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削铅笔的需求:日本“肥后守”折叠小刀

  • 来源:轻兵器
  • 关键字:肥后国,日本,铅笔
  • 发布时间:2015-08-11 07:52

  铅笔的出现与“肥后守”小刀的诞生

  1564年,在英格兰一个叫巴罗代尔的,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矿物——石墨。由于石墨能像铅一样在纸上划出划出痕迹,且其痕迹比铅的痕迹要黑得多,因此,人们称石墨为“黑铅”。那时,巴罗代尔一带的牧羊人常用石墨在羊身上画上记号。受此启发,人们将石墨块切成小条,用于写字绘画。1795年,法国人孔德(Conte)将石墨与粘土混合在一起做成笔芯,用高温烧制,这个发明是现代铅笔的雏形。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笔芯硬度不同,在纸上划出痕迹的颜色深浅也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铅笔上标记的“H”(硬性铅笔)、“B”(软性铅笔)、“HB”(软硬适中的铅笔)。给笔芯加装木杆外套的发明是美国木匠门罗完成的。他先造出了一种能切出木条的机械,然后在木条中间刻出细槽,将笔芯放入细槽内,再将两条木条对好、粘合,这种铅笔与我们现今使用的铅笔已非常相似。

  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初期,铅笔通过与荷兰人的交易传入日本。日本从明治时代(公元1868~1911年)初期开始生产铅笔,工业化的大量生产则是在明治20年。随着铅笔的诞生,在明治时代后期,日本出现了一种主要用于削铅笔的小型刀具——“肥后守”。追根溯源,其产地不是在古代日本的肥后国,而是在兵库县美囊郡的平田町。

  肥后国位于日本西部,建于公元696年,灭于公元1587年,现改称熊本县。而兵库县位于日本中部,建于公元1868年,至今仍保留这一称谓。现在,美囊郡已划归兵库县三木市管辖。在日本,县相当于中国的省,比市的面积大。日本的行政区划分为都、道、府、县,这些是级别相同的一级行政区,直属中央政府管辖,但各都、道、府、县都拥有自治权。全国分为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 和43个县。每个都、道、府、县下设若干个市、町(相当于中国的镇)、村。

  郡是日本的一种地理区分。每个郡下均有一个或多个町或村, 在登记住所时一般会写上郡名。另外,郡通常用来划分都、道、府、县内的广域行政圈以及选举区,有时亦被用来区分同一都、道、府、县内的同名地区。

  按照日本昭和时代(公元1926~1989年)出版的《播州特产金属制造品发展史》(播州是日本兵库县的一处古城)记载:100多年前,在兵库县美囊郡的平田町久留米村,铁匠村上先生开设有一间打铁的作坊。在明治27~29年的一天,重松商店的老板重松太三郎登门拜访问了村上先生。重松太三郎先生在鹿儿岛县(该县位于日本最南端)发现了外形较薄的西洋式折叠小刀,他问能否制造这样的小刀呢?重松太三郎先生让村上看了这把西洋风格的折叠小刀,并请村上先生仿制,以便让小学生用于削铅笔,或作为其他人切割物件的便携工具。因为当时在日本的小学校内,铅笔已经开始大量普及使用,这种小刀非常适合小学生削制铅笔头,且使用后刀身可折叠到刀鞘内,以便安全携带。村上先生便仿制了这种小刀。这种小刀试生产出来以后,经过不断改进,因价格低廉且轻便好用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许多批发商也竞相大量进货,使这种小刀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种小刀就是“肥后守”小刀的鼻祖,直到卷笔刀出现后才被替代。虽然现今世界各地的人们已不再使用“肥后守”折叠小刀削制铅笔,但由于“肥后守”仍可以作为切割物件的一种便携工具使用,因而“肥后守”这一日本老字号产品,像中国的“王麻子”剪刀、菜刀一样,至今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肥后守”小刀成长简史

  起初,村上先生和随后继承其技艺的永尾驹太郎先生打造的折叠刀在平田町和一部分批发商那里被称为“平田刀”。由于“平田刀”深受原属于肥后国这一地区的人们及批发商喜爱,随之易名为“肥后守”,“平田刀”的名称就逐渐不再使用。

  因为“肥后守”小刀的市场需求量大,加之其投资不大,可手工生产,生产商能获得很大的利润。于是,在平田町以及相邻的大村地区又出现了4~5户打造“肥后守”小刀的作坊。在明治33年(公元1900年),生产“肥后守”的作坊又增加了14~15户。随着作坊及产量的增加,“肥后守”的品质变得越来越差,粗制滥造品越来越多,市场逐渐转入低靡,“肥后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永尾重次先生(永尾驹太郎先生的儿子)为了恢复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对材料、加工流程及热处理等进行研究改善,使“肥后守”又恢复了商机。在明治43年(公元1910年),三木市洋刀制造协会注册了“肥后守”商标,只有该协会的成员才可以使用“肥后守”商标,非协会成员使用“肥后守”商标即构成侵权。现在,在刀鞘表面刻有“登录”或“登录商标”字样的“肥后守”早期型留世的数量非常少,已经很难找到这种古董实物,只能在一些古籍书中看到其图片。需要说明的是,日语中的“登录商标”即是中文“注册商标”之意。

  到昭和30年(公元1955年)为止,在三木市及其周边地区有数10家“肥后守”制造商,生产上百种类型的“肥后守”。现在,以永尾驹太郎的第四代传人永尾元佑先生为代表,产品从黄铜制的高级品到碳素工具钢制的普通品各式各样,这些“肥后守”每月以约1万把左右的销量从那里销往日本及世界各地。

  生产“肥后守”小刀时,购买普通的粗锻造设备和刀刃研磨之类的工具不需要太大的投资,只需要一间半工半农的小作坊就可以生产了。由此日本在全国范围内都生产“肥后守”的仿制品,其他地区的生产自然会出现技术低下的情况,这是招致品质和信用低下的原因。“肥后守”商标的注册很好地预防了这种事件的发生。

  继“肥后守”商标注册之后,日本各地又出现了“播磨守”、“近江守”、“备前守”、“武藏守”等商标,这些商标注册的折叠小刀与“肥后守”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竞争对手如位于现今兵库县小野市周围的本地品牌“加东守”(位于加东郡小野町)、“大岛守”(位于加东郡市场村大岛),“肥后阿形丸”(位于加东郡来往村阿形丸)等等,夺取了折叠小刀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然而,“肥后守”毕竟是日本的老字号产品,是日本袖珍刀之王,至今在刀具界仍享有一席之地。

  大量生产的时代

  大正7年(公元1917年),“肥后守”生产商获得了来自东京商社的10万把订单,此后的6、7年间,月产量也在1万把左右。为了量产“肥后守”,新技术开始引进,出现了冲压钢材,并将其在以水车为动力的磨床上进行打磨的工艺。也引进了对刀刃进行锻打烧制的技术,废弃了费工夫的旧工艺。

  大正10年(公元1920年),引进了可以将金属材料横向折叠的机器,提高了制作“肥后守”刀鞘的效率,刀鞘的使用安全性也得到提高。

  “肥后守”在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是用水进行淬火的,其刀身出现裂纹的风险大但是硬度很高,且刀刃锋利。在昭和30年(公元1955年)以后,开始出现裂纹风险较小的用油进行淬火的方法。现在的“肥后守”是采用在硬钢中加入软钢,冲压之后使复合钢制的刀身延展,在淬火锻打烧制之后再将刀刃在煤气火焰上进行灼烧的方法。磨刀刃时,让水一边流淌在刀刃上,同时将刀刃在低速旋转的磨刀石上小心翼翼的研磨,这就是刀刃锋利的奥义。

  我国制现代版“肥后守”

  大连汉威公司于2012年研制出两款现代版“肥后守”。这两款“肥后守”均由刀身、刀鞘组成,两款的外形尺寸完全相同,全长为20cm,刀身长为5.7cm,刀鞘长为8.5cm。刀身均由高碳钢打造而成,硬度为HRC56-58。两款的区别是刀鞘使用的材料不同。其中一款的刀鞘由竹片制成,另一款的刀鞘由鹿角片制成。全刀质量为60g(竹片款)、80g(鹿角片款)。

  这两款刀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采用双刀片设计,并且两个刀片的式样分别为日本“肥后守”流行的尖形刀与斜形刀式样,就是说,在一把刀身上融入了两种刀身。

  刀身

  刀身由两个刀片组成,两个刀片设在鞘身两端,可分别从刀鞘的两端打开。每个刀片对应一个刀鞘槽,不使用时,两个刀片可折叠在各自的刀鞘槽内。

  其中一个刀片的表面加工有汉威公司的商标,其上部设有支耳,该支耳用于增加刀身的使用安全性,避免使用者在操控该刀时,刀身向上发生翻转,伤及手。这种支耳的设计形式是日本古董级“肥后守”所具有的特点之一。

  该刀片的下部加工有刀刃,刀片前部加工成斜形,这种设计适合于平行切割物体。

  另一个刀片的下部加工有刀刃,刀片前部加工成尖形,这种设计适合于挑刺物体,以及对细小缝隙的切割。

  刀片均采用整体覆土烧制工艺进行处理,覆土烧制工艺是日本刀剑的传统加工工艺。钢铁在加热时都会氧化和脱碳,整体覆土烧制工艺处理可起到一定的抗表面氧化或脱碳的作用。不过,刀片虽然采用整体覆土烧制工艺进行处理,但其刃部与片身部的覆土厚度不同。这是汉威公司独有的特殊技艺,这样处理过的刀片刃部硬度会较高,而片身部保持相对较低的硬度,从而获得较好的韧性。另外,其刃部会出现刃纹,有更好的美学效果。

  刀鞘

  刀鞘由金属片、两片竹片或鹿角片及金属销轴组成。金属片上制有两个刀鞘槽,以分别容纳两个刀片。金属片两侧各包覆一片竹片或鹿角片。

  竹片的外表面加工有龙的图案,而鹿角片的外表面未加工图案,保留了其天然的质感。

  刀鞘两端各开有一个孔,以中空的金属销轴固定,金属销轴也兼作两个刀片的旋转轴,以便刀片开合自如。金属销轴的通孔可穿入系绳,方便携带。

  野田黄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