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钓鲇鱼的新发现_钓鱼_体育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夜钓,鲇鱼
  • 发布时间:2015-07-07 07:43

  真的,这是个“傻子”的真实故事。

  春天到了,草发芽了,柳吐绿了,水里的小鱼开口啦!我高兴,高兴得忘乎所以,猫了一冬终于又能去水边看浮标、涮竿子了,于是特别隆重地做了一番准备,喜气洋洋地走起。

  鱼塘不大,原本是天然沙坑,后经过人工修缮成了一座水塘,最吸引人的是里面的鱼都是纯野生的,就选这了。

  几个小时过去了,我钓了些小鲫鱼,并且有了一个喜人的新发现——不闹小鱼。这不科学呀,这种野坑通常小鱼泛滥,因此我有理由怀疑里面有为数不少的食肉性鱼类存在,所以才导致闹钩的小鱼数量稀少。带着疑问,我盼来了看塘子的老头,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里面有鲇鱼,还不少呢!”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鲇鱼本身就是稀罕物,野生的更珍贵。于是我马上翻出蚯蚓罐,拈出一条钓小鲫鱼用的蚯蚓准备挂钩,看塘子的老头看了一眼蚯蚓,不屑地撇了撇嘴,留下一句“你等着”就走了。

  荡钩入水没一会儿,老头回来了,向我摊开他的手心,我的天哪,两条如筷子般粗的大黑蚯蚓蠕动着丰腴的身子展现在我眼前,这东西钓大鲇鱼简直忒好了!我马上换饵,仅一支烟的工夫就黑标了,一条不算大的鲇鱼成功入护。老头带着一脸“我没骗你”的表情继续声明:“这是小崽儿,孙子辈都算不上,里面有大的,可多了。”

  “太刺激了,大白天都能钓到,要是晚上……”刚进5月份,夜间山里的温度能冻死人,因此这仅仅是个念头,说一下过过嘴瘾而已,可老头却当真了:“你要是夜钓啊,我可以继续给你捡蚯蚓去。”他又瞅了瞅我单薄的防晒服说:“我还可以支援你一件军大衣。”

  还有这好事?我脑袋立马发热,开始跟他研究夜钓的可行性:“去年剩的发光棒竿包里有,大钩也有,唯一差的就是头灯了。”老头立马回答我:“我还可以再借一个强光手电给你,咋样?”

  那还合计啥啊,不走了!老头回屋里乐呵呵地取了个罐头瓶给我捡蚯蚓去了,我赶紧摸出手机告诉家里——夜钓了,不归宿了,爱咋咋地!接下来就是望眼欲穿地盼天黑了。

  太阳终于下山了,寒气立刻从四面八方向我逼来,发光棒稳稳地钉在水面一动不动。我把两只手深深地缩进大衣袖口里,目不转睛地等待着那个久别未见的黑标。

  21时,情况照旧,连小鲫鱼都不闹一下。我除了感觉更冷了,其他的一无所获。

  22时,脖子使劲往领口里缩,军大衣裹得更紧了,每一丝热气都显得那么的宝贵,不能轻易浪费。罐头瓶中的大蚯蚓也停止了蠕动,呈冻僵状态。多次换饵未果。

  23时,我深深地懂得了忘穿秋裤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绝望的情绪开始蔓延。

  24时,我哆哆嗦嗦地坚持,仅仅为了坚持。我望眼欲穿,愁肠百结地盼着天亮的曙光……

  这一夜终于挺过来了,我丢盔卸甲逃回家中,捂上厚被睡了一觉,等精神头一足,我立马开始了胡思乱想——水中小鱼不多通常是天敌过多造成的,鲇鱼、黄颡之类的肉型性鱼类晚间活跃程度极高,冻了一宿没有收获的原因估计是某种不为人知的因素影响了鱼的食欲,这种情况说不清道不明,野钓中司空见惯,没啥大惊小怪的。只是夜钓我实在不敢了,太冷了,过些日子吧。可一想到野生的大鲇鱼还在水中游,我心里又痒得不行,白天钓?好吧!我轻而易举地说服了自己,明天继续。

  这次是专门为了鲇鱼而去的,我用猪脾当鱼饵。鲇鱼和黄颡的行为习惯特别相似,大多数人钓这两种鱼都用鸡肝作钓饵,我则用猪脾。相比鸡肝,稍稍坚韧一些的猪脾持钩性好,而鸡肝质地太嫩,用海竿远投时,抛投的离心力易使鸡肝破碎,高速入水的冲击力对柔嫩的它又是个考验,而猪脾的强度则好多了,使用时也就少了这些担心,而且猪脾的血腥味不比鸡肝差,对鲇鱼的诱惑力自然也就毫不逊色了;猪脾还有一个优点,即薄厚适中,剪成条、裁成段便可使用,相比之下,若想得到大小适中的块状生鸡肝则要麻烦一些,毕竟鸡肝太嫩了。

  这一去果然有收获,将近中午时,看塘子的老头才姗姗而来,看到我已经有不大的几条小鲇鱼入护,他才放心地坐了下来,和我摆起了龙门阵:“钓鱼这事可真怪,摸不清鱼什么时候咬钩,什么时候停口。我的塘子我清楚,里面的鲇鱼真的不少,可前天晚上我咋就一条都没钓到呢?邪门了,昨天晚上我拎着一把鱼竿满塘子转悠,直到今天早上天快亮也没钓着,你这上午反倒钓着了,真邪门。”

  我比较赞同老爷子的说法,鱼这个东西谁都摸不准它们什么时候开口,就算是成天喂饲料的养殖鱼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本来这个算不上故事的故事已经结束了,可事情却并不这么简单。回家后,远在沈阳的老牛在微信群里说:“刚和宿老师夜钓上寺水库回来,宿老师下午钓了一条鲇鱼,其他用蚯蚓的钓友也都有鲇鱼入护,天黑后宿老师的鲇鱼就停口了,我则钓获若干鲫鱼、鲤鱼……”

  宿老师钓鲇鱼的经历和我出奇地相似,是巧合?野钓久了,有一些相似的经历没啥奇怪的。最终真正揭开谜底的是朝阳老李的一句话。用蚯蚓钓鲫鱼的老李竟然无意中连钓数条肥嘟嘟的大黄颡,于是他疑惑地说了句:“这东西不是应该夜间咬钩吗?”

  是啊,鲇鱼、黄颡是比较典型的夜行性鱼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视力极差,所以白天时捕食游动迅速、反应敏捷的小鱼小虾显然力不从心,等暗夜降临的时候,视觉敏锐的小鱼失去了逃跑的优势,鲇鱼才活跃起来,光线越弱,它的活跃度就越高,所以民间夜钓有句谚语:“有月钓鲤,无月钓鲇。”这是它们的天性使然。可为什么在几天之内,东北地区相隔数百公里的不同区域的不同钓场都出现了白天有收获,晚上都停口的现象呢?应该不是巧合。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几十年来,我确实多次在白天钓到过鲇鱼、黄颡等夜行性鱼类,以一尾的情况居多,应该是蒙上来的;而当我满怀信心地继续夜钓这两种鱼时却空手而归,这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天气冷得要死。而炎炎夏季是夜钓最舒适的季节,白天大多鲜有收获,晚上却钓得喜气洋洋。可见,季节温度变化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春天来了,鱼都相继有了胃口,鲫鱼为什么会在向阳的浅水处集结?因为温度。鲇鱼、黄颡其实也是一样,虽然它们在浅水处集结的规模不明显,但它们的食欲同样被温度左右着。起初,它们的食欲很不稳定,温度高时则有,温度略微下降则立刻消失殆尽,也就是说,即使它们喜欢弱光,但到了夜晚温度下降时,它们依然会沉寂下来,直到晚间的水温高到足以使它们保持食欲的程度,夜钓鲇鱼、黄颡的黄金季节才算到来。也就是说,在开春的这段时间,鲇鱼、黄颡能在白天钓获,晚间却不能。同理,深秋季节想要钓获这两种鱼,若白天出现密集咬钩的情况,那么晚间就没必要在水边挨冻受罪了。

  讲到这里,这个故事才真正地结束了。夜行性鱼类只有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才会在夜间活跃,条件达不到时它们也会适当改变习性选择在白天觅食,因为为了生存,它们必须适应。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开始嘲笑自己像个傻子。不过傻人有傻命,第二周我又去了,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进而使我对钓鲇鱼又有了新的领悟。这天,我仅在早上连中四尾,9点半以后的大半天时间则颗粒无收,尤其是第三条鱼上钩的时候,我仗着竿硬线粗,没给它任何挣扎的机会,它中钩后即被我大力拽到水面。当一张邪恶的大嘴刚露出水面时,它一翻身再次钻入水底,可水花过后,干净的水面上却多出两条新鲜的小麦穗鱼的尸体,亮晶晶的特别显眼,明显是刚刚被咬死的。我断定鲇鱼在试图吐掉鱼钩。

  以前我只是听说鲇鱼中钩后为了吐掉致命的鱼钩,甚至会把胃里的东西都吐出来,这次我真的见识了。抄鱼上岸摘钩后,我看见脚边有一条明显呈半消化状态的小麦穗鱼,可见鲇鱼吐食的说法是确实存在的。

  这种现象能给钓鱼人什么启示呢?我认为最大的启示就是改变钓鲇鱼的观念。以前我跟钓友们夜钓的时候总要喝点酒,看见同伴的夜明标黑标了都会提醒一声,恰逢酒兴正浓,同伴往往会说:“没事,荤饵,钓鲇鱼呢,都是死钩。”因为鲇鱼吞食凶猛,钩被吞进胃里的现象司空见惯,所以“鲇鱼咬死钩”成了钓友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如果过了一会儿夜明标又从附近冒出水面,则一定会被解读成“刚才咬钩的肯定不是鲇鱼,鲇鱼咬钩跑不了”。我也多次用不同的荤饵夜钓鲇鱼,出于这种观念,有时恰逢手里有活,黑标了也不着急提竿,可过了一会儿,浮标会再次回到水面,几番沉浮后给人的感觉就是闹小鱼,不过在盯住浮标不丢口的情况下,黑标后及时提竿几乎百分之百中鱼。那时我才发现,钓鲇鱼和钓鲫鱼、鲤鱼一样,抓不住最佳的提竿时机一样会跑鱼,现在又证实了鲇鱼有特别剧烈的吐钩动作,假设鲇鱼吃饵的时候感觉到了危险,那么它会立刻吐掉鱼钩逃之夭夭。可见,鲇鱼咬死钩的观念需要改变一下了,钓黄颡鱼也是如此。

  再分析那天9点半以后零鱼获的原因——一周前那天,上午鱼口多,下午鱼口少,而这天中鱼的时间段全部集中在了上午9点半之前,这是为什么?

  钓鱼这种事,并非所有偶然现象都有独特的代表意义,有时完全不必固执地琢磨出个所以然,但是春季比较特殊,每天树叶都在长大,温度都在升高,鱼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这段时期发生的事情都值得推敲。前面说了,本该夜间活跃的鲇鱼的食欲同样受水温左右,它因夜间温度低而呈蛰伏状态,所以才会在白天觅食;但是随着水温的升高,鲇鱼的食欲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它们不再像刚进食那些天那样饥肠辘辘了,于是讨厌高光的天性便盖过了食欲,在阳光最足的时段就安静下来,夜钓就能有收获了。同理,还是因为鲇鱼对光线比较敏感,所以在现在这个季节,阴天不可错过,有时甚至在树荫下都可能有口。深秋温度降低,夜钓收获开始明显降低,鲇鱼又会在白天集中觅食。

  文/图 吉林·笨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