酸蓄电池产品,未来怎样处理才不会污染和破坏环境,并使它们重获“新生”呢?刘林娣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出口国,产量约占全球的1/3。仅山西一年产生的废旧电池就有18万吨。随着铅酸蓄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铅资源的日益匮乏和铅酸蓄电池的环境污染问题必将越来越严峻。刘林娣对此有着准确的预见和深刻的理解。

  “目前,铅酸蓄电池在应用中还不可替代,绝大多数废旧电池被当作普通垃圾处理。但是,铅酸蓄电池污染不是铅酸蓄电池本身的天然属性,高污染风险并不等同于会造成实际上的环境污染,只要管理得力,污染风险是可以实现有效控制的。目前传统的铅酸蓄电池通过技术改进,正朝着密封免维护、胶体等新型蓄电池方向发展,而铅酸蓄电池环境污染的最大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回收处理这个环节。”经过思索后,刘林娣对如何克服铅酸蓄电池的污染问题和资源瓶颈问题终于找到了方向。

  由于铅回收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许多小企业、小作坊都愿意从事铅酸蓄电池回收工作,但它们缺少必要的回收设备和技术,在回收过程中往往直接把铅酸蓄电池敲开,直接倾倒酸液取出铅板,这一过程就会产生酸污染。

  出于企业家的道德责任,2004年,在刘林娣带领下,吉天利公司开始与清华大学、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联合,致力于废旧铅酸蓄电池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探究。如果这个探索成功,吉天利将实现从单一产品向关联产品延伸,从产业链末端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型升级。在吉天利提出循环利用概念后的第二年,国家提出“谁生产谁负责”的环保政策,证明刘林娣对吉天利未来发展的思考是具有先见性的。

  谈及为何下定决心探索废旧电池回收时,刘林娣也表示,除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铅资源日益紧俏的背景下,生产蓄电池卖给用户,再回收用户的旧电池进行处理,变成新的原材料,生产新的蓄电池,形成工艺内循环,只这一步循环利用,据测算就可为吉天利降低18%的成本。走向循环利用,不仅利国利民,也将给吉天利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旦决定了前进的方向,吉天利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蓝图着手实施。

  2009年8月,山西吉天利循环经济科技产业园成立。

  同年,吉天利公司投巨资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引进了全球一流的废旧铅酸蓄电池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生产装备线,它同国内其他生产线不同的是,包括了从“破碎分离、脱硫结晶、粗铅熔炼、精炼”的全部四个单元装备。整个处理生产过程实现全自动机械化、环保设施领先化、清洁水平国际标准化。由于采用了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水介质方法处理技术和工艺流程,使废旧铅酸蓄电池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其中,铅回用率达99.9%以上。

  与此同时,经过6年的潜心研究,吉天利与清华大学、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也结出了硕果。在国际设备公司的帮助下,吉天利最终开发出了具有我国特色且能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铅酸蓄电池处理技术和工艺流程,打造出了中国首条铅酸蓄电池全闭合循环产业链(千伏安小时/年环保型铅酸蓄电池生产项目与10万吨/年废旧铅酸蓄电池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形成了“铅酸蓄电池生产—销售—回收—无害化处理—材料分离回收—再生产”的全闭合循环产业链模式。

  其中废旧铅酸蓄电池无害化处理生产线是代表全球最先进水平的三条生产线之一,不仅让危险固废物得到了无害化处理,而且使它们获得“新生”——变成可再生资源,为缓解资源瓶颈提供了有效途径。据吉天利公司副总经理万雪杰介绍,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形成资源化产品软铅5万多吨、聚丙烯5000吨、硫酸钠1万多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2亿元的经济效益,并可解决就业2000余人。同时,按年生产300天每年可处理18万吨有害有毒物质(废铅、废酸、废塑料),对推动山西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和促进盂县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

  2012年5月,吉天利公司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进入国家第三批“城市矿产基地”,“城市矿产基地”全国布点仅50家,而吉天利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在进入“城市矿产基地”名单后,吉天利业务将从此前的铅酸蓄电池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升级延伸为废旧汽车、废旧塑料、废钢、废旧有色金属等各领域资源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同年6月,吉天利完成了与阳煤集团的战略性重组,顺利解决了困扰吉天利发展的资金瓶颈,也使阳煤集团为资本扩张找到了高效增值的归宿,在国内打造出了“大集团与好项目强强联合”的混合所有制典范。在新公司里,无论吉天利公司原创人,还是阳煤集团重组后的责任人,对于把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公司的未来发展点的认识高度一致。

  2013年11月,吉天利再次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确立为“全国铅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吉天利的铅产业循环利用工程也被工信部确立为国家示范工程。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保形势,环保要求成为倒逼铅酸蓄电池行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推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勇敢地承担起引领企业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家具有15年铅酸蓄电池制造历史和七年废旧铅酸蓄电池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探究背景企业的领头人,刘林娣坚定不移地走在产业再循环发展之路上。

  文/彦祺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