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雅号和诨名

  • 来源:天天爱科学
  • 关键字:大熊猫,食性,野外
  • 发布时间:2015-07-30 12:46

  我们初次探访大熊猫的故乡,在胡教授和胡工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来到了研究大熊猫的基地。在这里除了大熊猫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稀有的植物和鸟类。接下来,我们和大熊猫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竹林隐士

  动物学家们给大熊猫取了一个雅号——竹林隐士。这倒很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生活习性:它赖以生存的食物是竹子,平时只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箭竹林隐居。它们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撵竹追笋。

  外国专家已经抵达一两个月了,却还没能在野外一睹大熊猫的尊容呢!且不说卧龙保护区面积就有20万公顷,即使是臭水沟白岩观察点,也得有2000多公顷。那要怎样才能请来这些竹林隐士呢?

  看来,只能设置机关来捕捉大熊猫了。捕捉大熊猫的装置安放了,关大熊猫的笼圈架设了。捕捉装置是一种可以伸缩的活动脚扣,只要大熊猫一脚踏中,那就跑不了了,这叫“守株待兔”。在关大熊猫的笼圈内放上诱饵,那是“请君入瓮”。

  研究人员怀着满腔的希望,每天两次去检查有无大熊猫落网。这种工作听起来似乎具有无限诱惑力,但对中外专家来说,却意味着耐心和辛劳。

  观察区这一片儿的地势都是海拔2300米至3600多米的起伏山峦,有臭水沟和金瓜树沟两条河流。臭水沟的河流形状呈扇状辐射。在密如蛛网的小支流尾部,多为开阔的河谷,箭竹丛生,是大熊猫最爱来的地方。如果从位于保护区西北角的营地“五一棚”出发,一个人沿着巡回路线走一趟,需要十天半个月。

  说是路,那是一段什么样的路啊!单说从营地出发到白岩这一段路程,就只有一条很窄很窄的路从林下灌木丛和草莽中勉强拼凑出来。过峭壁处时要走栈道,过谷地时要从独木桥上走。即使我们不带一点负重的物品,也得小心翼翼地经过,搞得汗流浃背。

  可是,在野外工作的中外专家们,每人还要背着工作时用的仪器和工具。我曾试背过胡锦矗教授的背包,这个背包就有二十多斤重,还不包括途中采到的标本。

  再说天气,二三月的天气,常常是雨雪交加。如果碰到经常出没的野兽,那也是这个季节里寻常的事儿。研究大熊猫的专家们,每天就走在这样的道路上,细心地查看每一个观察点。这段道路让中外专家们倍感辛苦,遗憾的是,他们每天带回来的消息都有可能是令人失望的。

  夜晚,在营地的帐篷中,我们能清晰地听到远处大熊猫的吼叫,眼看就到它们的繁殖季节了。若是错过了这个季节,观察计划又要等到来年了。观察点一次次的失望和越来越紧迫的季节期限,令人焦急万分。是笼圈捕不到大熊猫了,还是诱饵失去了诱惑力呢?

  正当有些人焦急得坐立不安时,却有人发现,经验丰富的胡锦矗教授还是那样坦然。胡教授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看起来信心满满,似乎大熊猫早已拴在他的帐篷里了,只要愿意,可以随时牵出来。胡教授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搞资源调查。二十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巴山蜀水,对大熊猫的研究,更是成果卓著。看来,这回一定能逮到大熊猫的,不然胡教授不会这样泰然自若啊。

  但是,人们又不禁会问,他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用笼圈捕捉大熊猫真的有效吗?据资料记载,人们曾用它捕捉到十多只大熊猫。而且,用笼圈捕捉大熊猫还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不会伤害大熊猫一根毫毛。

  如果笼圈有效的话,为什么一直没有成功捕捉到大熊猫呢,是诱饵失去了诱惑力吗?

  酒肉和尚

  原来,大熊猫还有另一个诨名——酒肉和尚。人们常常被大熊猫的表面憨态逗得捧腹大笑,但其实,它还有很多怪癖。比如,它常常醉态百出地徘徊在山野。大熊猫怎么会喝醉呢?难道它像猴子一样会酿酒?

  说来可笑,让大熊猫醉倒的不是酒,竟然是这里的水!原来大熊猫很喜欢“狂暴”地饮水,喝水喝得直到整个肚皮胀成了一个圆球。原本笨拙的它,这时就更是踉踉跄跄、醉态十足了。曾有人用一根树枝像赶猪一样驱赶醉了的大熊猫,居然很轻易地将醉了的大熊猫捉住。

  大熊猫对圆形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它对圆形物体感兴趣的程度令人惊讶。大熊猫常常潜入居民家里搬弄圆木或者圆形的粪桶嬉戏。它还喜欢舐咬铁器,古人曾误认为它喜好吃铁,因而称它为“食铁兽”;古人甚至一度认为大熊猫的尿可以化铁。

  大熊猫的食性,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以素食为主,尤其喜欢吃竹和笋。但其实它更好偷嘴,会经常不顾后果地闯入居民点窃取肉骨头为食,特别是被烧烤过的羊骨。科学家们解释了大熊猫喜欢吃羊骨头的原因:大熊猫的祖先原本就是食肉动物,经历了千万年的变迁和生存竞争,因而改变了它的食性。

  笼圈内的诱饵,正是利用大熊猫继承了祖先对肉食的偏好——放的是烤羊头或者烤羊骨。想来大熊猫是不会放弃这种美味的。

  看来,大熊猫没有被捕获成功的原因只能归结到圈套和笼圈设置的位置问题了。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内容,要求设置者对大熊猫的生态知识掌握的程度很深。

  胡锦矗教授和他的同伴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相比较竹子而言,大熊猫更爱吃笋;在竹子的各种种类中,大熊猫尤其偏爱冷箭竹;即便都是冷箭竹,它又只是爱吃冷箭竹的某一部位,而将其他部位丢弃。甚至对同一地区、同一海拔高度、同一种竹子的种类而言,大熊猫在采食时也会特别地挑剔,选择它认为的竹子最精华的部分。它对竹林密度过大或过小的竹子,也是不屑一顾的。

  根据对这些情况的重新分析,专家组经过周密的筹划,对观察点的圈套和笼圈设置进行了调整,又将羊骨重新烤得香喷喷的,期待能够顺利地捕获大熊猫。

  捕获大熊猫

  3月10日清晨,白岩观察点套获了一只三岁的雄性大熊猫,我们给它取名叫龙龙。仅隔一天,笼圈又关住了一只十多岁的雌性大熊猫,我们给它取名叫珍珍。大约一个月后,又关住了一只两岁多的熊猫——宁宁。

  营地沸腾起来了,兴奋和喜悦之情激荡在所有人的心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夏勒博士高兴得跳了起来,还向基金会发了喜报。

  抓住这三只大熊猫后,科学家们为它们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填写了“户口”档案,又小心翼翼地为它们带上了“项圈”——一个微型发报机。麻醉剂失效后,当它们醒来时,会发觉自己只是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就又颠着肥臀逍遥自在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中外专家就带上监听仪器,分别在每一个观察点上监听大熊猫的行为信息。

  无论是刮风飘雪,还是大雨滂沱,不管外界的天气如何,科学家们每十五分钟就要做一次监听记录,二十四小时不能间断。尤其是夜班时,别的人都是两个人排一个夜班,而胡锦矗教授和夏勒博士却选择自己单独值班。

  这里的气温常在零下,最冷时,甚至能到零下10摄氏度,观察员们的眉毛上、胡子上都结了冰。等到早晨回到营地,夜班的观察员身上已披了一层冰铠。他们却只是洗把脸,吃上一口热饭,然后又匆匆走向了山野,去察看已过去的二十四小时里大熊猫经过的地方。

  在胡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曾在白岩观察点带上耳机监听有“户籍”的三只大熊猫。根据监听所得到的信息,我们很快能判断出三只大熊猫的区域和状态:珍珍正在A地区奔跑,龙龙在Y地区酣睡,宁宁在Z地区闲逛……

  大熊猫产仔

  对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的跋涉者来说,最大的奖赏和喜悦,莫过于新的发现了。“五一棚”营地的科学家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4月13日,白岩观察点迎来了一个晴朗的好天气。灿烂的阳光在茫茫的林海中耀起无数的亮点,各色杜鹃花艳丽得如云霞一般,山谷里不时传来大熊猫的吼叫声——粗莽的、尖厉的、急切的、带着颤抖的吼声。多只大熊猫的骚动,预示了特殊情况即将发生,各个观察点都加强了跟踪。

  通过各种信息和仪器,科学家们很快判定了骚动中心的方位——正是大熊猫珍珍活动的地方。

  中国专家组组长朱靖和夏勒博士急匆匆地赶往出现异常的地方。他们亲眼观察到了大熊猫的争偶和它们繁殖生态中的一些重要行为……

  胡教授说,根据这一个多月的各种观察数据,有理由认为珍珍已经怀孕了。他们正在密切地注意着事态的发展,想要知道结果却要等到九十月份。

  10月20日,胡锦矗教授和夏勒博士果然在二道坪看到了觅食的珍珍,听到了巢穴内幼仔稚嫩的叫声。在这之前,他们已从仪器中观察到了珍珍产前和产后的状态。

  这些珍贵的资料,将有助于揭示大熊猫的生殖流程以及整个繁殖生态的奥秘,解决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文/刘先平 责任编辑/何庆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