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良:艺术要与社会生活有关

  • 来源:艺术生活快报
  • 关键字:王久良 艺术 社会生活
  • 发布时间:2010-08-12 14:57
  艺报:你为什么选取了垃圾作为你创作的题材?

  王久良:每一件事情的生成都不是突然的,它的产生必定有深刻的原因,这与个人所受的教育以及整个生存的背景都是有关系的。当我在搞艺术创作的时候,我就在寻找特别纯净的自然环境,但是我发现无论哪里,即使是我小时候生活的,特别偏僻的乡村,也再也找不到不带一点工业文明痕迹的地方。家乡的这一幕迫使我主动去思考:一瓶产自意大利的农药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山东的一个小乡村里的,这意味着什么?最终我明白了这种垃圾增长的现象说明工业文明已经触及了农村,破坏了生态,最终体现了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是垃圾引发了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选用垃圾这个题材。

  艺报:你说你过去搞艺术性创作,怎么突然转变了主题?

  王久良:事情的生成不是突然的,转化当然也不是突然的。我在平遥拍片子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业内一派风花雪月,大家都在玩自己的,与社会基本脱节了。我进而想到自己的作品,那些过去的艺术性创作,它们处在虚无缥缈的另一个世界中,与现实的关系非常微弱。然而,我们所处的世界却是在不停地变化着,风起云涌地变化着。当我发现我的作品与这个社会,与这些变化没有关系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很痛苦,加之我对家乡的垃圾有所感触,于是我就将我想“转型”、将改拍垃圾的想法告诉了鲍昆,鲍昆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于是我就更加坚定了信心拍这组《垃圾围城》。

  艺报:你的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不只艺术界,还包括一些建筑业,环境业的强烈的反响,面对这些,您有什么新的感触?

  王久良:我的作品展出后,很多人误认为我是一个极端的环保主义者,其实,我只是一个摄影师,我并不希望披上公益事业的光环,我只是单纯地希望能通过摄影,通过艺术,来参与我们的社会,让艺术在社会的大变革中发挥它的重要力量。

  艺报:我其实也见过很多拍环境污染的片子,例如水污染、白色污染,但是都没有像你的《垃圾围城》反响这么大。

  王久良:我想一部好的片子要具备两个基本的要素。首先要看摄影师的态度是不是真诚,是否付出了时间,付出了经历,是否在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创作。其次是艺术家驾驭艺术语言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讲清楚别人想听却听不到的东西。我认为我的作品就付出了我的真心和精力,同时,我对我的拍摄技术很自信,我自认为清楚地表达出了我的想法。但是我认为我的作品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要素在里面,就是我的作品与社会的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既不超前也不滞后,正好反映了当下的社会问题。

  艺报: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王久良:《垃圾围城》仅仅呈现了一个现象,我把这个现状呈现出来,无非是想让大家认识它,尝试找到解决它的办法,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的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尝试多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垃圾围城》只是一个契机,相似的东西我会一点一点地进行。我想做一系列类似垃圾围城的题材,从社会不同的角度去阐述社会问题,我下一步准备做“超级市场”。“超级市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狭义的supermarket,另一个是指我们当下的消费社会。我想我们毕竟处在消费社会里,消费社会的问题我们是绝对不能回避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