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宝典 智慧的结晶——《鲁迅箴言》读后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民族,宝典,智慧,《鲁迅箴言》
  • 发布时间:2010-08-23 13:52
  最近,《鲁迅箴言》(三联书店2010年版)风行图书市场,该书封面通体蓝色,与“红宝书”既形成对照,又似乎有某种联系,堪称“蓝宝书”吧。该书没有编者署名,版权页上署的是“《鲁迅箴言》编辑组”,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鲁迅语录》署具体单位如“新北大井冈山兵团鲁迅纵队”更多些神秘性,这种只突出鲁迅、不显摆编者的做法,大约是想凸显鲁迅著作的文化经典地位。我们看儒家经典《论语》,就并没有署编者之名。

  《鲁迅箴言》腰封上印着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新中国的圣人。”将两个伟人联系起来,固然有促销的意图,可以理解,但这两位伟人的确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文革”时期《毛主席语录》大量发行,《鲁迅语录》也随之兴盛,不久前,红色封面的《毛泽东箴言》出版,颇受欢迎。

  而腰封背面引用的是蔡元培《〈鲁迅全集〉序言》中的一段话:“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地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鲁迅一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面汲取外国先进文化的营养,融会贯通,去陈言,创新义,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不但作为卓越的小说家,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事态人情,更是一位杂文大师,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实践中,用投枪匕首解剖刀一样的文字分析人性,暴露社会的弊端。他深刻的思想,既来自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来自他对社会进步的热切期待。

  该书共分十二类,总计三百六十五条箴言,显示了编者希望读者将鲁迅箴言月月读、天天读的匠心。鲁迅日常的谈话及未经鲁迅审定的演讲稿没有收录。每个条目都注明了出处,在学术上是颇为严谨的。

  《鲁迅箴言》每个类目都用鲁迅自己的词句为题,如“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做人处世的法子”、“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使所读的书活起来”,等等。从所分的十二类看,鲁迅写人生体验及众生相的比较多,谈文艺和读书做文章的也不少。我们看“翻开历史一查”部分,每一条都直击要害,令人沉思。如第八十四条:“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又如第九十四条:“至今为止的统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正和这‘旧的’一气。”在“没落的古国人民的精神的特色”部分中,深刻的论断、批判的锋芒也令人震撼。如第一百零五条:“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一百零八条:“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第一百二十一条:“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是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的文章,或发呐喊之声,意在警醒世人;或论说辩证,以理服人;或讽刺、冷嘲,意在立人。我们阅读他的著作,时而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时而如嚼橄榄,意味绵长。真所谓锦言纷至,妙语层出,让人有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鲁迅的很多文字已经成为人们朗朗上口的名言警句。他的文字,即便是写个人感受,也总能上升到普世层面,因此既是个人的,又是大众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鲁迅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就这本《鲁迅箴言》而言,它可以同古今中外很多贤哲的名言录媲美,有拉罗什富科的精辟透彻,有约翰逊的博大深厚,也有朱子、王阳明、吕坤等儒学大师的明快。他的很多论述,固然可能被人称为“世故”——他生前就曾被封为“世故老人”——但同时也说明他并不是一个人们印象中的愤世、偏激的文人。相反,他是一个具有健全理性的内心丰富、文采灼灼的大师。

  正如折子戏是一出戏的精华那样,醒人耳目、发人深思和容易记诵,是箴言的优点。我们平时引用别人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特别用圣人哲人的现成话证明自己事业或观念正当性,是一种方便法门。但选本、选段、语录、箴言有其局限性,甚至危险性,是不必讳言的。《鲁迅箴言》中收录的一些条目,就可以作为对读者的提醒。例如第三百四十一、三百四十二条对“选本”的论述,第三百四十七条关于“摘句”“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警告,特别是第三百六十五条关于谚语的一段话:“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等名言,都在提醒我们,对语录、箴言之类体裁,在吸取其营养的同时,一定要有所戒备。鲁迅的文章有特定的语境,有具体的针对性,词句本有其上下文,摘录出来又加以分类,自然难免断章取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发行的某些鲁迅“语录”,同毛主席语录一样,为了当时的斗争需要,出现歪曲、篡改的现象,造成不良影响,是需要做深刻反思的。

  鲁迅在广大读者中仍极具吸引力。要想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特别是从旧到新演变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不能不读鲁迅著作;要想直观地快捷地感知鲁迅文字的力量和独特风格,不妨读一读这本《鲁迅箴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