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任期须诸多努力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医疗,交通,民生
  • 发布时间:2015-06-11 13:49

  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自然要继续关注5月号系列文章。这一期贵刊主打专题是“智慧城市,智能生活”,通过智慧观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方面阐述,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本澳城市实现智慧管理后,将会给民众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及美好前景,看了,令人振奋。

  文中告诉我们,智慧城市概念缘起于2008年,内地展开试点于2012和2013年,2014年内地智慧城市在建达193个,而申报试点城市更是达至三百多个。趋势从原先的大中城市扩展至县级、区域城市,可以说,内地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和试点,如火如荼。那么,是什么魔力让智慧城市试点这样广受追捧?这从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其意义上可寻,文中也多有详细描述,笔者不复赘言,仅从理解认识上,个人认为,以前城市侧重规划建设,建完就建完了,现在人们认识到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一个都不能缺;以前侧重建设和规划,现在更注重智慧的管理,运行体系,甚至一些商业化的运营体系,这样才能常态化,持续发展。

  居于这种认知,反视澳门城市管理、经营,堪称落后。迄今为止,智能管理建设尚未摆上议事日程。如果说有一点动静,那就是医疗领域,为解市民看病难,今年卫生局推出市民就诊轮候手机应用程序,省下冗长的候诊时间,算是与智慧城市内容沾上点边。此外还有旅游部门早前推出的“论区行赏”程序(APP),其它重要领域如交通、保安等管理,基本上智能化少,人治多,智慧城市建设举步维艰。就拿安保体系安装“天眼”来说,三十多平方公里的澳门,已安装的“天眼”才两百来个。欲增数量,社会质疑个人隐私如何保护而争议不断,好不容易获立法会通过增加,安装进度又遭扯皮拖遝。保安部门交工务部门跟进安装,工务部门要保安落实数量、位置后方能进行。如此跨司、跨部门协作不力,智慧城市的核心硬件——大数据平台又怎能建起来?所以,部门间的协调、整合,文中专家视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一步。

  看来,澳门城建欲迈步走向智慧化、智能化,首先还是要把内部事务处理好。事实上,新一届政府上台后,面对经济民生问题丛生,也无暇顾及什么“智慧建设”。从产业多元,加强区域合作,到参与一带一路,不可否认,澳门好想走出框框,向外发展,但却永远像追赶着一大堆政策,找不到焦点、方向。现时赌收下滑、酒店入住率下降、旅客消费减少,令情况变得更坏。民生工程,一条轻轨尚有许多无法预测的问题存在,是今届政府未必能完成的任务,问题多多的工务部门似陷“水深火热”中,五年内单是轻轨要建好已够悬,其它公共工程就不用说了。

  今届政府将宜居和民生放在首位。奈何小城人多车又多,居民空间愈来愈狭窄,澳门宜居水平偏低,这点,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都有说明。现人口政策研究结果无踪影,控车策略也是冒冒然地拖。经济民生一团糟,政府还得整理一下内部组织结构、公职人员制度等,达至精兵简政。里里外外,围绕着政府的都是重要的问题,内部未建设好,如何智慧管理?现时政府面前只有重和急,没有轻和缓,掌握不好,五年随时一事无成。

  (澳门/沈子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