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全面地认识人工智能
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片光明,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会带来一片黑暗,甚至是人类的灭绝。我们需要考虑到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而且要考虑到最坏的情况。考虑最坏的情况是为了早做准备、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否则无视坏的方面,只会“放任”它的发生。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所能带来的利处,要考虑到最好的情况,而考虑最好的情况则是要为了追求最好的目标,去让它成为现实。
人工智能会带来一些人的失业,但这些人也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其实科技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把工作“外包”给机器的过程。就目前来看,机器的大范围应用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人口失业,而是驱使人类去从事更有创造性、“更舒服”的工作。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最近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表示,“曾经有9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大量的工作都被机器所代替”。机器的广泛应用虽然大大减少了农业人口,但它带来的不是众多衣食无着的“失业农民”,而是把大量人口从重复、机械、低附加值的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创造性、高附加值的工作。
由政府组织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搭建开放性的研究协作平台
研究周期长、学科跨度大、投入资源大是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一大特点,这就需要整合方方面面尽可能多的资源来推动研究。拿美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来讲,就体现了政府和企业深度合作的特点。提到Siri语音助手,人们大多只想到苹果公司,而该项技术脱胎于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投资1.5亿美元、历时5年的CALO( Cognitive Assistant that Learns and Organizes)项目。据相关报道,DARPA目前正在进行一个名为“CwC”(与计算机交流)的新项目,目的是打破人和机器之间的语言壁垒,让计算机可以像人一样通过使用口语、面部表情和手势来表达。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个科技制高点,如果要抢占这个制高点,政府可以组织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搭建开放性的研究协作平台。就像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提议建立“中国大脑”计划时所谈到的,“这个项目是要做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把相应大规模的服务全集中建立起来,并开放给科研机构、民企、国企、创业者等社会各个层面,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尝试语音识别、视觉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机器人等”。
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给予过高预期
如前所述,当下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掀起热潮,在过去的60年里已经掀起了四次,但很快都沉寂了。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的那些杰出科学家们,他们认为在此领域用不了多久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就能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在向该项研究的资助方写的正式报告中也表达了信心。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认为很快就能实现的目标直到今日还未实现。可以说之前掀起的四次人工智能热潮都面临同一轮回,那就是人类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了新发现,人工智能的美好愿景很快就会实现,激情满怀;然而当他们认为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工作后,发现又出现了很多之前没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当下难以解决,然后对人工智能的热情也就冷却下来。
当今人类也不比过去几十年里的杰出科学家聪明多少,人工智能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远远多于已知的陌生领域。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很像走盘山公路,我们所憧憬的壮丽山峰就在几十公里之外,已经能看到山峰的轮廓,认为差不多再需要半小时车程就到了。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直线距离,我们不知道这弯弯曲曲的山路究竟还要绕多少弯,我们还要走多少弯路。人类在科技发展上的速度确实是呈指数级的,然而对人工智能的探索也要循序渐进,有激情是好的,但要避免浮躁,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而不是闪电战。否则在未来的征途中,一旦遭遇难题,人工智能的这场热潮可能又会沉寂下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