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风景 关于杨光的雕塑创作解析

  • 来源:设计之都
  • 关键字:杨光,雕塑
  • 发布时间:2015-07-11 14:02

  杨光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现供职于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

  获奖

  2014年《另外的景观之三》获第三界中国雕塑大展“青年新锐奖”

  2013年获美术报“2013美术报年度人物”提名奖

  2013年获南方都市报“深港生活大奖——年度艺文人物奖”

  2013年入围“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雕塑”奖项

  2011年《相望》获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优秀奖

  2008年《新盆景》获广东雕塑大展提名奖

  多年来,杨光雕塑的问题意识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他的作品始终围绕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而展开;其二,他的作品一直关注当代雕塑材料的问题,着力进行新雕塑材料可能性的尝试。基于这两个问题,杨光的雕塑持续而又专注,其结果是我们所看到的两大雕塑系列:新盆景系列和电子废弃物系列。

  作为一个在深圳长大的雕塑家,对杨光这一代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他们亲身经历和感受了这座城市飞速现代化的过程,以及现代化给这座城市所带来的巨变。支撑深圳这座城市变化的,还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建立在以电子工业为基础的新型的工业化以及信息化,这是深圳城市的特点,也是生活在深圳这座城市让一代年轻人最为感同身受的地方。杨光这代人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给城市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好处和便利;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变化的迅速,对比的强烈,他们同时又深刻地感受到了问题的另一面,现代化、高科技给这个时代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果。

  让我们先看杨光的新盆景系列。

  从雕塑的角度看,这个系列的作品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生态雕塑的概念,另一个是完全不同的材料并置所产生的对比效果。

  杨光是国内雕塑家中最早使用活的树木作为雕塑材料的艺术家之一,他对这一课题探索持续多年,在他的努力下,活树木转化为生态材料,继而为生态雕塑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作品佐证,同时,活树木也成为他个性鲜明的雕塑语言。

  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这些观念不仅仅只是在社会的经济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同时还应该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对雕塑而言,它应该成为雕塑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在这个意义上反思传统的雕塑材料,我们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消耗性的,不可再生的,从这个意义上看,雕塑材料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也是不可持续的,在理论上,它终究有耗尽的时候。过去雕塑家对传统雕塑材料的使用实际上付出了相当的生态和环境的代价。例如树木的砍伐,金属的冶炼,石头的开采等等,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生态文明的今天,如果仍然不加节制地使用这些不可再生的雕塑材料,只会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

  雕塑家需要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转变观念,重新开拓出新的材料渠道。而如何有机的、生态的植物也能作为一种雕塑材料?正是当今生态雕塑家所关注的课题。在这方面杨光的表现相当突出。当然,如果突兀地将鲜活的树木作为雕塑材料,将显得过于直接。如果要运用生态植物作为材料,必须给它的出场找到一个转化的契机和合适的理由。杨光的智慧在于,他巧妙地采用了盆景的形式。在传统中国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中,盆景是一种相当常见的园艺形式,它可以用盆栽的方式,把生态自然引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咫尺方寸之间,获得与自然交流和对话的可能。

  杨光对于盆景只是借用,他只是借用了盆景的方式,对岭南人情有独钟的盆景进行了转化,赋予给它们一种更有文化张力的形态和具有雕塑感的空间方式。他让工业文明时代最典型的金属材料“不锈钢”作为盆景的外部载体,让土壤、活的树木与之并列、交错、组合,形成了科技与自然,金属与生态的对比,它给人的联想是,人为的、装饰的、光亮的、夸张的工业文明和自然的、生长的、绿色的、生态的文明形态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它甚至还能引发出生长和压抑、自由和束缚、冷漠和温馨的各种视觉联想。

  杨光的新盆景系列参加过许多展览,它们不仅在展厅展出,更多是在户外,参加户外雕塑展,进入公共空间,在公园等环境中永久陈列。我们无须更多地对这些作品的文化意义进行阐释,我们相信,这些作品给了人们一个思考的契机,杨光个人的生态观念和情感态度就隐藏在这些作品的背后,面对这些让人们在既熟悉又陌生的“盆景”,自然会思考作品的意义。

 

 杨光在国内是比较自觉地关注生态问题的艺术家之一,他这种主动向园艺领域借用雕塑材料和形式的创作方法,是他对当代雕塑的一个贡献。

  杨光另一个大的系列是他的废弃电路板的系列。

  这是杨光所发现的又一种特殊的雕塑材料,这种材料在“新盆景系列”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推进。这些废弃的电路板是电子工业产品使用过后所产生的工业垃圾,如果说,电子产品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另一方面,这些废弃电路板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问题。杨光利用废弃电路板作为雕塑材料进行创作,变废为宝,进行了资源转化和废物利用的最大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雕塑材料来源的渠道;同时,他利用了电路板特殊的肌理和质感,化腐朽为神奇,挖掘这种材料的表现力,充分利用它们的材料特质,使电路板材料的雕塑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呈现出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美丽”。

  在某种意义上,废弃电路板也是一种文明的废弃物,利用废弃电路板所创作的雕塑,本身就有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意味。如果说,新盆景系列在材料的并置中,更多是一种外部冲突的话,废弃电路板作品则将问题导入到材料内部,它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意义。

  《另外的景观》系列似乎是新盆景系列到废弃电路板系列之间在创作观念上的过渡和新材料的导入,将废弃的电路板和树枝镶嵌在一起,既是并置的延续,又有电路板材料的运用。

  《期望》、《星愿》、《衣物》、《被打包的人》、《困禁》、《至高的荣耀》这类作品,更有历史感,它们借用了一些历史的意象,例如木乃伊、修士的服装等,具有一种神秘、奇诡的意味,将历史和现实问题结合在了一起。

  《玩偶》系列则是空间形态的研究,它们有纯材料或抽象化的趋向,它从另一个方面对电路板材料的探索。

  《瓜果系列》它是轻松的,田园的,生活化的。这种不同方向的尝试,或许是对材料表现力从不同方面的拓展。

  总体而言,从杨光的两大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耐心,能坚持的雕塑家,他的创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趋时,不从众,老老实实地抓住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索,持之以恒,这种创作态度在当代雕塑中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文/孙振华(博士、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雕塑》主编、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