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微书情 一颗赤子心

  • 来源:设计之都
  • 关键字:微书,艺术
  • 发布时间:2015-09-11 12:49

  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微书”唯一传承人王芝文

  微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难在其微,妙在其巧,贵在其体小而量大,自古涉猎者甚少。出土文物中,有枚不足3平方厘米的西周卜甲,契刻了30余字。东汉书法家师宜官善写小字,据说能实现“方寸千言”。历来的微书,多写于绢、布或纸上。有趣的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微书常作为作弊手段,被考生藏在袖子里。

  今天,有位名叫王芝文的“微书奇人”,几十年来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将微书写到了陶瓷上,实现了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的完美融合,首创了举世瞩目的“华夏一绝”——“陶瓷微书”。

  “把微书写到了陶瓷上,这是一个奇迹”,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杨炳延对陶瓷微书艺术的盛赞、对王芝文卓越成就的叹赏。“奇迹”背后,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沧桑史诗!

  王芝文

  广东汕头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微书”唯一传承人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汕头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一个人与一项“非遗”

  2014年7月16日,文化部办公厅向全社会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陶瓷微书”榜上有名。许多专家、媒体、藏友在充分领略陶瓷微书的瑰丽、典雅、精深后,纷纷感慨万端:王芝文半生执著、铁杵磨针,以一己之力缔造了一门绝技、一项“非遗”!

  儿时,王芝文便在古文、书法、国画方面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和过人才学。他打趣说,自己从小就有颗“古董的心”,热衷于读书、练字、习画等一些“腐儒行径”。每逢班里办黑板报、手抄报,他的一笔好字总是十分惹眼。初高中时,他的书法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年年替邻里乡亲写春联。

  与微书结缘,始于“文革”期间接二连三的报告会、动员会。一次,他边做笔记,边信手涂鸦,突发奇想写了满纸密密麻麻的小字。从此,这种爱好一发而不可收。他的字越写越小,由小而微,微小到别人看不到,于是很有成就感。

  高中毕业,王芝文先后到铸造厂、陶瓷厂供职。1982年初,他在市场上偶遇一件内画鼻烟壶,深受启发、举一反三,顿生一系列关于陶瓷和微书的奇妙联想。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继续饶有兴味地琢磨微书技巧。毕业后,他被分配至陶瓷厂从事创意设计工作,系统学习潮州彩瓷,渐渐地将“陶瓷微书”这一大胆设想付诸实践,一次次迎难而上。

  首先是书写工具,在毫厘间写字,笔墨更为讲究。笔毫仅两三根,且以鼠须为主,市面上不好买。瓷土吸水性远不及宣纸,对笔墨的要求更高,且不同陶瓷材质应区别对待。“狼毫太硬,每蘸一次墨水,只能写一笔;羊毫太软,一写就马上洇开来。左边、右边、中间各放什么毫,都要不断调试。只有自己扎笔才能掌握火候”,王芝文介绍。普通釉墨写在光滑瓷面,容易挥发、掉色,不利于艺术表现。他经过反复试验,在其中添加了特殊原料,才解决了用墨问题。他戏称,这种微书墨水,是由自己的血和汗调配而成的。

  其次是书写方法,与微刻相比,微书难度更大。因为若使用显微镜,每次调好焦距写完一笔,需挪开笔去蘸墨水,回来还要再次调焦。这样一来,半天写不出几个字,字迹也不易连贯。所以,他一开始就抛开了所有放大工具,仅凭肉眼裸视悬腕书写。同时,微书之所以称为书法,本身就意味着绝不是简单的汉字,还应追求笔法、结体、章法、气韵之美。以肉眼观照,在陶瓷表面,写出一个个、一行行、一篇篇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看清楚的绝妙好字,个中艰辛不言而喻。

  “有些人看不惯,说这人神经病,搞什么鬼名堂啊。”虽然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但并没有动摇王芝文的意志,反而坚定了他独树一帜的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每每以此自勉、埋头苦干。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朵名为“陶瓷微书”的艺术奇葩在他的精心研制、培育、呵护下破土成长、蓓蕾初绽。1990年,其首件陶瓷微书力作——14英寸箭筒《古文选》在新加坡展出时,好评如潮,事后被当地藏家重金购藏。中国“陶瓷微书”一经亮相,便获得了如许体认和褒奖!

  从此,他倍受鼓舞,怀揣一个建功立业、为国争光的朴素愿景,一如既往地于斗室间、寂寥处奋笔疾书,至今共创作箭筒微书《三国志》、汉光瓷山水微书《历代山水诗》、绿豆釉瓶山水微书《唐人绝句》、紫檀座屏瓷板山水微书《金刚经·坛经》、酸枝座屏瓷板花卉微书《易经·书经》等相关作品数百件,美轮美奂、蔚然大观。这些奇珍,或被作为国礼赠与外国首脑、国际友人,或在国内外重要博览会、艺术节、邀请赛上屡屡荣膺金奖、特别金奖、一等奖、特等奖、特别贡献奖等,或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韩国首尔市政府、泰国淡浮院、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等几十家政要部门、文化机构典藏……陶瓷微书因其无可取代、有口皆碑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连续两次获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称号,并在世界艺术史上一枝独秀、大放异彩!

  《三国志》诞生记

  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有一件镇馆之宝《三国志》,这是王芝文的代表作:在一个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的陶瓷箭筒上,在区区0.69562平方米的书写面积上,一部洋洋洒洒的《三国志》赫然在目,内含352963个繁体字,相当于平均每平方厘米50.7个字。高倍放大镜下,字字笔画清晰、矫若惊龙。

  陶瓷微书《三国志》的诞生,宛然一个可歌可泣的励志传奇。从1999年1月8日动笔,到2006年1月18日完工,王芝文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室勤奋笔耕,孤独而坚毅。岁月峥嵘,在他的笔尖倾情演绎。“7年来,我的心路历程都写在上面,可以说是一张晴雨表”,他坦言。朋友开玩笑说,七年时间,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生小孩,连小孩都读一年级了,可他太痴傻,七载春秋、含辛茹苦只为成就一件《三国志》!

  “坚持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是王芝文排除万难创作《三国志》期间的精神支撑。由于太枯燥、太艰巨,执笔至一年多时,他一度感到心力交瘁,赌气把作品扔到了床底下。可是,心里哪能放得下?“既然决心申报世界之最,有那么容易吗”,想到这儿,他豁然开朗。于是,短暂的休整之后,他决心再接再厉。白天人声鼎沸、应酬太多,他一般都在夜深人静时,例行来到工作室,关了门窗、手机,拉上窗帘,焚香坐禅,澄心静虑,半小时后才动笔。因字体太小,为了保证精确,他不时要屏住呼吸。陶瓷表面在灯下灼热、反光,他却要死死盯住,双眼因此而疲惫、刺痛。另外,85厘米高的箭筒,自上而下书写,他不得不采取站立、人字步、半马步、蹲坐等各种姿势,来反复调节手、笔高度。这一过程中,手困、肩酸、腰疼、腿麻、胸闷、神疲之感愈来愈重,但他必须克服。夏天蚊虫肆虐时,他为了不分散精力,只能选择不赶不打,身上每每被叮得斑斑点点。创作至忘我状态时,他甚至连打雷下雨都不知道,肚子饿了也没感觉。清晨收工,总能听到环卫工人扫马路的声音。这时,他走出工作室,长吁一口气,披一路晨曦,回家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代价。

  然而,一次意外事故,差点让他前功尽弃。创作至三年多,作品将近一半时,一次他边喝水,边审视作品,可能是思考入了神,杯子突然从手中滑落,正好打在下方的箭筒上,只听见“啪”一声脆响。“我顿时脑袋嗡地一声,一片空白。那时对碎的声音特别敏感。如果作品碎了,我肯定精神就崩溃了。作品废了,我这个人肯定也废了”,王芝文至今想起,眼中还隐隐有泪光闪烁。他鼓起勇气定睛一看,碎裂的是茶杯,箭筒有惊无险。再仔细一看,茶水、茶渣溅到了作品上,许多地方已字迹模糊,必须毁掉重写。这点失误,花费了他一个月时间来弥补。一滴水沾染处,都是几十个字的工程量。补写时,不仅要费心找到原文位置,字体大小也要跟原来相当。此种细活做起来,显然是难上加难。他咬紧牙关,挺了过来!

  2006年1月18日,王芝文终生难忘。头天,他连夜把《三国志》箭筒载至潮州一位朋友的瓷厂入窑烧制。窑盖一盖,电钮一按,他的心随之提到了嗓子眼。时值深夜,烧窑需十余个小时,他执意守在炉边一直等待。朋友十分心疼,好说歹说才把他劝回家休息。当晚,他辗转难眠。次日一早,朋友打电话说烧坏了。“我一听,瞬间似乎要瘫痪了”,王芝文感慨说。朋友见电话这头久久没声,急忙解释说是开玩笑。他回过神来,开车一路狂奔。见到作品安好,终于喜极而泣。正逢雨天,他的脸上泪水、雨水交织在一起,令人不禁动容。

  如今,这件稀世珍宝陈列在汕头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第二展厅,每天都有不少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在作品前,在故事里,流连、感喟、落泪。“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智利诗人聂鲁达这句脍炙人口的情诗,成了大家此刻对“王芝文精神”的特别礼赞!

  微书艺术生异彩

  在王芝文看来,陶瓷微书主要追求微书之精妙、人文之厚重、画面之奇巧和陶瓷之唯美。陶瓷微书,集书法、诗文、国画、陶瓷艺术之精髓于一体,极具审美意蕴、文化内涵。

  “肉眼裸视写微书,写起来完全凭感觉,但一笔一画绝不能苟且,搁到放大镜下,字的间架结构也要保持准确、漂亮”,王芝文表示。一只蚂蚁爬过,足以覆盖七八个字。更为难得的是,字字清逸、苍劲、奇崛,提按使转、枯湿浓淡、穿插避让、起承转合均恰到好处,一种进取而持重的生命精神呼之欲出。

  1998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收藏和陈列34英寸箭筒微书《清明上河图》时,许多陶瓷专家对肉眼裸视写出这些笔精墨妙的小字表示怀疑。馆长经过研究,致电请王芝文赶赴现场演示一番,以备馆藏审查手续之需。于是,众目睽睽之下,王芝文在对方提供的一个白瓷瓶上,即兴挥洒了若干唐诗宋词微书,附上古色古香的山水画。未及创作完毕,大家已彻底服膺,纷纷建议收工、喝茶,但王芝文意犹未尽,继续笔耕。全过程被博物馆摄像存档,写好的作品则送广州彩瓷厂烧制。此事至今被传为美谈,成为陶瓷微书的一段有趣史话。

  王芝文坦言,结缘陶瓷微书以来,他力求将中国古典文学整部整册地微缩于陶瓷载体之上,使长篇优秀古诗文能有一个崭新的传播渠道、阅读形式,这与他自幼热爱并熟读经史子集密不可分。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丰富滋养,对于他一生的高情远致、家国之思,有着最初而重要的启蒙。他认为,文艺作品作为国人的精神食粮,理应自觉承担起遣兴陶情、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美育职责,这无疑是他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

  “画中有字,字画结合,远看是画,近看是字,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而自由转换,这是陶瓷微书的独特美感。”王芝文介绍,一幅国画,可能局部或全部由微书构成,微书与国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一件陶瓷微书作品,犹如一篇图文并茂、言近旨远的文章,构思、创作都煞费苦心:根据不同陶瓷器型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画面主题、布局,确定微书与国画的表现内容、结合形式,甚至精确计算好字体大小、字符间距,胸有成竹方可动笔,可谓“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要把字组合起来形成画,涉及物象的形状、大小、肌理、明暗、色彩等复杂问题,这些都要靠反复调整微书大小、疏密、墨色等才能实现,其繁琐其难度可想而知。

  陶瓷微书器型多样,笔筒、箭筒、天球瓶、玉兰瓶、苹果瓶、莲子瓶、枇杷瓶、鱼尾瓶、月亮瓶、瓷板、座屏、插屏、酒坛、茶壶、棋子缸、杯、盘、碗等,美不胜收。外观光洁亮丽,质地细密莹润,本身就是一件件玲珑剔透、赏心悦目的陶瓷珍品。加上微书点缀,堪称锦上添花、臻于至善。

  天人合一 上下求索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王芝文的名字里暗藏玄机:“芝文”、“微书”,岂非异曲同工?“我是天天在做‘芝麻大的事’”,王芝文笑称。只此一语,将陶瓷微书的主要特征概括无遗,同时,一种功成名就后的云淡风轻可见一斑。

  从事陶瓷微书艺术二十余年,王芝文感触颇深。他认为,艺术创作其实是跟作品交流,一件空白瓷器,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等待你去悉心培养。要想培养好这个“孩子”,七大要素缺一不可:一是身体条件,视力、体质都要过硬;二是心理素质,信心、毅力至关重要;三是书法功底,写出的字要有血有肉有灵魂;四是美术基础,要有扎实的色彩知识、灵活的构图技巧;五是古文素养,只有爱读古诗词,写起来才有感觉;六是陶瓷知识,要熟谙原料配方、烧窑过程等;七是综合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工作、工具选择等也很关键。

  为了提高创作质量,王芝文特地将工作室选在了偏僻之所,每每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独自笔耕不息。他说,微书创作好似运气练功,全身心投入时就会有天人合一之感。正是这种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让他的“少白头”奇迹般地渐渐变黑。一度有人误以为他有特异功能,才可以把字写得这么小。王芝文坦言,自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之所以能写微书,其实全在于用心,当精神高度集中,看一个东西,会越看越大“有不少爱好的人来学,但学了没多久就跑了。我身边的传人,目前都还不能独立创作。这个项目迄今为止,夸口一点说还没遇到真正的对手。这其实不是一个好信息。我真怕有一天,陶瓷微书变成我一个人的艺术。所以,当务之急是培养接班人,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王芝文语重心长地说。

  2008年12月,汕头陶瓷微书艺术馆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下正式成立,2011年10月更名为“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成为汕头市首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艺术馆,共分为“叹陨”、“藏粹”、“咏臻”三大展厅,藏品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层“叹陨”展厅,以烧坏、碎裂的作品为主角,凌乱的残片、黑色的地板、冷清的灯光、肃穆的气氛,向世人传达出一种思想:成功背后,是无数次的挫败与奋起。2011年4月,北京陶瓷微书陈列馆在公众期待下落成开放,藏品之精之美,宛若吉光凤羽。两大艺术馆的相继成立,为人们观赏、认知、研究、学习陶瓷微书提供了良好平台和励志素材。王芝文透露,将来艺术馆可能提供一些地方,筹建大学生实习基地。

  为了将陶瓷微书艺术、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王芝文多年来在艰苦的创作之余,不辞辛劳地奔波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足迹踏遍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泰国、荷兰、埃及、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土耳其、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各个国家,一次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艺术的深厚实力、崇高形象!“天行健,君子以;地势坤,君子以”、“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是王芝文的人生座右铭。如今,年过半百的他,仍旧矢志不渝。“微书创作对视力、体力要求很高,有点类似于吃青春饭。随着年龄增长,体力自然衰退,难度就更大了。我趁现在还行,还顶得住,总想抓紧时间多做几件作品,平时连电视都很少看。等将来真的写不成、写不动了,我可能会从写微书过渡到写小字、写大字”,王芝文表示。

  文/李姝昱 发布于《中国航班——理财与文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