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政府亟需正视的三大问题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阳光政府 正视 问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05 15:02
由崔特首推出“打造阳光政府”、“科学決策”施政理念,上任后多次深入小区,了解民意,首份施政报告又以“弱势社群安居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今年工作重点,近来又马不停蹄走访广东省九市,赴葡萄牙国外交访问,下月又出访广东东莞、深圳及惠州三市,都反映了崔特首上层管治团队有着一颗年青、积极进取的心,值得赞许。
月中前立法会主席曹其真在网誌撰文,认为社会不少传闻,涉及少数权贵利用权势作出危害社会和谐的事,但得不到政府的证实和合理解释,令本来善良宽容的澳门人,对政府的管治和权贵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政府不能再用“细佬仔做大人事的心态”任由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横行。这些肺腑之言,引起了社会不同反响。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前任何厚铧特首为澳门发展了经济,也留下了一系列的悬而未決的制度与民生问题,如法制滞后、土地贱卖、高楼价、黑工、交通等等,加上,商人社会精英各怀心事,特首及其团队欲做出讨好各方势力的決策,殊不容易。不知崔特首会否如曹姑妈所愿,“把握好手中的权,坚決堵塞制度上和人为上的漏洞,积极改善施政,雷厉风行地维护和伸张社会公义,打击並纠正一切不利社会和谐和发展的不法行为。将老百姓心中的不满情绪降到最低程度,建立真正的阳光政府”,相信这也是广大民众对特区政府官员的殷切期待。
阳光政府遭受坊间质疑
《澳门月刊》曾多次撰文指出,打造阳光政府,首推政务公开,体现於政府在透明阳光下施政,实行政务公开、政情公开,包括政府的各项重要开支如建筑开支、财政开支,居民享有政务、政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官员自觉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还要做到政府的決策过程、重要决策事项公开化,透明化。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特别是一些涉及居民亲身利益和社会根本利益的決策上,做到符合最大多数居民的意愿和要求。
新届特区政府运作半年,市民可给阳光政府打多少分呢?近日坊间热议纷纷的话题莫过於对东望洋超高楼之“索廿亿巨额赔偿”事件,有报导指消息透露“现时商定的赔偿额仍以亿计,且尚需免费加批一幅土地作补偿”,谈判主角刘司长亦公开表示“唔系佢要求咁多,我就俾咁多”,令坊间质疑的是,如此涉及巨额公帑的重大纠纷,不交由司法裁決,卻进行“官商闭门谈判赔偿”的理据何在?当中是涉及难言之隐,亦或涉及人情、利益输送?此例一开,今后还有多少唯利是图商人“敢冒天下人之唾骂”接踵而来?
还有,新闻局举办的“十年成就展北京站,费用3200万”早为社会各界责难,至今有关部门仍对“巡回在其它城市续展之费用和所判承办商”採取“隐瞒兼不透露”的取向,实为不智之举。随着该“十年成就展”回归终点站———澳门日程日益逼近,相信有关费用话题将再度成为一个民众聚焦的敏感点!
身为特区官员,要谨记温家宝总理寄语,崔特首的“善始尽终终为不困”八字锦襄,协助特首作好阳光政府良好的开局工作,真正做到政务公开、政情公开,官员自动自觉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为官者是为广大民众所需求而做,才会配得上特首授予的高官厚禄。
如果阳光下的官场仍充斥着一群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缺乏担当的官员,相信特首有再好的政策措施也将无法贯彻;或是施政必将举步维艰,令政府的管治威信大受损害。
民生民调不可脱离事实
近来,澳门社会的各种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纷纷举办各种政治、时事、民生类民调,引起社会各种舆论褒贬不一。
对此,有学者这样评价:在新的社会诉求下,政府开始锐意加强政策的“研究”,但又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需要研究的固然委托学术机构进行研究,不需要研究的,也硬要“研究研究”。“民调”之风愈演愈烈,有意见认为,误导民众之嫌的民调最要不得。
6月25日,有社会团体公佈的对“特区政府施政满意度”的调查,称行政长官支持度得分是58.58分,而五个司之中,社会文化司司长得分最高,58.63分,其次是经济财政司司长58.18分,其余3个司得分约是55分。调查又指,5成受访者对政府整体满意度作中性评价,正面评价约有26%,负面评价就约22%。该团体指行政长官和司长的支持度不是很高,亦不算低,显示市民对特区的评价属不错。对此,社会各界莫衷於是。暂不评论特区政府团队上任刚半年,很多工作尚在开展中,可以说並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工作成效,该刚刚成立的团体这么急切地推出对政府施政满意度的调查,是否有必要性或目的性?这顶早来的“帽子”,崔特首是否愿意受用,不得而知?
6月21日,某学术研究所公佈一项对《自置居所贷款利息补贴制度》及《自置居所信用担保计划》(“四厘补贴”、“信用担保”)的调查结果:近五成受访者认为减轻供款利息负担;近六成受访者赞成延续置业补贴政策,反对延续者佔二成。
社会各界对此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此份调查结果的公信力何在?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可持续的作用?是为延续置业补贴政策开通投石问路吗?好在日前房屋局谭局长表示:考虑到社会对自置居所支持两项措施的成效意见不一及需求大幅減少,暂不考虑延续。
6月16日,政府公佈的“对本澳房屋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报告,指出2009年的房价比五年前的2004年飙升191%,20年以上楼龄的旧楼更飙升206.9%,居民人均收入实质升幅为62%,若以房价收入比检视本地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得出“澳门房价仍处合理水平”的结论。此报告一出,立即引来社会各种漫骂之声,包括多位直选议员指出数据误导,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況。可见这份结论的可取性有多高?
一个脱离现实的报告有何作用?见仁见智,这也难怪澳门市民总是拿“澳门就是与别不同”来揶揄本地社会的种种怪现象。
“公义、求真是学术研究最重要的追求”,建议官员不要把“科学決策”挂在口边做挡箭牌。一旦官员被这样标签了,市民对特区政府管治团队的信心恐怕也荡然无存了。
经屋定价利益对弈不可避免
拖拖拉拉十几年的北区永宁经屋880个单位,终於竣工收则。牵动着普罗大众的心的经屋定价问题,亦成为社会聚焦热点。地产界有意无意放出风声,应多建社屋,少建经屋,出售经屋应订为市场价的七成为合理,特区政府资源应运用得宜等等言论,无不说明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皆因公屋的数量以及经屋售价,都对私人楼宇市场具有直接的影响,若经屋定价太低,必对私人楼宇的成交造成冲击,若太高,脱离了经济房屋的福利本质,居民一样沦为“房奴”,必定民怨沸腾。这也是政府所不想面对的。
现时房地产市场是否健康,每个人观点和角度不同,但市民对房屋政策存在很大怨气,是社会关注的不争事实,面对国内以及香港纷纷採取行之有效的打击调控措施,澳门政府卻取态谨慎,推出“细单位、活化工厦”之变相托市虚招,备受社会揶揄。
面对高不可攀的私人楼宇,很多弱势群体只好把希望寄託在万九公屋及经屋上。据统计,现时澳门社屋6,059间,经屋有24,318间,公屋仅佔私人楼宇的16%,经屋佔私人市场的13%,与香港的公屋比例30%,及新加坡的70%,差距若天壤之别。澳门回归十年,经济房屋近乎零供应,被学者评论为这是“澳门社会的错”。刚过去的五一遊行,一群80后、90后面对切身之痛,走上以脚来表达诉求之路。他们打出“增经屋保就业”、“关注青年困境”、“抗衡河蟹文化”的诉求,得到社会各界的鼓励。遊行虽然结束了,但青年关注澳门的精神还在延续,並成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推动力。相信万九公屋能否如期落成以及经屋的兴建,必是特区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拉锯战之一。
日前的公屋委员会梁副主席透露政府提出的三个经济房屋定价方案:根据建筑造价计算、与市场楼价掛钩及根据居民承担能力计价,暂未达成共识。市民对该肩负“澳门居民安居乐业”的公共房屋委员会,卻委任有严重利益冲突的地产商人代表,有何作为,不抱期望。笔者要说的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公屋委员会是龙是凤的结论,还言之尚早。
以上述三种计算方案中,与市场楼价掛钩及根据居民承担能力计价方案,都是不可行的。因为,楼市是极受政策、人为因素影响而波动的,一天之内可上落数万至十几万,试想问以何种价格标准为取向呢?而居民的承担能力,个人的收入会因失业、转工、疾病、家庭负担加重等因素影响,或收入大减,或失去收入来源。故请问又以何标准来厘定个人的承担力呢?故唯有“根据建筑造价计算”,才是可真正反映到楼宇真实价值的方案,又不背离“经屋作为协助经济能力弱的人以较低的价钱购买住房”的福利本质。
既然崔特首的施政报告都把“弱势社群安居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列为工作重点,那么让本澳居民“居者有其屋”,以实际建筑造价出售给有需要的居民,政府又不需要做“赔钱”的生意,何乐而不为呢?
政府除要制定合理合情的经屋定价政策,还要考虑定期、定量增建经屋,並採取沿用过去“经屋申请者不设收入上下限”的法例,满足中等阶层居民“居者有其屋”的住房的需求。
在公屋委员会的工作中,政府的主导角色是理性的监督者,应在公平公义的基础上,汲取各界委员的意见,特别是听取民间真正“用家”的心声,掌握最真实的民意,把最终的决策权掌控在政府的手中。
各界委员也要谨记“小我不能凌驾大我”,尊重事实,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唆摆,不做损害几十万居民的利益的事。
人总是有私心的,澳门立法会亦有界别之分,各界为自己所代表界别发声,争取利益已是不争的事实。地产商人为自己谋取有利决策,情有可缘;未上楼人士为“上楼”,走上街头高喊“:只准政府贱卖土地,不准市民低价买楼”,也情可理解。在“人均GPD亚洲第一”的亮丽政绩下,年年每逢“5.1”、“10.1”、“12.20”,必官民大动干戈,确实是一件不体面的事。
所以,政府、商人和市民之间如何衡量各种关係,达致一定共识,让“居者有其屋”,不但是一件关乎特区体面的事情,更是一件关乎社会和谐、安定的大事。在此,奉劝政府当权者、各方“爱国爱澳”的商人学者,放开心胸,为多数的百姓安居乐业著想,视钱财如粪土,又如何?
……
月中前立法会主席曹其真在网誌撰文,认为社会不少传闻,涉及少数权贵利用权势作出危害社会和谐的事,但得不到政府的证实和合理解释,令本来善良宽容的澳门人,对政府的管治和权贵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政府不能再用“细佬仔做大人事的心态”任由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横行。这些肺腑之言,引起了社会不同反响。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前任何厚铧特首为澳门发展了经济,也留下了一系列的悬而未決的制度与民生问题,如法制滞后、土地贱卖、高楼价、黑工、交通等等,加上,商人社会精英各怀心事,特首及其团队欲做出讨好各方势力的決策,殊不容易。不知崔特首会否如曹姑妈所愿,“把握好手中的权,坚決堵塞制度上和人为上的漏洞,积极改善施政,雷厉风行地维护和伸张社会公义,打击並纠正一切不利社会和谐和发展的不法行为。将老百姓心中的不满情绪降到最低程度,建立真正的阳光政府”,相信这也是广大民众对特区政府官员的殷切期待。
阳光政府遭受坊间质疑
《澳门月刊》曾多次撰文指出,打造阳光政府,首推政务公开,体现於政府在透明阳光下施政,实行政务公开、政情公开,包括政府的各项重要开支如建筑开支、财政开支,居民享有政务、政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官员自觉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还要做到政府的決策过程、重要决策事项公开化,透明化。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特别是一些涉及居民亲身利益和社会根本利益的決策上,做到符合最大多数居民的意愿和要求。
新届特区政府运作半年,市民可给阳光政府打多少分呢?近日坊间热议纷纷的话题莫过於对东望洋超高楼之“索廿亿巨额赔偿”事件,有报导指消息透露“现时商定的赔偿额仍以亿计,且尚需免费加批一幅土地作补偿”,谈判主角刘司长亦公开表示“唔系佢要求咁多,我就俾咁多”,令坊间质疑的是,如此涉及巨额公帑的重大纠纷,不交由司法裁決,卻进行“官商闭门谈判赔偿”的理据何在?当中是涉及难言之隐,亦或涉及人情、利益输送?此例一开,今后还有多少唯利是图商人“敢冒天下人之唾骂”接踵而来?
还有,新闻局举办的“十年成就展北京站,费用3200万”早为社会各界责难,至今有关部门仍对“巡回在其它城市续展之费用和所判承办商”採取“隐瞒兼不透露”的取向,实为不智之举。随着该“十年成就展”回归终点站———澳门日程日益逼近,相信有关费用话题将再度成为一个民众聚焦的敏感点!
身为特区官员,要谨记温家宝总理寄语,崔特首的“善始尽终终为不困”八字锦襄,协助特首作好阳光政府良好的开局工作,真正做到政务公开、政情公开,官员自动自觉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为官者是为广大民众所需求而做,才会配得上特首授予的高官厚禄。
如果阳光下的官场仍充斥着一群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缺乏担当的官员,相信特首有再好的政策措施也将无法贯彻;或是施政必将举步维艰,令政府的管治威信大受损害。
民生民调不可脱离事实
近来,澳门社会的各种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纷纷举办各种政治、时事、民生类民调,引起社会各种舆论褒贬不一。
对此,有学者这样评价:在新的社会诉求下,政府开始锐意加强政策的“研究”,但又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需要研究的固然委托学术机构进行研究,不需要研究的,也硬要“研究研究”。“民调”之风愈演愈烈,有意见认为,误导民众之嫌的民调最要不得。
6月25日,有社会团体公佈的对“特区政府施政满意度”的调查,称行政长官支持度得分是58.58分,而五个司之中,社会文化司司长得分最高,58.63分,其次是经济财政司司长58.18分,其余3个司得分约是55分。调查又指,5成受访者对政府整体满意度作中性评价,正面评价约有26%,负面评价就约22%。该团体指行政长官和司长的支持度不是很高,亦不算低,显示市民对特区的评价属不错。对此,社会各界莫衷於是。暂不评论特区政府团队上任刚半年,很多工作尚在开展中,可以说並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工作成效,该刚刚成立的团体这么急切地推出对政府施政满意度的调查,是否有必要性或目的性?这顶早来的“帽子”,崔特首是否愿意受用,不得而知?
6月21日,某学术研究所公佈一项对《自置居所贷款利息补贴制度》及《自置居所信用担保计划》(“四厘补贴”、“信用担保”)的调查结果:近五成受访者认为减轻供款利息负担;近六成受访者赞成延续置业补贴政策,反对延续者佔二成。
社会各界对此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此份调查结果的公信力何在?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可持续的作用?是为延续置业补贴政策开通投石问路吗?好在日前房屋局谭局长表示:考虑到社会对自置居所支持两项措施的成效意见不一及需求大幅減少,暂不考虑延续。
6月16日,政府公佈的“对本澳房屋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报告,指出2009年的房价比五年前的2004年飙升191%,20年以上楼龄的旧楼更飙升206.9%,居民人均收入实质升幅为62%,若以房价收入比检视本地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得出“澳门房价仍处合理水平”的结论。此报告一出,立即引来社会各种漫骂之声,包括多位直选议员指出数据误导,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況。可见这份结论的可取性有多高?
一个脱离现实的报告有何作用?见仁见智,这也难怪澳门市民总是拿“澳门就是与别不同”来揶揄本地社会的种种怪现象。
“公义、求真是学术研究最重要的追求”,建议官员不要把“科学決策”挂在口边做挡箭牌。一旦官员被这样标签了,市民对特区政府管治团队的信心恐怕也荡然无存了。
经屋定价利益对弈不可避免
拖拖拉拉十几年的北区永宁经屋880个单位,终於竣工收则。牵动着普罗大众的心的经屋定价问题,亦成为社会聚焦热点。地产界有意无意放出风声,应多建社屋,少建经屋,出售经屋应订为市场价的七成为合理,特区政府资源应运用得宜等等言论,无不说明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皆因公屋的数量以及经屋售价,都对私人楼宇市场具有直接的影响,若经屋定价太低,必对私人楼宇的成交造成冲击,若太高,脱离了经济房屋的福利本质,居民一样沦为“房奴”,必定民怨沸腾。这也是政府所不想面对的。
现时房地产市场是否健康,每个人观点和角度不同,但市民对房屋政策存在很大怨气,是社会关注的不争事实,面对国内以及香港纷纷採取行之有效的打击调控措施,澳门政府卻取态谨慎,推出“细单位、活化工厦”之变相托市虚招,备受社会揶揄。
面对高不可攀的私人楼宇,很多弱势群体只好把希望寄託在万九公屋及经屋上。据统计,现时澳门社屋6,059间,经屋有24,318间,公屋仅佔私人楼宇的16%,经屋佔私人市场的13%,与香港的公屋比例30%,及新加坡的70%,差距若天壤之别。澳门回归十年,经济房屋近乎零供应,被学者评论为这是“澳门社会的错”。刚过去的五一遊行,一群80后、90后面对切身之痛,走上以脚来表达诉求之路。他们打出“增经屋保就业”、“关注青年困境”、“抗衡河蟹文化”的诉求,得到社会各界的鼓励。遊行虽然结束了,但青年关注澳门的精神还在延续,並成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推动力。相信万九公屋能否如期落成以及经屋的兴建,必是特区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拉锯战之一。
日前的公屋委员会梁副主席透露政府提出的三个经济房屋定价方案:根据建筑造价计算、与市场楼价掛钩及根据居民承担能力计价,暂未达成共识。市民对该肩负“澳门居民安居乐业”的公共房屋委员会,卻委任有严重利益冲突的地产商人代表,有何作为,不抱期望。笔者要说的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公屋委员会是龙是凤的结论,还言之尚早。
以上述三种计算方案中,与市场楼价掛钩及根据居民承担能力计价方案,都是不可行的。因为,楼市是极受政策、人为因素影响而波动的,一天之内可上落数万至十几万,试想问以何种价格标准为取向呢?而居民的承担能力,个人的收入会因失业、转工、疾病、家庭负担加重等因素影响,或收入大减,或失去收入来源。故请问又以何标准来厘定个人的承担力呢?故唯有“根据建筑造价计算”,才是可真正反映到楼宇真实价值的方案,又不背离“经屋作为协助经济能力弱的人以较低的价钱购买住房”的福利本质。
既然崔特首的施政报告都把“弱势社群安居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列为工作重点,那么让本澳居民“居者有其屋”,以实际建筑造价出售给有需要的居民,政府又不需要做“赔钱”的生意,何乐而不为呢?
政府除要制定合理合情的经屋定价政策,还要考虑定期、定量增建经屋,並採取沿用过去“经屋申请者不设收入上下限”的法例,满足中等阶层居民“居者有其屋”的住房的需求。
在公屋委员会的工作中,政府的主导角色是理性的监督者,应在公平公义的基础上,汲取各界委员的意见,特别是听取民间真正“用家”的心声,掌握最真实的民意,把最终的决策权掌控在政府的手中。
各界委员也要谨记“小我不能凌驾大我”,尊重事实,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唆摆,不做损害几十万居民的利益的事。
人总是有私心的,澳门立法会亦有界别之分,各界为自己所代表界别发声,争取利益已是不争的事实。地产商人为自己谋取有利决策,情有可缘;未上楼人士为“上楼”,走上街头高喊“:只准政府贱卖土地,不准市民低价买楼”,也情可理解。在“人均GPD亚洲第一”的亮丽政绩下,年年每逢“5.1”、“10.1”、“12.20”,必官民大动干戈,确实是一件不体面的事。
所以,政府、商人和市民之间如何衡量各种关係,达致一定共识,让“居者有其屋”,不但是一件关乎特区体面的事情,更是一件关乎社会和谐、安定的大事。在此,奉劝政府当权者、各方“爱国爱澳”的商人学者,放开心胸,为多数的百姓安居乐业著想,视钱财如粪土,又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