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鸡血的互联网金融离盛世还有多远

  尽管表面上互联网金融高开低走,但回顾整个P2P市场我们发现,其规模从2010年13.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4年的2514.7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83倍。此番大量新面孔入局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是否将迎来更大的爆发呢?

  疯狂增长背后的隐忧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整体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其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第三方支付和P2P行业表现尤为抢眼。截至2014年12月底,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半年成交金额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接近2013年全年成交金额。到2014年底全年累计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P2P网贷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数量约为39万人,服务的企业超过200万家,行业存量资金为437.6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近一倍。

  俗话说厚积薄发,但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显然不会有太多的积累,其高增长更多时候是互联网思维和运营模式的推动以及互联网+这类趋势机遇的来临,跑马圈地式的增长掩盖了很多隐患,但当整个行业开始进入成熟期时,这些以往不太让人注意的隐忧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与传统金融企业博弈仍将继续

  灵活多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传统金融企业敲响了警钟,传统金融行业也纷纷拿出来自己的应对措施,选择“与狼共舞”。—方面,银行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在风控、征信等方面的不足,不断从业务端管控资金流动,另—方面,银行等传统金融企业也积极涉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如国开金融的“开鑫贷”和前文提到的中国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等,都可看作是传统金融企业对互联网金融的反击。

  不过,我们认为这些影响都是短期的。这些“正规军”的加入,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也能通过标准和规范不断提升行业门槛。

  忽悠横行的互联网金融

  当前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产品都在追求稳定,导致运营模式单一,难以满足投资人对理财产品多样化的需求,相应的用户服务也完全跟不上。

  更无奈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开始打出“无风险”和“低门槛”的卖点来。当下这些通过过度包装短时间吸引消费者关注的忽悠型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最终不但会被消费者抛弃,更容易让消费者对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产生不信任感。最终的后果,就是如今的P2P网贷领域的人心惶惶,用户出逃。

  资金存管安全

  相对投资收益,消费者在真正决定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前,更关心的是资金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产品通常会以客户赎回资金T+O到账的方式来体现其安全性,但这并不是货币型基金的结算方式出现了变革,而是通过基金公司以自有资金为客户提前垫资实现的。这意味规模越大,垫付资金的压力越大,一旦出现大规模的赎回,超过基金公司垫资的能力,则可能对收益形成负面影响。

  从资金流通性来看,互联网金融在资金存管安全上已经埋下了隐患,而其互联网的特性本身也注定得面临各种黑客攻击,加上各种网络平台的客户资料泄密事件,不由会让客户担心其资金安全。

  趋之若鹜下,互联网金融泡沫隐现

  在“互联网+”和“万众创新”的大潮下,以P2P和网络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万亿资金的助推下野蛮生长。高增长的光环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隐患,但掩盖并不等同于消除,当互联网金融领域逐渐进入成熟期时,逐渐爆发出的隐患足以造成整个行业的洗牌。

  对于这个万亿元级别的市场,除了已经形成体系的阿里、腾讯和京东外,来自传统金融领域的金融巨擘以及从金融IT和民间借贷转型而来的各路好手,都疯狂加入其中以求分享行业成长的红利,但随着各路资金的扎堆进场,互联网金融泡沫也开始浮现。

  互联网金融行业虽然跑路、坏账和诈骗等事故频出,但依然阻挡不了大量热钱涌入。投资机构对互联网金融的热情有增无减,互联网金融公司也都想方设法融资、扩大规模,很多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其实仅仅是用网络的媒介在做金融,只是功能型的改进,这样的形式注定其企业寿命不会太长。

  而随着泡沫的破灭,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倒闭也成为一种常态,毕竟只有通过本身内部快速的新陈代谢,才能支撑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而倒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无疑成为了这场金融盛宴的牺牲者。在众多互联网金融形态中,P2P平台是最为活跃的一群成员,从前文中提到的其在2015年出现的跑路潮,我们可以发现P2P平台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泡沫破裂的代表。

  三大金融体系夹缝下的新晋搅局者

  在传统金融行业和三大金融体系面前,诸如小米这类新崛起的企业虽然也在积极开辟互联网金融市场,但无论是资金还是线上线下用户流量,都难以抗衡,对于这样类似“中产阶级”的企业而言,做大做全平台多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做细分市场又会有些不甘心,如何寻求自身合理定位,成为摆在这类企业面前的难题。

  俗话说船小好掉头,相比小米这样企业的尴尬,趣分期、聚爱财、生菜金融和易安保险这类新晋中小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灵活的策略和快速的反应,在不出现重大错误的前提下,反而容易实现逆袭。

  中小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在洗牌中实现逆袭的希望在于其对小众细分市场的专注,相比做广度的大平台而言,对领域深度的追求反而能让这些企业活的更好一些。对小众细分市场的专注,让这些新晋小资本能够以较低的推广成本获得足够发展的市场,不过这样的策略在平台发展中后期也不利于其完成生态圈的构建,单纯的生态链会制约其后期的发展,只不过在行业洗牌的背景下,如何活下来是各个互联网金融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除了通过消费人群对市场进行细分外,中小互联网金融企业其实还可以针对银行、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各个大的金融领域进行业务拆分和细化,通过优化某一个细分业务甚至功能,让互联网思维和优质的客户服务真正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互联网金融的趋势,“移动”和“跨界”是关键词

  2015年第1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7.4亿人,同比增长10.27%,已经超过PC用户规模,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方式,不少手机理财类APP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千万。碎片化原本就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优势之一,这无疑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这方面,手握《微信》的腾讯优势明显。凭借着创新的P2F模式和存取灵活,《微信》成功抢占了移动端理财市场,注册用户逾20万,累计投资额突破两亿元人民币,这样的成绩也极大的激发了其它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移动端的渗透速度。而由支付宝衍生而来的蚂蚁聚宝更是专注移动理财市场,并将理财逐步扩展到权益类的基金、股票和众筹等产品,而网易有钱、百度有钱这类产品的出现,都体现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移动端的争夺。

  此外,对移动端市场的布局会让互联网金融企业有望向社交、线下实体等领域渗透,有助于企业本身的多元化发展,更可借助其它领域的资源推动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不过移动端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会涉及移动支付和大数据等多个领域,相对技术实力较小的平台而言,想要在移动端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会更加困难一些,也从侧面推高了行业门槛。

  而相比传统制造业,金融领域对流通性的追求注定了其需要向其它行业领域进行渗透。从大的方向上看,多领域的融合与渗透,能解决实体产业对资金的需求,甚至引入互联网领域的战略合作者,实现产业的“互联网+”。此外,从小方向讲,这样的跨界融合,也能让互联网金融平台募集到的资本寻找到出口,在帮助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完成自身利益的获取。

  结束语

  电竟圈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请不要担心这些90后电竞玩家获得巨资后的未来,玩电竞的往往比普通人聪明”,或许会有很多人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但玩金融和法律的人通常被世人称为“社会的精英分子”,有着这样一群“聪明”人存在的领域,很难出现“昙花一现”的结果,他们更多时候需要的仅仅是时间而已。通过时间的沉淀,整个行业势必会越来越规范,大浪淘沙似的洗礼,终将成就一些令人瞩目的明星。所以相信不久的将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定能风云再起,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