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变焦比镜头横评

  • 来源:影像视觉
  • 关键字:镜头,摄影
  • 发布时间:2015-08-18 09:52

  不论小逛还是远游,轻装出行总会令人更加轻松惬意。Matthew Richards为您带来这些能节省空间的、超大变焦比镜头的横评。

  摄影可以说是一种痛苦的修行。当你游走于城市,或漫步于乡村,或出发探索世界的彼端,携带一大包沉重的相机、镜头和各种附件将很快耗尽你的精力。有没有一种选项,既能获得出色的操控与画质,又不用承受负重之苦呢?超大变焦比镜头应运而生。其目标是让一支镜头的焦距涵盖标准变焦与望远变焦焦段,从而节省空间——但它所具有的意义还远不止于精简器材、减少尺寸与重量。

  多功能性让超大变焦比镜头大受欢迎。面对稍纵即逝的拍摄机会,它可以让你迅速做出反应,只需轻轻旋转变焦环,转瞬之间即可完成从广角镜头到长焦镜头的转变。因为要更换镜头,而刚好错失绝好的拍摄时机?机身上配有超大变焦比镜头,这种遗憾再也不会有了。在进入数字时代的今天,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无需经常更换镜头,也就大大降低了感光元件沾染灰尘的风险。对于微单相机来说这方面的差别更加明显,因为微单相机没有反光板的隔离,更换镜头时感光元件将直接暴露在外。

  苗条身材惹人爱

  从减小尺寸方便携带的角度来说,如果机身同样拥有苗条的身材和轻量的体重,想必是极好的。因此,与体形硕大的全画幅机身相比,超大变焦比镜头更适合搭配APS-C画幅单反相机或微单相机。微单相机的感应器尺寸往往相对较小,因而镜头也可以设计得更加小巧可人。

  微单镜头小巧的原因之一就是小尺寸感光元件所需的镜头相场也相对较小。此外,更大的换算系数(例如M4/3系统的换算系数为2.0x, 而APS-C画幅的为1.5或1.6x)意味着镜头实际焦距可以更短。举例来说,佳能18-200mm APS-C专用镜头与奥林巴斯14-150mm MFT专用镜头具有相似的等效焦距,佳能等效焦距28.8-320mm,奥林巴斯等效焦距28-300mm。然而,佳能镜头的尺寸为79x102mm,重量为595克,奥林巴斯镜头则小巧的多,尺寸为64x83毫米,285克的重量还不到佳能镜头的一半。

  在过去的几年间,APS-C专用镜头的重量也有明显的减轻趋势。在我们上次超大变焦比横评中(影像视觉2014年1月刊——“旅行超大变焦比镜头横评”),我们以尼康Nikon AF-S DX 18-300mm f/3.5-5.6G ED VR为例,批评其臃肿的身材(达到83x120毫米)与超大的体重(达到830克)。新版的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在长焦端最大光圈降低了三分之一档,体积和重量则变得合理得多,分别为79x99毫米和550克。此外滤镜口径也从77mm减少到67mm。尽管如此,年度最小巧镜头奖还是旁落适马,其现行款18-200mm与18-250mm APS-C专用镜头(后者本刊尚未评测)都比前一代小巧许多,重量分别只有430克与470克。本次参评的18-200mm镜头尺寸为71x86毫米,只比这个级别单反相机标配的大多数标准变焦镜头只是稍微大了一点点。

  一寸长一寸强

  部分超大变焦比镜头只追求长焦端的焦距以及超大的变焦比,而不追求最小的体积和重量。适马最新的18-300mm镜头比其之前推出的所有超大变焦比镜头的长焦端都要长(除了巨大的适马50-500mm超远摄变焦镜头外)。体积和重量则相应增加到79x102毫米与585克。

  腾龙一向喜欢推出市场上最大变焦倍率的镜头,并以此来吸引顾客注意力——然后继续刷新自己保持的记录。现在腾龙再次掀起新的攻势,最新推出16-300mm镜头,支持佳能、尼康、索尼三种卡口规格的APS-C机身。

  除了拥有业界领先的18.75x变焦倍率,这支镜头在广角端的视角也比其它超大变焦比镜头更广,焦距更短,达到了此次参与评测的几支竞品镜头中最短的24mm等效焦距(安装在佳能机身时等效25.6mm),而其他超大变焦比镜头在广角端的最小等效焦距通常为28mm。

  下面再说回到变焦范围的长焦端,大变焦比镜头的长焦端一直以来存在手持拍摄震动问题的困扰,特别是在旅行或徒步的时候,不想随身携带三脚架,又想使用长焦端拍摄的情况下。

  本次参评的所有竞品都有考虑解决这一问题,而竞品中,所有支持佳能与尼康卡口的镜头都搭载了光学防抖系统。适马与腾龙都取消了旗下索尼卡口的超长变焦APS-C镜头的防抖功能(适马的宾得卡口版本亦然),这是因为相应的索尼机身均搭载了感光元件位移防抖系统,所以镜头无需再设置防抖系统。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奥林巴斯M4/3机身上,而松下机身通常不支持内置影像稳定器。因此,本次参评的松下14-140 MFT镜头搭载了Power OIS(光学影像稳定器)。

  器材解析 伸出式镜筒

  当我们旋转变焦环时,变焦镜头的镜筒会随之伸出,对此我们都不陌生。然而对于广角变焦镜头与标准变焦镜头来说,镜筒伸出的长度很小,特别是一些恒定光圈的专业变焦镜头,变焦时镜筒长度不会变化,超大变焦比镜头则大大不同。

  尽管本次参评的全部镜头都拥有相对紧凑的身材,而随着变焦环的转动,它们也会随之在小巧紧凑的状态与伸长状态之间变换。

  通常来说,超大变焦比镜头在变焦至最长焦距时,镜筒长度会伸长到原来的两倍。再加上随镜头附送的遮光罩(本次评测中的佳能与尼康镜头需要另购),更是长到没朋友。

  我们如何测试镜头 值得您信赖的建议

  我们的镜头测试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进行实验室测试,在可控的照明条件下拍摄两张测试图,拍摄结果通过Imatest Master进行处理,以便量化每一支镜头的光学性能,包括镜头的锐度、色散与畸变。整体画质评估涵盖画面中央、边缘与边角。

  试拍测试部分,我们将在室内和户外等多个场景对每一支镜头进行测试。检查镜头的总体操控水平,包括变焦环与对焦环的顺畅程度,各个开关的操作手感等。我们还将测试镜头的对焦速度与精度,对于支持全时手动对焦对焦的镜头也将进行这一操作的测试。对于搭载光学稳定系统的镜头,我们还将通过手持慢速快门拍摄来测试防抖机构的效果。最终打分将涵盖功能设计、做工质量、成像品质以及性价比四个方面的评价。

  器材知识

  需要关注的功能

  无需拥有粗壮的身材也能拥有一流的通用性

  变焦范围

  对于超大变焦比镜头,通常我们会希望它拥有尽可能长的变焦范围,但是如果稍微牺牲一点点长焦端焦距,就能进一步享受缩小尺寸和降低重量带来的便利性。

  对焦距离标尺

  腾龙16-300mm镜头配备有对焦距离标尺观察窗。两款适马镜头都将对焦距离标尺印在对焦环上,而其他镜头则欠奉。

  M4/3系统对比APS-C

  本次参评的M4/3镜头通常比APS-C格式镜头更加小巧轻便。查阅我们列出的对比表格可以比较各镜头的尺寸和重量。

  光学防抖

  本次参评的镜头中,佳能、尼康、松下、适马(除宾得或索尼卡口版本以外)与腾龙16-300mm镜头(除索尼卡口版本以外)均搭载了光学防抖系统。

  光圈孔径

  通常超大变焦比镜头上都不会提供太大的光圈。大部分光圈值随着旋转变焦环,会从f/3.5至f/5.6或f/6.3变化。

  变焦锁定开关(并非每支镜头都有)除佳能外,本次参评的全部镜头在变焦操作方面都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佳能、尼康、适马与腾龙镜头都设置了额外的变焦锁定开关。

  概念解释 自动对焦系统

  佳能18-200mm镜头配备了入门级的电动AF马达,操作时可以听到较为明显的声音。适马与腾龙16-300镜头配备了超声波马达系统,静音效果要好得多。尼康搭载了环形超声波马达,因此同样非常安静,M4/3镜头采用几乎无声的步进马达。佳能镜头与适马的两支镜头在进行自动对焦时,对焦环会旋转。搭载超声波马达的镜头,如腾龙16-300mm镜头通常支持全时手动对焦。尼康与M4/3镜头也同样支持该功能。

  佳能EF-S 18-200mm f/3.5-5.6 IS

  蹒跚巨兽

  除了在焦段上输给新出的尼康与适马18-300mm镜头, 以及腾龙16-300mm镜头,佳能这支镜头还是本次横评中最重的,在体积上与适马那支大家伙并列第一。

  这支发布于2008年的镜头,不论是外观还是使用感受上都已经过时。没有对焦距离标尺,对焦马达也还是噪音很大的电动马达。与采用环形超声波马达或步进马达(新款18-135mm STM镜头)的佳能镜头不同,本产品在自动对焦时对焦环会转动,也不支持全时手动对焦功能。

  好的方面是,这支镜头搭载了较新一代的影像稳定系统,可以降低4挡安全快门,并支持自动检测摇拍与安装三脚架。使用两片UD(超低色散)镜片抑制色散,以及SSC超级光谱镀膜降低鬼影与炫光。总体做工给人感觉相当坚固,但卡口处缺少全天候密封环。另外,该镜头还存在镜筒会下垂伸出的问题。

  性能表现

  作为采用电动马达驱动的镜头,对焦速度还算迅速,此外在我们的测试中,防抖系统可以降低3挡安全快门。整个焦段的锐度表现低于本次横评的平均水平,不过在长焦端并无明显下降。广角端桶形畸变比除了腾龙16-300mm镜头外的其他镜头都要严重,而腾龙镜头的广角端则拥有更宽广的视角。

  技术参数

  16片12组;6片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45cm;72mm滤镜口径;电动马达驱动对焦;79x102mm;595g。

  功能设计 ★★★

  做工质量 ★★★

  成像品质 ★★★

  性价比 ★★★

  综合评价 ★★★

  尼康 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更新、更小、更简单。

  尼康目前有两款18-300mm镜头在售,新款在长焦端采用更小一点的f/6.3最大光圈,不及前作的f/5.6。新款镜头在便携性上明显优于前作,体积更加小巧,重量也减轻了将近300g,达到550g。

  与其他大多数尼康镜头相同,本品在卡口处配备了全天候密封胶圈。对焦系统采用环形超声波马达,对焦速度比较快,静音效果不错,而且支持全时手动对焦,这一点上胜出竞争对手佳能。作为超声波马达系统,在自动对焦时对焦环自然不会转动。各开关操作起来都很顺手,包括自动/手动对焦切换开关,VR(防抖)开关与变焦锁定。

  经过测试,VR防抖系统可以降低4挡快门速度,另外改善了老款尼康18-300mm与18-200mm超长变焦镜头的垂头问题,镜筒不会自己伸出。尽管如此,镜头还是给人以廉价的感觉,没有设置对焦距离标尺,遮光罩也需另购。

  性能表现

  尽管使用了3片ED(超低色散)镜片,色散表现仍然是本次横评中第二差的。不过好在近期推出的尼康单反相机都支持机内校正,采用JPEG直出或使用尼康的后期软件处理RAW文件时可以抑制色散。广角端与中焦段锐度不错,长焦端锐度有比较明显的下降。畸变控制表现平平。

  功能设计 ★★★★

  做工质量 ★★★★

  成像品质 ★★★

  性价比 ★★

  综合评价 ★★★

  奥林巴斯 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5.6 II

  小巧轻便,性能不俗。

  奥林巴斯这款镜头的简洁外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是本次横评中唯一一款没有配备任何按钮和开关的产品。甚至没有锁定变焦机构的开关,不过也没什么问题,因为这款镜头没有出现垂头的现象。本品未配备光学防抖系统,依靠奥林巴斯M4/3机型内置的机身防抖。最后,这款镜头也没有自动/手动对焦切换开关,完全通过机身控制。

  步进马达自动对焦系统拍摄静止画面与视频都非常出色。对焦相当宁静,拍摄静止照片合焦速度不错,视频拍摄时对焦非常柔顺。所有镜片都使用了多层镀膜,将鬼影和炫光控制在最低,还使用了3片非球面镜片,其中一片使用了ED(超低色散)玻璃。体积小巧,重量轻便,达到了64x83毫米、285克,镜头做工非常精细,采用全天候密封设计,能够抵御灰尘、水溅与低温的侵袭。

  性能表现

  这支奥林巴斯镜头在广角端和中焦段锐度表现方面击败了同为M4/3系统的松下镜头,但在长焦端锐度有一定的下降。总体锐度低于平均水平,但在我们测试使用的OM-D E-M1机身上的色散与畸变控制完全没有问题。使用长焦端拍摄时,我们发现奥林巴斯的机身防抖可以获得2挡快门速度,略逊于松下采用的镜头光学防抖。

  技术参数

  15片11组;7片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50cm;58mm滤镜口径;步进马达驱动对焦;64x83mm;285g。

  功能设计 ★★★

  做工质量 ★★★★

  成像品质 ★★★★

  性价比 ★★★

  综合评价 ★★★

  松下 Lumix G 14-140mm f/3.5-5.6 ASPH Power OIS

  最短最轻

  重量仅有265克,长度仅有75毫米,让这支松下镜头比竞争对手奥林巴斯的镜头还要更加小巧轻便。在最长焦距方面也要略短一点,在M4/3机身上等效焦距280mm而不是300mm,但增加了镜头光学防抖。松下声称其Power vs Mega O.I.S防抖系统的效能有两倍的提高,而且比起没有搭载镜头光学防抖的奥林巴斯与腾龙的M4/3镜头来说还是有着明显的优势。这对于机身未配备防抖功能的松下用户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在其他M4/3系统的机身上也可以让用户自行选择使用镜头防抖或机身防抖。

  镜头做工与奥林巴斯不相上下,不过松下这款镜头并未支持全天候密封。不过本产品使用了2片ED镜片,奥林巴斯只有1片。步进马达对焦系统静音性能不错,拍摄静止画面与视频都非常适合。与奥林巴斯和腾龙的M4/3镜头相同,手动对焦环采用无机械连接的电子方式操作。

  性能表现

  镜头在中间焦段锐度稍有下降,但是在两端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凭借光学防抖,手持使用长焦端拍摄锐度不错,可以降低大约3挡半的快门速度。

  通过使用OM-D E-M1拍摄,显示出本产品在畸变控制方面略逊于奥林巴斯镜头,但是色散已经控制到最低程度。

  技术参数

  14片12组;7片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30-50cm;58mm滤镜口径;步进马达驱动对焦;67x75mm;265g。

  功能设计 ★★★★

  做工质量 ★★★★

  成像品质 ★★★

  性价比 ★★★★

  综合评价 ★★★★

  适马18-200mm f/3.5-6.3 DC Macro OS HSM | C

  轻便简约

  损失一点点长焦端焦距,换来旅途的极致轻便。430克的重量,71x86毫米的尺寸,这支镜头只有通常18-300mm APS-C专用镜头重量的三分之二。与适马第一代搭载光学防抖的18-200mm镜头相比,重量减轻了约180克,长度缩短了14毫米,瘦身效果令人兴奋。这支发布于2008年的镜头,不论是外观还是使用感受上都已经过时。没有对焦距离标尺,对焦马达也还是噪音很大的电动马达。与采用环形超声波马达或步进马达的佳能镜头不同,本产品在自动对焦时对焦环会转动,也不支持全时手动对焦功能。瘦身的功劳来自双面非球面镜片,以及自动对焦马达尺寸的缩小,此外镜筒采用了一种新型的TSC(热稳定复合)材料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镜头非常小巧,自动对焦时要小心不要碰到旋转的对焦环。最大焦距在尼康、宾得与索尼机身上等效300mm焦距,佳能机身上则为320mm。刚好与本次参评的M4/3系统镜头相当,而后者的等效焦距为280mm或300mm。

  性能表现

  凭借4片SLD(特殊低色散)镜片,色散控制出色,击败了其他大多数APS-C镜头。光学防抖系统也表现出色,可以降低约3挡快门速度(佳能或尼康卡口版本)。长焦端锐度高于平均水平,整个焦段范围的一致性不错。

  技术参数

  16片13组;7片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39cm;62mm滤镜口径;超声波(马达)驱动对焦;71x86mm;430g。

  功能设计 ★★★★

  做工质量 ★★★

  成像品质 ★★★★

  性价比 ★★★★★

  综合评价 ★★★★

  适马18-300mm f/3.5-6.3 DC Macro OS HSM | C

  一寸长一寸强

  与本次参评的适马18-200mm镜头相比,这支适马18-300mm镜头更大、更重,尺寸和重量分别达到了79x102毫米和585克。相似功能包括电动马达驱动而非环形超声波马达自动对焦,缺点也是相同的,自动对焦时对焦环会旋转,也不支持全时手动对焦。

  适马18-200mm与适马18-300mm这两款镜头都在对焦环上印制了对焦距离标尺,内镜筒还印上了放大倍率标尺,镜筒伸出时即可看到。最大近摄放大倍率达到0.33x,购买适马专为本镜头推出的近摄镜片还能进一步提高到0.5x。这两款适马镜头均未采用全天候密封卡口设计。

  尽管适马18-200mm镜头使用了4片SLD镜片,这支18-300mm镜头更进一步采用了4片顶级的FLD(萤石级低色散)镜片,再加上1片SLD镜片。新型光学防抖系统(佳能与尼康卡口版本)具有更高的效能,可以获得超过3挡、接近4挡快门的防抖效果。

  性能表现

  我们的测试显示,适马18-300mm镜头在广角与中焦段的锐度表现在本次横评中名列第一,在150-300mm的长焦段(与其他支持该焦段的镜头相比)锐度依然保持领先。色散抑制非常出色,畸变也比佳能、尼康与腾龙的APS-C镜头更加轻微。

  功能设计 ★★★★

  做工质量 ★★★

  成像品质 ★★★★★

  性价比 ★★★★

  综合评价 ★★★★

  腾龙14-150mm f/3.5-5.8 Di III

  第三方厂商首作

  与遍地开花的APS-C镜头以及全画幅镜头相比,为M4/3系统的机身推出的第三方厂商镜头可谓凤毛麟角。诚然,像适马、三阳、福伦达这些第三方厂商也都的确专注于M4/3系统专用镜头,不过都是定焦镜头。这款腾龙14-150mm是目前市场上唯一可以买到的第三方M4/3系统专用变焦镜头。其等效焦距与奥林巴斯那支14-150mm镜头相同,但不支持松下的镜头光学防抖系统。体积和重量都非常可人,分别达到了64x80毫米以及285克。滤镜口径也更小,仅有52mm。

  做工手感都不错,变焦环与对焦环操作顺畅,与参评的另外两款M4/3系统镜头相仿。这支镜头也没有出现垂头的问题,但腾龙还是为它配备了变焦锁,这在另两款M4/3镜头上都是不具备的。金属镜头卡口并未配备奥林巴斯的全天候密封胶圈,不过镜尾部的设计非常时尚美观。内部镜组结构包含2片LD(低色散)镜片与1片XR(高折射率)镜片,自动对焦系统采用步进马达,对焦安静、迅速。

  性能表现

  这支镜头在广角与长焦端的锐度表现在本次横评中缺乏亮点,不过中焦段锐度比松下M4/3镜头表现略好。色散比另外两支M4/3镜头都要明显,不过14mm端的桶形畸变控制比松下镜头要好。

  技术参数

  8片6组;7片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18cm;49mm滤镜口径;步进马达驱动对焦;64x40mm;189g。

  功能设计 ★★★

  做工质量 ★★★

  成像品质 ★★★

  性价比 ★★★

  综合评价 ★★★

  腾龙16-300mm f/3.5-6.3 Di II VC PZD Macro

  变焦范围冠军

  腾龙这款镜头的价格超过了佳能与适马的两支APS-C镜头,仅低于尼康,而焦距范围则冠盖同侪。腾龙镜头在最短焦距端可以提供比所有参评镜头更广的视角。全幅等效视角在尼康与索尼卡口版本可达24mm,佳能卡口版本为25.6mm。

  这支镜头的用料做工给人感觉很扎实,而实际上,除了适马的那支18-200mm镜头外,这支腾龙镜头的重量低于参评的所有APS-C镜头。与尼康镜头相同,镜头卡口配备了全天候密封胶圈,它也是本次参评镜头中唯一配备对焦距离观察窗的产品。

  各开关操作方便,包括自动/手动对焦选择开关、变焦锁、VC防抖开启/关闭(仅支持佳能与尼康卡口版本)。VC光学防抖系统实测可降低4挡快门速度。PZD(Piezo Drive驻波驱动)自动对焦系统采用基于超声波驱动的小型马达,但对焦环在自动对焦时并不会旋转,并支持全时手动对焦。

  性能表现

  拥有最广的广角端视角带来的弊端就是,广角端的桶形畸变比参评的其他镜头都要严重,不过只比佳能与尼康镜头稍差。这支镜头的色散情况也是这次参评的所有镜头中最为明显的,在锐度方面,与竞品适马的那两支镜头相比,也缺乏明显优势。

  技术参数

  16片12组;7片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39cm;67mm滤镜口径;超声波(马达)驱动对焦;75x100mm;540g。

  功能设计 ★★★★

  做工质量 ★★★★

  成像品质 ★★★

  性价比 ★★★★

  综合评价 ★★★★

  画质比拼

  佳能EF-S 18-200mm f/3.5-5.6 IS ★★★

  画质测试结论:考虑到这款佳能镜头的变焦范围平淡无奇,画质表现有点令人失望。

  尼康 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

  画质测试结论:尼康这款镜头画质表现平平,主要是长焦端锐度和色散控制拖了后腿。

  奥林巴斯 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5.6 II ★★★★

  画质测试结论:奥林巴斯的这支镜头在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出众。只有长焦端锐度稍欠。

  松下 Lumix G 14-140mm f/3.5-5.6 ASPH Power OIS ★★★

  画质测试结论:色散与畸变控制与奥林巴斯镜头相比略有不足,但长焦段锐度表现更加出色。

  适马18-200mm f/3.5-6.3 DC Macro OS HSM | C ★★★★

  画质测试结论:总体画质表现出色,全焦段、全光圈范围锐度表现稳定,桶形畸变控制优秀。

  适马18-300mm f/3.5-6.3 DC Macro OS HSM | C ★★★★★

  画质测试结论:这支新款适马镜头可以提供最为出色的画质,比参评的其他镜头更加优秀,变焦范围也非常巨大。

  腾龙14-150mm f/3.5-5.8 Di III ★★★

  画质测试结论:大多数评测项目的画质都还不错,但是画面边缘与边角的锐度较低影响了整体得分。

  腾龙16-300mm f/3.5-6.3 Di II VC PZD Macro ★★★

  画质测试结论:巨大的变焦范围加上最广的广角端视角是非常棒的卖点,但是画质评测垫底。

  镜头评测得分表

  各款镜头在实验室评测中的表现

  在实验室测试环节,我们用佳能7D Mark II机身测试佳能镜头和适马18-200mm镜头,尼康D7200机身测试尼康镜头和适马18-300mm、腾龙16-300mm镜头。全部M4/3镜头均使用相同的奥林巴斯OM-DE-M1机身进行测试。大部分镜头在长焦端出现锐度下降的现象,而松下14-140mm镜头的锐度在中焦段就开始有明显的下降,适马的18-200mm镜头在全焦段几乎都能保持较高的锐度水平。腾龙14-150mm M4/3镜头在锐度方面表现垫底。

  奥林巴斯与松下镜头的色散控制非常出色。这方面表现最差的是尼康18-300mm与腾龙16-300mm镜头。奥林巴斯镜头在各个焦段的畸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其他镜头在广角端都有不同程度的桶形畸变,变焦到长焦端则逐渐变为枕形畸变。

  《影像视觉》评测结论

  适马以画质取胜

  画质与焦段的最佳结合

  适马新款18-300mm镜头可以提供16.7x的巨大变焦倍率,同时具有出色的锐度表现与优秀的色散和畸变控制。其在各方面均胜出腾龙16-300mm镜头。然而腾龙在操作手感方面更胜一筹,这要感谢使用了超声波马达,自动对焦时对焦环不会旋转,而且支持全时手动对焦。腾龙配备了适马不具备的全天候密封胶圈,广角端视角也比适马更加广阔。总的来说,两款镜头不分伯仲,但适马凭借出色的画质表现和更实惠的价格稍稍胜出。

  性价比方面,适马再次凭借最新款的18-200mm镜头胜出。虽然焦段范围并不出众,但是总体画质非常出色,而价格则非常实惠——其价格是本次横评中最便宜的,而且优势明显。与佳能18-200mm和尼康18-300mm两款原厂镜头相比,我们更喜欢适马的产品。佳能镜头已经呈现老态,急需进行类似自家18-135mm镜头那样的升级换代,而尼康镜头在长焦端锐度表现不佳,价格也太贵因而性价比不高。

  对于M4/3镜头来说,松下14-140mm整体画质表现最为出色,还搭载了光学防抖系统,但与奥林巴斯14-150mm镜头相比长焦端略有缩水。

  第一名 适马18-300mm

  f/3.5-6.3 DC Macro OS HSM | C

  优点:超大的变焦范围;整体画质表现出色;防抖效果明显。

  缺点:自动对焦时对焦环会转动;镜头卡口无密封圈。

  结论:优秀的画质让它以微弱优势胜出。

  ★★★★

  第二名 腾龙 16-300mm f/3.5-6.3 Di II VC PZD Macro

  优点:广角端进一步扩展到16mm;操作手感

  出色;卡口有密封圈。

  缺点:锐度、色散与畸变控制都不及适马18-

  300mm镜头。

  结论: 广角端的扩展意味着更大潜力。

  ★★★★

  第三名 适马18-200mm f/3.5-6.3 DC Macro OS HSM | C

  优点:作为APS-C镜头非常轻便紧凑;画质表现出众。

  缺点:长焦端焦距相对较短;自动对焦时对焦环转动。

  结论:一款价格便宜、画质出众的超长变焦镜头。

  ★★★★

  第四名 松下Lumix G 14-140mm f/3.5-5.6 ASPH Power OIS

  优点:小巧轻便,画质出色,支持光学防抖。

  缺点:与奥林巴斯和腾龙14-150mm镜头相比长焦端略短。

  结论:画质的进一步提高再加上光学防抖系统,让它成为M4/3系统镜头的最佳选择。

  ★★★★

  第五名 奥林巴斯 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5.6 II

  优点:外观漂亮精致,采用全天候密封设计;画质出色。

  缺点:无光学防抖;长焦端锐度有所下降。

  结论:一支非常出色的镜头,但松下以更实惠的价格胜出。

  ★★★

  翻译:王雷 编辑:钟硕嘉 美编:周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