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的赢家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8-11-14 15:08
  谋划未来的全球版图是摩根大通逆势而动的更合理的解释。

  文|戴璐 出处|英才杂志11月刊

  最近一个多月,如飓风般掀翻诸多华尔街金融巨头的信贷市场混乱、股市暴跌依然在恶化。在诸多受殃及的金融巨头中,似乎还有一个有能力挽救别人的公司,它就是在今年接连收购贝尔斯登和部分华盛顿互惠银行资产的摩根大通。

  10月16日,摩根大通公布了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净利润剧烈下滑84%,每股收益仅剩11美分。即使这样的“成绩”,在已被金融危机搅得“人去楼空”的美国股市,仍然是莫大的好消息——诸多分析师此前曾预计,摩根大通本季度将会出现亏损。

  其实,分析师的预测说对了一半。除了金融市场持续恐慌、市场估值近乎失去理性、摩根大通持有的金融产品产生损失外,由于华盛顿互惠银行深陷次贷危机,摩根大通在收购后也跟着背上包袱。在第三季度业绩恶化中,因华盛顿互惠银行业务产生的相关损失达6.4亿美元,投资“房地美”和“房利美”优先股计提的损失有6.42亿美元。

  大环境不利之下,摩根大通仍然突破了市场的预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由此,公司股价也开始回升。

  摩根大通靠什么成为受损最小的投资银行之一?

  2005年-2006年间,次级贷及其债券、衍生品在全球金融市场正当红,各家投资银行一面大力开发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一面不断运用融资杠杆直接投资这些金融产品,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而置风险于不顾。

  在这场游戏中,摩根大通并非旁观者,特别在2006年对以次级贷为基础开发的债券产品之一——债务抵押债券(CDO)涉足较多。但媒体披露,摩根大通在2006年10月的一次常规月度业务总结中发现,次级贷款的逾期付款上升较快,于是决定尽量减少这方面的业务。2005年-2007年间,摩根大通在固定收益承销业务方面的地位从第三位下滑至第六位。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眼看着竞争对手涉足次贷业务而屡屡取得佳绩和股市青睐,自己却要控制次贷方面产品的比重,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并被业界视为保守主义的象征。

  但是,正是这面保守主义的盾牌让摩根大通没有泥潭深陷。从2007年7月到2008年二季度,摩根大通在高风险的次级贷债券产品CDO和杠杆贷款方面的亏损仅为50亿美元,而同业公司花旗的累计亏损却高达330亿美元。

  显然,保守、稳健的作风并没有让公司完全置身事外,得以独善其身,但在大规模的危机中,摩根大通确实还有余力进行收购扩张。

  2008年3月,摩根大通收购了陷入绝境的贝尔斯登,并购价格仅为每股2美元,尚不足贝尔斯登市值的1/15。

  收购深陷泥潭的贝尔斯登,无疑让摩根大通失去一定的现金储备。不过,一位摩根大通前雇员透露:收购贝尔斯登的目的其实也是在挽救摩根大通自己。因为,贝尔斯登是CDS业务的主要交易商,一旦贝尔斯登倒塌,摩根大通的CDS业务也会跟着遭殃。

  而通过收购贝尔斯登,一面自救,一面潜在扩张投资银行业务的规模,为之后与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竞争储备力量,可谓是一步妙棋。

  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是另一个颇受分析师赞赏的举动。9月25日,摩根大通同意支付19亿美元接手华盛顿互惠银行存款的消息传出,为此,摩根大通出售了价值100亿美元的股份以筹集资金。借助此次收购,摩根大通一举取得了9000亿美元的储蓄存款作为金融产品开发的庞大资金池。

  “如果说,逆势而动的摩根大通完全出于‘人道主义’,那是荒唐可笑的”,一位资深分析师向彭博社解释自己的判断,“谋划未来的全球版图是更合理的解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