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走出超采泥潭

  在过去12年,仅怀柔备用水源地的地下水超采量就在十亿立方米以上,“等于抽干了一个密云水库”。

  在远离北京城区的怀柔县城东南部、怀河与雁栖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42眼地下井正在日夜不停地向上抽水。这些取自地下45~250米的井水,通过大口径管道输送至临近的自来水厂,经过处理后再经由密密麻麻的地下供水管道输送至遍布北京城区的千家万户。

  鲜为人知的是,在过去的12年间,位于怀柔的这处地下备用水源地,已累计向北京城区供水超十亿立方米。如果加上正在使用的其他两处备用水源地,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0亿立方米左右。

  对于长期缺水的北京来说,这个数字意义重大。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以下简称北京市地矿局)副总工程师李宇全程参与了备用水源地建设,用他的话说,“北京建设备用水源地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战略意义。”

  缺水之痛

  北京要建备用水源地,最大的原因就是缺水。

  “缺水已经成为关系到北京发展的重要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李宇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统计资料显示,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的六分之一,世界人均值的二十五分之一,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这一下限。

  在李宇看来,国内城市的缺水情况分为水质性缺水和水源地缺水两类,“前者缘自工业污染,后者缘自极端干旱天气,北京属于后者。”

  本刊记者统计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曾先后出现过4次因干旱导致的供水危机,每十年发生一次。

  第一次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其中1962年的年降水量仅为366.9毫米,远低于585毫米的年均降水量。这次干旱天气导致北京地区的主要水源地官厅水库入库水量锐减,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批准建设京密引水渠一期和二期工程,开辟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城区的水源地。

  进入70年代,干旱并未缓解。1970~1971年、1973~1974年,北京连续出现枯水年,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两大水源地的入库水量同时骤减,造成200多万亩农作物严重减产。

  1980~1984年,北京连续5年干旱,两大供水水库的水位大幅下降。当时的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的地表水供水量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前的每年26亿立方米衰减到80年代后的每年13亿立方米,减少了一半。彼时,国务院为保障北京的城市供水,将密云水库改为北京的专用水源,不再向下游城市供水。

  距离最近的一次供水危机则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1999年,北京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严重干旱,年降水量只有349毫米,仅为正常年份的58.7%,密云水库的全年来水量只有0.73亿立方米。2000年,北京持续干旱,密云水库的全年来水量降至0.27亿立方米,水量储备剧减到12.6亿立方米。

  按照北京当时的供水需求,密云水库的可用水量只能维持一年。“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如果不采取措施,北京必定会出现供水危机。”另一位全程参与备用水源地建设的政府内部人士谢伟(化名)告诉本刊记者,这次干旱加速了北京的备用水源地建设。

  1999年5月,北京市政府首次明确表示,启动怀柔备用水源地建设;2000年,北京市地矿局联合相关部门对备用水源地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2001年10月,怀柔应急水源地开工建设。随后,平谷应急水源地、房山张坊应急供水工程、昌平马池口备用水源地也相继开工建设。

  “即使没有发生1999年的特大干旱,北京也应该提早建设备用水源地。”谢伟说,作为一个干旱天气频繁、又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城市来说,北京别无选择,“建设只是时间和意识问题。”

  先选对地方

  早在北京市政府决定启动怀柔备用水源地建设的几年前,北京市地矿局就已经开始了备用水源地的选址工作,但并未引起关注。李宇说,1991~1992年,北京就开始遭遇干旱天气,连续两年的降水量都低于年均降水量,“供水紧张的迹象已经出现”。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寻找合适的水源地,以保证供水。

  1994年,北京市地矿局、北京市水利局联合向北京市政府申报,首次提出在北京建立备用水源地。

  首要问题是,选地表水还是地下水?

  “北京本身就是因为地表水短缺导致的供水危机,所以我们能选的备用水源地只能是地下水。”李宇说,备用水源地的选址范围最初集中在永定河和潮白河两条河上,“就当时掌握的水文条件看,这两条河流的地下水储量比较丰富,是选址的理想之地。”

  为了确定准确的区域,团队列出了四大条件:地下水储量规模、与输送管网连接的便捷性、宜采易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储量是最关键的,至少得保证每年一亿立方米以上,还能连续开采几年。”李宇说,单就地下水储量来说,两河均满足开采需求,属于地下水丰盈区域。

  另外需要考虑的是与输送管网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远,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铺设管网,所以我们选址时尽量寻找靠近主干管道的水源地。”李宇说。

  两河都不存在远距离铺设管网的问题,但永定河因位于城区,固有管网的铺设比较复杂,潮白河则相对简单,且距离最近的输水管网只有500米。

  “此外,水源地要有可持续开采能力。”李宇说,“缺水的时候能保证供水,丰水的时候又能自己补充水源,达到采补平衡。”

  当然,对于北京这样聚集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地下水开采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也必须考虑。最终,穿城而过的永定河被放弃,地址确定在怀柔县城东南部的潮白河地区。

  随后,北京市地矿局将备用水源地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上报至北京市政府,等待批复。谁料到,随后几年,北京的干旱天气却大大好转,降水量开始逐步回升。

  “1994年北京下雨了,降雨量还非常大,连密云水库都开始泄洪。”谢伟说,这种情况下,备用水源地建设方案也就被扔在了角落里,无人问津。

  当时看上去,北京缺水的警报似乎解除了,没想到后来还有更大的干旱。

  加速上马的项目

  1999年,北京旱情开始日趋严重,密云水库库容不断下降。

  “明显感觉供水紧张了。”谢伟说,当时上至国务院,下至北京各区县都开始想办法保障供水。”

  为此,北京市政府多次召集会议商讨对策。李宇说,当时所有跟水有关的部门都拿出了解决办法,这其中包括从河北调水、引黄入京等多个方案。也就是在此时,之前一度被遗忘的备用水源地建设方案,再次被拿出来讨论。

  “当时市政府通知我把怀柔备用水源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打印50份,拿到会议上讨论。”李宇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处于广泛征集解决方案的阶段,备用水源地方案仅仅是众多备选方案之一,“大家各说各的方案好,备用水源地方案只是拿来讨论,甚至都没人关注。”

  针对当时呼声较大的引黄入京方案,李宇提出了反对意见。在他看来,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自己的水资源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不应该先考虑远距离调水。”

  1999年5月21日,北京市政府公布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的26条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应尽快立项、启动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建设。在得到市政府首肯后,北京市地矿局利用财政拨付的600万资金对怀柔备用水源地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工程性勘察。

  随后半年,地矿局组织的调查队详细研究了地下水开采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地质灾害发生几率,最终形成地质灾害、水资源、环境3份评估报告上报至市政府。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地矿局还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缓解北京市水资源危机的报告》,提出在北京建设5处应急备用水源地。有了怀柔备用水源地的先例,该报告很快被批准。

  2001年10月,怀柔备用水源地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8月30日正式并网运行,年开采量1.2亿立方米;一年后,平谷应急水源地并网投入使用,年开采量1亿立方米;房山张坊应急供水工程也与2004年2月开工建设,2005年投入使用,年开采量8000万立方米左右;昌平马池口备用水源地于2006年底建成,年开采量4000万立方米。

  短短5年时间,北京相继建成了4处备用水源地,年开采总量在4亿立方米左右,大大缓解了当时的供水紧张状况。

  地下水超采危机

  作为第一个建立备用水源地的城市,北京的成功经验带动了全国范围内备用水源地的建设,然而,日益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也饱受争议。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第二次重大旱情时,北京平原区就掀起了一波农业抗旱打井的高潮,短短几年内打了3万多眼机井,地下水开采量比60年代增加了1倍。“北京地下水超采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谢伟说,此后北京的地下水超采量年年增加,到备用水源地建成后更是猛增,“一发不可收拾。”

  以怀柔备用水源地为例,根据相关部门的检测数据,怀柔地区的地下水一直保持采养平衡的状态。换句话说,在建立备用水源地之前,该地的地下水开采是在合理范围之内,“这就意味着备用水源地的建设肯定要超采。”谢伟说。

  为此,怀柔备用水源地在设计之初就明确提出,要采取“开二养三”的方式进行开采,即开采两年、修养三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下水有足够的时间回补,才不会因超采导致严重的后果。”李宇说,在提交给市政府的可行性报告中,团队设计了5000万立方米、8000万立方米、1.2亿立方米、1.8亿立方米四种不同的年开采量供选择。

  这个开采量是根据该地的地下水承受能力设定的,年开采量越大修养的时间就越长。“虽然也会导致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但是这个漏斗是可控的,不会导致地面的沉降,也不会引发地质灾害。”谢伟说,“市里最后选择了1.2亿立方米的年开采量。”

  然而,自2003年8月投入使用以后,怀柔备用水源却从未停止过开采,更谈不上任何的水源补充。根据谢伟的保守估计,在过去12年里,仅怀柔备用水源地的地下水超采量就在十亿立方米以上,“等于抽干了一个密云水库。”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本刊记者获得的内部资料显示,仅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的3年间,怀柔备用水源地的浅井水位埋深就由地下15米下降到地下28米,深井水位埋深由地下16米左右下降到地下35米。“现在怀柔地区的地下水位埋深,已经从10米下降到50米以下,也就是说地下50米以上都被采空了,没水了。”谢伟说。

  按照谢伟的说法,怀柔备用水源地的地下水超采面积相当于8个密云水库的水域面积。“由此形成的地下漏斗还在不断扩大,目前还未带来巨大的危害。但这就像人感冒一样,如果不治也能致人死亡。”

  除了怀柔备用水源地,平谷备用水源地也一直处于超采状态。“保守估计,平谷备用水源地在过去10年的地下水超采量也在十亿立方米左右。”谢伟说。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也坦言,近几年北京地下水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米左右,地下水储量每年减少5亿立方米左右。

  不过,形势正在好转。戴育华说,北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逐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这其中包括提高再生水的利用量。北京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全市再生水利用量已达8.1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22%,这一比例较2010年的19%增加了4个百分点。

  “在不断增加再生水利用量的同时,我们也会通过南水北调的供水逐渐减少城市用水对地下水的依赖。”戴育华说,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5年将向北京供水8亿立方米,占到北京用水总量的四分之一,“相比之下,现在备用水源地的供水量每年只有2亿多立方米,在逐步减少。”

  与此同时,北京市投资30多亿元的密云调蓄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该工程将会回补一定量的地下水到上述超采区域,以帮助补充当地水源,恢复地下水位,“现在无法确切说到底多少年才能恢复。即使地下水位恢复到当年的程度,储量也跟十几年前的不一样了。”戴育华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