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杂志一张脸 相看两不厌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摄影,LOGO,杂志
  • 发布时间:2015-10-19 17:10

  摄影家梅生解读之友封面作品变迁

  创刊以来,杂志中的版块、栏目和内容一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当这30年间的近三百本杂志摆放在你的眼前时,让你感受到这些变化最直观的方式还是封面,我们邀请到著名摄影家梅生,在他的解读之下,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冲击着我们眼球的这种变化背后是怎样的原因和背景。

  封面是杂志的脸

  三十年一张脸,相看两不厌。

  因为有近三百次的变化,三十年近三百期,每期看一天,也要看一年。看到了风花雪月;看到了世态人情;看到了新潮时尚的张扬;看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暧昧。看老了编辑的青丝变白发,看美了读者的笑靥如春花。那些影像,那些年代,弹指一挥间,欲说还说,欲说难说。

  时间在流逝,空间在歌唱,视觉在生长。《摄影之友》的一张脸,跨越时间,磨砺空间,亲抚视觉。虽然当时你并不知晓,但是后来却让你沉思,那些风起云涌的期望,安慰了多少《摄影之友》的朋友们。

  一年又一年,编辑换了,读者多了,开天掘地留下的种子,殚精竭虑造就的款型,寒来暑往的磕磕碰碰,《摄影之友》精心地护佑着自己的脸面,从不叫读者厌烦,从不叫读者失望。众里寻他千百度,梦里依稀几回看?青涩伴随时间的抚摸悄然远去,成熟在掌声中迎来倾慕的目光。三十年间五位主帅,打造出五个不同的“朝代”,影像的生命顺应潮流,变换着多姿多彩的活法。

  《摄影之友》三十年冶炼的灵魂,在杂志的脸面上跳跃着生命的舞蹈,有时会有一些亲和温暖的艳俗,有时又呈现出严峻高冷的华贵,读者以人的眼光审视杂志封面影像中的人,赞许和批评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有了共鸣和对话,喧闹与寂静之中,距离你最远的是人,距离你最近的也是人,但永远不会分离,《摄影之友》恰如其分地摆正了自己的身份,永远是摄影和摄影人的朋友,朋友的距离有远近,朋友的交情不会断,无论是海角天涯的凝望,亦或是案上枕边的抱守,只要看到《摄影之友》这张脸,都会引起回忆或遐想,《摄影之友》用自己的存在方式表达了生命的道理。

  顺应时代大潮流

  1985年,《摄影之友》在广东创刊,崔惠兰作为重要任职人员加入编辑团队,后任杂志主编,至1998年卸任,为《摄影之友》的封面语言打造了一种平和诚挚真实的风格,顺应时代大潮流,却不虚张声势,以平和亲近的姿态与读者为友,有一种同桌共读的感觉。1985年第1期创刊号封面采用了深圳摄影家周顺斌在全国摄影艺术展上获奖的作品,手法新颖,题材紧跟时代,正值摄影国展刚刚恢复,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1985年第3期封面刊发当时红遍全国的影视新星谭小燕美人照,1994年第2期“向中国女排致敬”的摄影作品,文体明星占尽先机,迎合潮流,却格调健康,与今日粉丝追星的迷失狂热有天壤之别。多年后崔主编在退隐江湖之后回忆自己当年选择封面摄影作品的标准时说:“我会选择视觉冲击力强,艺术感染力强,作者首次发表或世上罕见的作品。”

  与国际平面媒体接轨

  1998年,新任老板何智光亲自上任策划总监,预示着《摄影之友》杂志新时代的到来。1998年第5期改版,何智光将一杯清茶送到读者手中,分明是把盏论道的意思,茶盏上氤氲朦胧的水气中,悬吊着一枚靓丽的标牌,《摄影之友》重新设计的LOGO闪亮登场。2000年第3期,何智光将一躯身着薄纱的女人体托现在读者眼前,瞬间惊艳,幽玄的神秘之中考量着读者理性的审美与感性的迷乱,吸引着那些不敢聚焦的目光。在窃窃私语中,何智光再上层楼,于2000年第9期发表了男女人体合照,这张图片是当时任特约策划的那日松挑选,避开色与性之嫌,表现出了人体线条的健康之美。到2000年底,何智光陡然收笔,把大权交给那日松,逍遥复逍遥,留下一天花雨。在隐喻和象征的情色气氛中,《摄影之友》的封面语言开始与国际平面媒体接轨。

  抓人眼球的艺术表达

  2001年至2005年,那日松执掌主编帅印,五年巧妙运作,《摄影之友》封面攀上艺术化顶峰。关于封面的选择,那日松主编说:“主要是吸引人,报刊亭零售时封面不吸引人不好卖。”2005年第1期,这是一期纪念刊,《摄影之友》20年,黑白影调的女人体占据了封面80%的位置,不见玉肤红颜,金属喷涂的女裸体成弧形挺立,狂野张扬而极富力度,导读文字赫然标出“影像的力量·摄影之友20年”已是够吸引人,仔细品味整幅画面又暗含着“是谁挺起摄影之友”的谐谑,一种心领神会的冷幽默。其二为2004年第8期,画面上仅一杆经幡半轮残月,简约至极,用构图概念解释仅一点一线而已,但寓意深刻,天地人神生死轮回都在里面了。刊发我的这幅作品做封面,缘起一次朋友间的闲聊,那日松在我的数百张反转片里一眼看中,当即签发,印证了那日松“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的原则。最为轰动的是2005年第8期的封面,以当时中国摄影界一流摄影家老中青三代作为主题,如简庆福、陈长芬、王建军等,大红背景,加长拉页,正装端坐,亲和喜气,印象深刻。摄影家们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拍别人到被别人拍,露了一回脸。这期封面是由何智光提议,整个《摄影之友》团队共同策划执行,当年主持编辑部工作的吴欣还副主编回忆起十年前的那一幕,从拍摄方案反复修改、摄影家行程确定,到化妆、道具准备等小细节,都让她印象深刻:“十人中最高龄的85岁,最小也人到中年,但身材没有一个走样,当他们穿戴整齐,集体出现在红色背景墙前,我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

  时尚跨界的新潮影像

  2006年至2012年,《摄影之友》开始走时尚化路线,聘来一位熟知时尚潮流的主编罗元熙。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摄影之友》封面的这张脸有了全新的面容。2006年第3期,罗元熙上任首发稿,封面图像是一片色彩的涂绘,似影非影似画非画,虽然画面中没有具象的造型,却能引发人们对于其中隐喻的无限遐想。2008年第6期,令人印象深刻,男模特再次登上封面,却一改硬朗的肌肉线条,他头顶一簇鲜花,颈上搭配一条华丽的项链,胸肌线条也巧妙地进行了重塑,导读文字为“经典品色·暗调男人香”,让人看到了男性身体内蕴藏的性感美。在融入时尚摄影手法之余,大众熟悉的明星面孔也出现在封面上,如2008年第8期的姚明。2011年第1期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夫人布吕尼,当你看到这张全身人体艺术作品时,又怎会想到其中的模特正是法国总统的夫人呢?

  将影友推上上帝的宝座

  2013年,80后女生孔月上任,立刻给《摄影之友》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孔月敏感地意识到《摄影之友》和广大影友之间的鱼水关系,在2013年第1期的封面上,她以无数影友的头像拼贴出一位获奖影友的头像,标志着《摄影之友》走入全媒体时代。让影友上封面,体现了孔月的价值观,超越了明星大师情色男女的藩篱,把影友推上上帝的宝座。2014年第2期,以巧妙的角度将胡萝卜拍摄成人体的形态,导读文字为“感观美食·温润人体”,明亮性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暗示隐喻中嵌藏着深刻的内涵,继续着孔月超现实主义的探索。别出心裁的一笔,孔月让编辑走上封面,2014年第9期,“生活在镜头里”的女编辑成为《摄影之友》封面主角,爆表的颜值与以前影友形象做封面的思路相得益彰,自此我们看到摄影家、影友与编辑在《摄影之友》封面上的天作之合,由衷赞叹后来者居上的神思妙想。询问孔月对于封面创意的思考,她只是谦逊地说“只想和影友们在一起,大家认可就好。”思想使她跨越了雅俗和功利的界限,编辑姿态越发摇曳生姿,纵横捭阖。

  万籁俱静,案头的三百余幅《摄影之友》封面,如灿烂春花,推窗远望,却见一片黄叶飘零,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成熟的果实挂在枝头,一种无言的分量。

  文:梅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