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逸之美--冰雪山水画审美内涵的探索

  • 来源:新媒体
  • 关键字:艺术,山水画
  • 发布时间:2015-07-31 14:19

  于志学,笔名问津、干城,1935年生于黑龙江肇东。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现任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理事。自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理论上提出“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冷文化”和“墨有韵、白有光”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冰雪山水画。现已出版《于志学画集》、于志学文集《雪园漫笔》、《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触类旁通·冰雪技法》、《于志学画冰雪技法》、《冰雪山水画法》、《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以及中外美术理论家撰写的《冰雪山水画论》、《黑白体系论》、《冰雪艺术美学》等专著。

  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艺术目标的追求和艺术轨迹的影响,艺术家是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观念通过一定形式反映和体现出来的实践者。我在长期对冰雪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冰雪物象的描绘,在寻找它的本质意义、揭示它的审美规律中发现了“冷逸”这一冰雪山水画的美学核心。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中国绘画美学一个崭新的审美内涵,是北方绘画追求的最高审美理念。为了详尽论及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中国绘画理论的审美体系入手,探求这一美学思想的形成和规律,为中国绘画美学体系增添新的因素。

  一、冷逸的产生

  绘画艺术是人类文化整体中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特殊意识形态,它借助于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特定的文化心理,反映特定的文化背景,昭示特有的文化个性。长年的北方生活,使我对祖国塞北的冬天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作为最原始的激情和动力孕育了冰雪山水画克服重重阻力诞生。由于这一文化形态,展现了北国的精神风貌,很快就被人们所接受,并迅速汇入寒带文化的洪流之中。为了更深入地拓展冰雪山水画的表现内涵,我开始探求冰雪山水画在新的审美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

  中国绘画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久以来,传统崇尚自然、注重宇宙精神和人格风范的审美主体意识深深融入中国艺术家的灵魂深处,直接影响着绘画实践。我在冰雪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力求把自己化入宇宙万物之中,用心感悟自然,以人与自然相谐、相生的理念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达到彻底的空无境界,完成真正的审美观照和心灵体验,把宇宙生生不息的精神同冰雪物象联系起来,通过对北国大自然母亲的歌颂来表现冰雪无与伦比的美。

  因此,我在从事冰雪山水画创作的开始,就始终把握住我所要创造的是一个详和、宁静、恬淡、温情、令人神往的冰雪世界,是一个人间仙境。我要调动各种绘画因素和手段创造出新的绘画语言,体现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打破人们对北方冰雪世界寒冷、恐怖的传统习惯认识,把中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审美品相的逸格带入我的冰雪山水画作品之中,填补传统中国画只有南方的小桥流水才能产生逸品、北方景致不能产生逸品的空白,创建北方绘画的最高审美追求――冷逸。

  二、冷逸的概念

  冷逸是用哲学的观点与方法,根据冰雪山水画的特征提炼出的反映北方绘画的最高审美尺度的美学概念。

  我们知道,中国艺术理论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基本概念是体验式和感悟式的,即中国绘画的艺术理论的提出是在中国既定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凭借审美主体的艺术体验和对艺术的亲身感受领悟其艺术的真谛和内涵。在冰雪山水画中,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冷。冷是冻土文化的主体,是冰雪文化的核心,是寒带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冷除却字表上的寒冷、清冷、冷酷等含义以外,还有更深层的哲学属性。冷,是对生命进行自然选择的一种方式,它使强者生存,弱者死亡;冷,是过滤世间一切杂陈的净化剂,它使杂质剔除,留下纯洁;冷,是储藏生命的缓释剂,它可延缓生命的代谢,伺机待发;冷,是凝固人间所有纷争的超凡圣地,它可使清幽、凉爽的气息毫无保留地散放。

  北方人在大自然的锤炼下,不仅对冷有超越南方人的深层体验,还有对冷进行的深刻哲思。冷,在带给人们寒凉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一种逸气的感受。逸本是中国人特有的概念,为奔跑、释放、超绝、纵任无方之意。据《北史.齐高祖纪》“见一赤兔,每博辄逸”。古人把这可爱、玲珑之物逃逸时悬空飞跃的很有节奏的样态和飘逸之状称之为逸气。逸气感在传统的江南绘画和江南的气候中可以感受得到,但从未有描写北方的绘画被人称之为逸气。实则北方也有逸气,大自然母亲不会随意偏袒它的儿女。在北国寒冷的冬天,由温暖的居室走出,你会看到周围是一片洁白的银色世界。那纷纷扬扬飘落在面颊上的雪花,凉丝丝,倏然消失,十分惬意;当你用滚热的双手捧起冰冷的雪团,那种爽快,令人心怡。所有这些愉快的感受皆是大自然母亲赋予我们的逸气之感。这种感受在北方气候由冷转暖或由暖转冷的期间最为明显。如北方下雪时,积雪覆盖着大地,温、湿度回升所产生的瞬间氤氲感受;北方的树挂和雪松,在春回大地之时欲存欲消的状态及北国雾凇在地面湿气遇冷凝结在树上的短暂时刻,都是一种逸气的表现。因此我总结出北方的逸气是瞬间所获得的属于一种体验性的感受,是由对立的两种状态在相互转化时产生的一过性改变,是北方美的一种理性显现。北方的逸气同南方的逸气有很大的不同。南方的逸气是在温暖潮湿多云雾的气候下产生的,属暖文化的范畴,北方的逸气是在寒冷、凝重的大地间产生的,属冷文化的范畴;南方的逸是浪漫型的,北方的逸是理念型的。

  冷中逸是冷文化最高的审美意境。冰雪山水画的冷中逸是由冷、逸和笔墨产生出的墨韵而形成。我们说只有中国画才独具逸,因为中国画有韵;西画没有韵,就不会产生逸。韵在中国画领域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逸也是韵的升华,逸为虚,韵为实;逸为奇,韵为妙。冷、逸、韵三者形成了北方绘画最高的审美品味――冷逸,不仅传达出中国画无可穷尽的含蓄信息,也与传统南方绘画的最高审美品相并驾齐驱,表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内涵。

  三、冷逸的内涵

  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都有独特的审美核心和内涵,冰雪山水画的独特审美内涵就是冷逸,冷逸主要有以下内容:

  1、空灵

  冰雪山水画追求的是以灵透的笔墨表现北国冰雪大自然的灵魂,力求形简质繁,具有多向思维的自由度,追求美学上的“静照”境界。王羲之有诗“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静照的基点在于悠然忘我,心地无私,从欲望到心知都得到释放的虚静和明朗,是一种哲学彻悟的理念。“照”是在“静”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知物而不为物所扰”,正如镜之照物,光明莹洁、疏淡空灵。美感的产生在于空,在于对物象造成的时距。没有空灵就没有情致,能空才能舍,而后才能深、能实、能远。画面的空灵来自于心灵的空灵。只有心灵追求精神的空灵,才可超凡入圣。冰清玉洁的冰雪世界不仅脱尽了人间一切烦乱喧嚣,还陶冶了人的高尚情操,使人的灵魂超旷达观,可谓最大的空灵。

  2、清寂

  中国山水画的根源是玄学,由庄学而来的魏晋玄学即为“清的哲学”。清,是万物净化的最高标准,不含任何杂质,是艺术本性的复归。由心灵之清到冰雪之清,便可把握住万物之清。清便远,清便逸,清便雅,清便寂。清寂具有无穷的境界,不仅在画品上,在人品上也用清来赞赏光明磊落、晶莹透明的崇高人格。“人禀至清,乃精道气,天朗日晶,一清所为”。古人把“清风朗月”、“两袖清风”看作是人格境界的最高体现。冰雪是万物最清之物,一尘不染,因此人们常用冰雪喻人纯洁、高尚。“绰约若处子,肌肤若冰雪”、“大雪压青松,松高挺且直。若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冰雪山水画的清奇、寂寥是中国文人和画家所仰止的境界,表现了心灵被大自然物化后的超脱常人的圣洁胸襟。

  3、疏淡

  中国绘画上的淡仍是由玄而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是由有限通向无限的连接点。何为淡?以朴拙的情感顺乎自然、不加人工雕琢者为淡。淡是虚、静、明、清“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澄彻之心所照。历代文人、画者皆以淡为所求。只有淡泊的境界才能识破红尘、寻求归隐,才能无拘无束、精神超逸,才能“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冰雪山水画通体晶莹透明,“疏淡含精匀”,最能体现萧散简远、淡泊名利的情操,故其所为之,正可以忘却功名,放逸于天外。

  4、冷辉

  冷辉是冷逸的内涵之一,它是利用冰雪客观物象的自然属性通过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段赋予画面的一种冷光的美学意蕴。在中国绘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画的笔和墨已经提炼出中国画形式系统中最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笔和墨业也构成了中国画重要的第一、第二审美内涵。我通过对冰雪山水画的研究发现,中国画用光是丰富中国画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是继中国画用笔、用墨之后的第三审美内涵。冰雪山水画是用光来创造空间,用光来丰韵物体。在一系列表现冰雪山水画的用光中,最能体现冷逸意境的是冷光。冰雪山水画的冷光表现的是弥漫雪原古朴的清寂与安祥,森林野谷的沉默与苍凉,地老天荒的高远与浩渺,是动荡与整个画面一种形而上的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心灵坦荡无暇、超然绝俗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意识。冷光蕴含着冷逸的深刻、丰富的美学意蕴。

  空灵、清寂、疏淡、冷辉是冰雪山水画的美学核心的基本内涵,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体系美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理论来自于自然作用于艺术。在我们强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国绘画因素充分地调动和挖掘出来,纳入整个中华民族绘画理论的系统之中,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艺术瑰宝不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