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佛陀

  • 来源:中国国家旅游
  • 关键字:普贤菩萨,峨眉山
  • 发布时间:2015-09-21 14:32

  普贤道场,佛学正宗菩提达摩在南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来中国创立禅宗,从此禅宗被视为佛学正宗流传,达摩即为中国禅宗初祖。后传至慧能,衍生出临济宗。峨眉山僧徒多是临济宗门人,出过昌福禅师、黄檗老人、灵龛和尚、黑水和尚等有名的临济宗门人。

  普光殿位于峨眉山接近山顶的位置,建于公元1世纪中叶,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东晋元熙二年(421年),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属尼泊尔)僧人跋陀罗在《大方广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意指峨眉山乃普贤“示现”之处,“普贤道场”之说开始传播,中、印僧人随之在山上兴建普贤、化城、灵岩等寺。

  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乃见威光焕赫,紫气腾涌,联络交辉,成光明网。”(清代蒋虎臣《峨眉山志:诸经发明》)这是峨眉山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佛光,有佛教徒坚信这是普贤菩萨的示现。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坐骑为六牙白象。四大菩萨中,地藏是远望与理想——大愿,观音是慈悲心肠——大悲,文殊是智慧——大智,普贤则是行愿——大行,表征佛教里的实践精神,追求身、口、意悉皆清净。

  峨眉山空灵庄重的气质,格外获得佛门清净之人的垂青,也因此让更多潜心之人因峨眉山而有所成就。隋唐之际,峨眉山上德高望重的名僧云集,著名的灵龛、白水、西禅,怀一等法师当年都曾聚居峨眉山,让峨眉山的仙灵之气美名远播。

  峨眉山最终被定义为佛家仙山,历代封建帝王的介入起了决定性作用。从皈依佛教的唐德宗在公元777年颁布“峨眉山为普贤圣地地位”的圣旨,到明朝深信“儒术之外有释教翼辅,并存”的万历皇帝,帝王们凭借特权,不断宣扬对佛教、对峨眉山的偏倚,明清时,峨眉山中已散落着近二百座佛寺,僧众达数千人,梵音缠绕,香火鼎盛。

  Tips

  峨眉山的梵呗

  峨眉山佛教音乐称“梵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教音乐又称“佛曲”,包括唱腔和伴奏,伴奏乐器有铛、铰、木鱼、鼓、大磬、二星、铃、笛子等。

  历史上,唐末山阴僧澄观、宋时华亭僧惟政、明时吴郡僧宝昙、清时金陵僧明嵩等人不断将江南佛曲传入峨眉山,与当地民歌民乐结合,逐步衍变成为自成一格的峨眉山佛教音乐。因为没有乐谱,口口相传,各个寺院流传的佛曲不尽相同,峨眉山大型寺庙比较集中,所以佛曲的韵调基本能融合统一,逢大型佛事活动时会有千人演唱,气势磅礴。

  “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

  时至今日,峨眉山全山保存了大小三十余处寺庙,明万历年间建造的报国寺就是其中一座。寺庙坐西向东,一院一景,门口挂有明嘉靖年间圣积寺所铸的一口大铜钟,据说当年敲起晚钟时,30多里外都能听见。

  97岁高寿的惟清长老,就在报国寺潜修。

  惟清长老可以说是峨眉山普贤道场几百位僧众的代表。他少年出家,而后受具足戒,一生精诚奉佛、学佛,年近百岁,仍念佛、抄经不辍,虽行动略有不便,但目光清澈,神态安然。他的智慧与修为,特别是清静淡泊之志,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的僧众。

  佛教文化里,受戒有不同的种类与级别,具足戒对受戒者的要求非常严格,就戒数而言,属“无量无边”,要“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这恰巧与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的身份吻合。

  作为“普贤道场”,苦行修炼成为峨眉山僧人的一个特征,也是峨眉山隐逸文化的一部分。以往苦行僧要经历“戒欲、辟谷、瑜伽、忌口、避寒”等一系列苦修,忍受恶劣环境,摆脱对物质的欲望,减少对工具的依赖,在清净中端正行为、修养品德,以获得精神的自由。

  苦行僧能自我节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信仰,坚守特别的修行方式,峨眉山佛教文化经历动荡后依然较为为完整地传承下来,与他们有很大关系。

  万年寺是峨眉山最大的普贤道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仿印度热那寺式样建无梁殿。寺中可以看到北宋太平兴国5年(980年)宋太宗教造的巨型普贤铜像,重62吨,高7.5米,历经千年,仍佛光瑞气,宝相庄严,是峨眉被为佛教普贤道场的标志。

  凌晨6点,寺中已经下了早课,居士们有的返回寺堂开始一天的修行,有的打点行装准备下山。这些居士以女性居多,她们穿着家常的衣服,戴着头巾,背着背篓。

  在峨眉山学佛,不讲究仪式与规矩,生活既修行。像用斋止语、不浪费、惜福等,都是最简单的践行。在家的居士把家庭照顾好,把居所打扫得窗明几净,要求自己行善不行恶,也是一种修行。

  峨眉人敬佛礼佛的很多,“苦修”文化甚至深入市井,影响到民间用语,比如,当地鲜有带“悲”字的词语,连悲剧都称为“苦戏”。“苦”与“悲”不同,可以被视为一个过程、一种锻炼,是有意为之,还可能有苦尽甘来的收获。

  Tips

  山中修行

  在寺庙:

  可入住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等大寺庙,与居士们共同起居,严格遵守寺庙清规。

  在酒店:

  ▇红珠山宾馆:靠近伏虎寺、报国寺,以“禅学”为主题,辟有相关的主题空间,可以联系法师到酒店上佛学课。

  ▇雪芽坊野奢酒店:距离万年寺仅5分钟路程,方便到寺中听早课或晚课。

  极品禅茶

  峨眉山茶自古即有美名,其精髓在于禅与茶的统一。峨眉雪芽最早是由僧人栽种,生长在云雾最润、禅香萦绕的地段,灵巧青翠,与峨眉山上高大的杉木、艳丽的牡丹相映成趣。

  ▇不用洗茶,放入玻璃杯中,用90℃的热水冲泡,茶叶呈碧玉形态,片片竖立,非常养眼。

  ▇用山上清冽的泉水冷泡3小时,另有一番滋味。

  古灵精怪的“山居士”

  在峨眉山,男香客称大居士,女香客称二居士,连动物也有字号:老虎叫王居士,蛇为长居士,猴子则是山居士。

  如今峨眉山间活跃着超过1000只藏猕猴,海拔800米的洪椿坪二道桥到海拔2400米的连望坡都有野猴出没的踪迹。峨眉山的猴子天下闻名,山中也有许多与猴子有关的传说故事。寺中僧人与猴子亲密相处,猴子偷吃寺庙内的供果,僧人不打不骂,僧人打坐时猴子们也不会打扰,还常在一边偷偷模仿打坐的姿势。

  Tips

  峨眉名僧略传

  【晋】宝掌和尚

  传说出生时左手握拳,掌生红痣,得名宝掌和尚。当年他在峨眉山礼普贤,在洪椿坪后宝掌峰结茅修住,德高望重,“有时中夜坐,阶前神鬼泣。”亦传宝掌和尚佛气通自然,“白犬衔书至,青猿洗钵回”。

  【唐】慧通禅师

  从湖北江陵行至峨眉山修佛,先后修建了清音阁,扩建了中峰寺、普贤寺(即万年寺)、华严寺、牛心寺,传佛前后七代,宗风大振,被称为“峨眉禅宗第一祖”。圆寂后,门人将其遗体供于黑水寺祖堂内,清朝大学士胡世安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游黑水寺时还见到这一肉身像。现黑水寺已废。传说慧通初来峨眉山,在古肇公道场礼佛时,忽然天色大变,溪水暴涨,偏巧这时一虎前来伏于慧通面前,于是慧通骑虎过溪,成就了日后的“虎跳桥”。

  【宋】怀古大师

  峨眉县人,少年出家,潜心修佛,同时文学造诣极深,善于书画创作,诗文也是一绝,与当时剑南的希昼、金华的宝暹、南越的文兆、天台的行肇、沃州的简长、青城的惟凤、淮南的惠崇、江东的宇照僧齐名,称为“九诗僧”。欧阳修、司马光对他都很赞赏。

  【清】绣头和尚

  一位异僧,不知何许人,也不知具体姓名,只知其发绣螺髻,于是呼为“绣头和尚”。绣头和尚独自一人结茅于洪椿坪山,以锄镬种芋菜为食。传说他吃饭时都以素食放在屋前,来吃的都是山中蛇、鼠等动物。这些世人眼中的毒物每天来屋前吃素,吃完就尽数退去,绣头和尚屋内永远洁净无尘。

  撰文/孙东东、李颖 摄影/李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