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帧放映 经典影像三十年 42张照片引领历年摄影潮流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摄影,革新,三十而立
  • 发布时间:2015-10-20 09:58

  当1839年第一张照片被发现,人们开始了通过摄影留住美的时代,摄影的方式不断被革新,思维不断变化,目的却只有一个,便是对美的探索与追求。我们从30年间的影像变化出发,甄选了42张代表作,它们都凝结了这一时期的影像特点,也以此来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影像发展历程。

  1985 沙龙摄影雏形

  早期的沙龙摄影以唯美为主要表达,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相机,除拍摄家庭旅行纪念照外,已经有一部分大众开始了自主的拍摄,他们的主题也集中在花卉、风光等类型上,这一类型的影像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对摄影的需求,一张沙龙式的唯美照片在当时可以被看做是艺术作品。

  《西沙晨曲》

  姜兵和刊登于1985年第2期

  沙龙摄影是国内最早的民间摄影形式,摄影师常借景生情,此幅“枯藤老树昏鸦”意味的影像十分经典。

  1986 广告大片出现

  在中国近现代摄影发展中,上世纪80年代可谓是一个爆发的时期,不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摄影,更有很多让人开阔眼界的影像出现,西方广告摄影作品传播,让国内商业摄影崛起,人们开始对影棚、灯光、色彩进行研究,打破了以往简单而直白的广告摄影传统。

  《滑雪杆》

  梅建文刊登于1986年第5期

  此前的广告摄影还十分带有媚态,类似于广告招贴画,是摄影模仿绘画的产物,而该广告摄影作品打破常规,色调对比强烈,是摄影作为广告载体的先锋。

  1987 传统风光的萌生

  摄影师利用自然界拍摄对象的形态,经过摄影的加工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构成关系的摄影作品,这一时期摄影师自我拍摄意识已经逐渐形成,并开始有主题的拍摄,它奠定了风光摄影在中国的未来走向。

  《上川诗情》

  李凤贤刊登于1987年第4期

  传统风光摄影会采用大面积的调和色,而色彩对比很少,而夕阳下的风景摄影更是被评论家称之为“酱油色”风光。

  1988 民族影像写生

  当摄影师开始深入到少数民族腹地,将镜头对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生活,摄影人的拍摄题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摄影人不再愿意将公园作为拍摄地,他们选择出行,带着相机去看看那些我们不熟悉的少数民族生活。

  《维族小乐工》

  汪鸿斌刊登于1988年第6期

  新疆一直是摄影人的热拍地,而表现人文地域特点的作品也在这一年兴起,乐工更是摄影师常拍摄的题材。

  1989 早期构成主义

  对拍摄对象进行控制和摆布,虽然这些控制在今天看来比较简单,但已经有人开始运用构成主义的一些思维和元素来进行拍摄,形状、线条、色块成为了这些摄影师挂在嘴边的专业术语。

  《白与黑》

  佚名刊登于1989年第1期

  衣服与背景的图案构成的运用是这一时期摄影师最典型的、也是最常见的画面构成方式。

  1990 中国式画意

  随着文化的开放,摄影也开始同其他艺术门类进行结合,摄影师根据中国传统书画的视觉效果进行创作也慢慢形成风气,最常见的是处理底片,并结合绘画上色或在照片边缘以书法配合。

  《雪雕》

  袁家骅刊登于1990年第5期

  这一时期很流行将照片进行平面化处理,尤其对于风光摄影,更是十分适合这种中国传统书画的方式。

  1991 挂历广告盛行

  摄影挂历作为摄影走向公众传播的一种独特方式至今仍在使用,但上世纪90年代初可看做是挂历摄影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挂历以女性人物为主,姿态婀娜,光线暧昧,是中国早期室内人物摄影的典型方式。

  《优雅》

  程全归刊登于1991年第6期

  挂历摄影很受大众的欢迎,或妩媚或典雅,这一时期的商业摄影师也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商业化。

  1992 西方风光拍摄法引进

  西方摄影大师的影像作品逐渐被国内接受,并消化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安塞尔·亚当斯的风光摄影作品便十分符合中国摄影师的口味,但这一时期彩色摄影当道,彩色样式的亚当斯类型作品也成为了风光摄影的一个突破口。

  《西部山魂》

  袁学军刊登于1992年第3期

  这张宏大而有气势的风光摄影来自于袁学军的西部五万里专题,他耗时7个月,跑遍了西部7个省份,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的风光摄影专题。

  1993 人物摄影手法革新

  摄影师开始通过更多的拍摄手法来进行人物的创作,幻灯机投射、烟雾和镜头滤镜都为人像摄影师开启了创作的新可能,随着这些手法被摄影师不断的钻研和演变,至今都是人像摄影师的惯用手法。

  《心有千千结》

  观全刊登于1993年第2期

  投影上的图案与被摄者形成了一次多重曝光,这种摄影手法在这一年被看做是一种人像摄影的革新。

  1994 摆拍的原型

  室外的拍摄环境并不能满足摄影师对影像的追求,他们更想摆脱媚态的人像摄影方式,通过对摄影环境的布置,道具的运用,灯光的配合等多重元素,在影棚内完成一张“大片”摆拍被看做是摄影向艺术靠拢的一种表现方式。

  《自然交响》

  林路刊登于1994年第1期

  摆拍式的影像具有很多层空间,也具有多个视点,前景的人体、中景的红叶与背景的月亮都是摄影师的素材。

  1995 摄影的瞬间

  拍摄器材及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给摄影师提供了很多的创作空间,高速闪光设备和高速快门成为了摄影师们的新挑战,更精准的瞬间让时间压缩,肉眼所不能捕捉的图像却被摄影师捕捉,摄影师仿佛一下子变成了时间的魔术师。

  《展雄风》

  冯标杆刊登于1995年第3期

  频闪摄影手段开始被摄影师运用,摄影师在追求更高速的同时,实际上是对新技术的渴望与追求。

  1996 陈复礼影像时代

  在中国风光摄影中,摄影家陈复礼可以被看做是一位坐标式的人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作品对很多摄影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1996年,可以被看做是陈复礼影像的元年,各大杂志纷纷刊登其作品,理论文章也多次以他的作品为案例,陈复礼这一名字从专业小圈子走向了更多的摄影大众。

  《搏斗》

  陈复礼刊登于1996年第1期

  该作品是陈复礼的经典作品,而此类型的摄影作品也开始被摄影师纷纷效仿,而这张曾多次获奖的照片实际上是在放大过程中通过两张底片合成的。

  1997 陈复礼影像时代

  环境人体热潮

  一抹红纱半遮半掩式的人体虽然在今天看来充满了沙龙意味,然而在当时却是摄影界对室外人体摄影的追求,这一时期中,人体摄影讲究将女性的婀娜身姿与自然界结合,人体与自然同样是摄影人眼中的至美之物。

  《依恋》

  蒋新国刊登于1997年第6期

  人体摄影不再是商业摄影师的专属,室外人体摄影成为了各沙龙影会热衷的外拍活动之一。

  1998 野性蹲守

  野生动物这一在今天很流行的摄影题材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出现在中国摄影界中,并且其作品质量与今天相比并不示弱,摄影师常常手持长焦镜头,在预先选择的拍摄地进行长时间蹲守,虽然过程比较艰辛,却开启了动物摄影的经典图示。

  《野狼》

  黄光寰刊登于1998年第6期

  这张影像在今天看来都是十分具有冲击力的,摄影师黄光寰长期致力于野生动物摄影,除此之外,他还拍摄了如鹰、野马等其他作品。

  1999 让人体摄影成为艺术

  当理查德·埃韦顿、赫尔穆特·纽顿等西方摄影大师的人体作品流入国内,人体摄影似乎正经过漫长的发酵期,人们开始意识到,除唯美之外,还可以将人体摄影拍得很有力量,黑白的单色与硬朗的光线正让人体摄影成为艺术的形式。

  《女人体》

  帕特里克·德马切列刊登于1999第4期

  帕特里克如今被看做是最当红的人像摄影师,他的作品沿袭了前辈大师们的情绪,更将硬朗的光线和造型表现的十分有力量,帕特里克的作品以黑白为主,他认为无色最能表现出人物的质感,这张作品更是通过柔软的羽毛对画面进行调和,使之在坚硬中带有韧度。

  2000 藏地影像元年

  以表现西藏地区佛教生活的影像在今天比比皆是,这一摄影类型在2000年前后成为规模,一些有经济条件的摄影师开始以自驾的方式进藏,他们在这里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带回的是一张张富有仪式感的民族影像。

  《诵经》

  朱林刊登于2000年第4期

  摄影师长期深入藏区拍摄,彩色的影像虽然看上去没有今天我们熟知的吕楠的纪实作品《四季》或是杨延康的《藏传佛教》那么有力量,但是这一时期的摄影师更偏爱于彩色的藏地摄影,原因很简单,他们更迷恋于红色的袈裟和被晒得通红的肤色。

  2001 去外太空拍照

  自从1969年NASA第一次携带哈苏相机踏上月球后,人类关于外太空影像的渴望就没停止过,无论对于摄影师还是对于器材生产厂商,更高的天空、更深的海洋,是摄影探索的另一个空间,外太空影像不仅仅刊发在社科类杂志上,更被影像媒体所关注。

  《登月计划》

  沃尔特·希拉拉塞尔·施威卡特刊登于2001年第1期

  外太空影像可被看做是科技与摄影的一种结合方式,阿波罗号指挥官正透过窗口看着炫目的阳光,宇航员大卫·斯科特也飘浮在登月舱内,摄影为这富有意义的时刻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2002 去街头 拍组照

  扫街式的街头快照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细节,摄影师不仅需要擅长拍摄,更需要强大的图片编辑能力,将场景、人物、环境细节等元素进行重新筛选和排列,从而形成一系列组照是摄影师的目的之一,人们再也不能来通过单一的独幅作品来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了。

  《纽约艺人》

  柳叶鱼刊登于2002第8期

  纽约街头充满了可能性,在这里,先锋音乐被大众接受,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为大众演奏,他们的舞台在街头,而对此感兴趣的摄影师同样也热爱街头,这样无论对于音乐演奏者还是摄影师,都充满了生机。

  2003 数字后期正改变着摄影

  数码技术的出现,使得以往单纯靠暗房完成的后期技术变得更加简单,摄影师的想象力得以施展,早期后期技术虽然比较稚嫩,还停留于图案的复制,夸张色彩或者简单的合成中,但这无疑为摄影打开了一扇大门,摄影师也逐渐意识到,新的数字后期时代正在到来。

  《芳纙国》

  李峻刊登于2003年第1期

  photoshop让摄影拥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作者通过对画面色彩的调整,对花的移植和重构,让作品变得更抽象简洁。

  2004 另一个视角

  航拍为风光摄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看方式,以往平视的空间压缩式影像被颠覆,摄影师开始在天空翱翔,仿佛以上帝的视角在俯瞰大地,自然界的色彩被分割成块面,上帝的调色板被摄影师发现。

  《黄石国家公园》

  亚恩·帕特兰刊登于2004年5期

  大地的痕迹难以捕捉,作者以航拍的方式描绘着上帝的调色板,色彩流淌在画面中,航拍的影像抽离了具象的物体,从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观察方式,而这种方式带来的是摄影像绘画一样,带有表现力,这张拍摄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影像更描绘出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细节,这一时期,国内摄影师也更频繁地走出国门,在海外寻觅更丰富的拍摄地。

  2005 玩后期

  当Photoshop被摄影界接受后,摄影师便开始肆无忌惮地通过这一软件改变着影像,这些尝试在2005年时还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摄影师以“玩”的心态通过这一软件尽可能夸张地改变原有的被摄对象。

  《黑美人》

  伊藤洋介刊登于2005年第8期

  不断地磨皮与细节的改造,让原有的人物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塑料般的肤质仿佛假人一般,伊藤洋介一直是数字后期的先行者,并更乐于通过后期的再次创作改变着影像原有的面貌,前期拍摄在摄影师眼中只是素材的获取。

  2006 “荷赛”改变世界的影像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开始慢慢地影响着新闻摄影师,他们坚信图像可以改变世界,新闻摄影的使命感被唤起,摄影师更具有责任,他们勇敢地面对灾难与困苦,影像的力量被重新重视起来。

  《尼加拉瓜》

  詹姆斯·纳切威刊登于2006年第6期

  纳切威是战地摄影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作品拍摄于尼加拉瓜,对于这里的孩子而言,遗弃的坦克成为了新的游乐园。

  2007 新徕卡主义热潮

  徕卡相机曾被称之为人文摄影的“机皇”,然而,数码相机的冲击使得这一传统相机厂商陷入了困境,具有革新意义的徕卡M8数码相机的发售让徕卡重回顶尖地位,这部与徕卡胶片相机外形相似的机器使得人文摄影师重新上路,他们再次以经典的视角观看世界,而这种典型135人文摄影作品也被认为是新徕卡主义的复苏。

  《无家可归者》

  胡里奥·比当古刊登于2007年第9期

  位于巴西圣保罗的一处22层废弃的公寓中,居住着那些无家可归者,这里浓缩了世间百态,摄影师也凭借此组作品获得了2007年徕卡摄影奖。

  2008 体育摄影全世界的焦点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全球的摄影目光都集中在中国,不仅各器材厂商不断更新摄影设备的速度和性能,摄影师们也开始将目光锁定在体育赛场与明星运动员,全新的拍摄角度与更动人的瞬间都成为了全世界摄影人的焦点。

  《奥运赛场》

  亚当·普瑞提刊登于2008年第7期

  体育赛场如同战场,摄影记者们为了一幅精彩的照片不停地按动着快门,摄影师普瑞提以独特的视角将瞬间凝固并通过胶片来描绘体育赛场的细节,他始终认为,在一场比赛中,总有一瞬间是可以被记载的,而胶片并不像数码相机那样快速和便捷,这更考验摄影师的功力和水平。

  2009 中国式观念

  中国摄影界的年轻一代开始登上艺术的舞台,他们的成长环境与上一代摄影师截然不同,青年摄影师试图打破摄影与绘画的界限,将个人观念的表达放在了创作的首位,他们在历史中寻找题材,以更为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来阐述自己的主题。

  《邮差》

  马良刊登于2009年第4期

  导演出身的马良始终将摄影作为一种个人表达,他的系列作品《邮差》也对中国观念摄影影响颇深,很多摄影师开始跟随他的图像样式,通过手工上色与合成完成影像,而他的作品仿佛电影中的一帧,十分具有故事性,他也会根据历史故事而重新组织影像,如今的他已经将兴趣放在了观念舞台剧当中。

  2010 废墟景观新主题

  当人们在通过摄影描绘美好的同时,摄影师们发现,废墟同样是一个感人的主题,这些带有历史痕迹和质感的残骸成为了影像作为记忆的一个崭新主题,当代废墟摄影以纪实手法描绘工业时代的残骸,这些如鬼魂般萦绕的景观正在一天天地消逝,而这些在怀旧中直击人心的影像将成为那一段特定历史的最终回忆。

  《菲比安剧院》

  伊夫·马尔尚&罗曼·梅弗尔

  刊登于2010年第7期

  废墟承载着时间的痕迹,这里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在,留下的是人类活动的痕迹,这些痕迹代表着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的变革,它是社会进程中的符号,废墟题材自此成为了摄影师热衷的题材,它更容易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摄影师伊夫·马尔尚和罗曼·梅弗尔长期拍摄废墟,从遗弃的剧院到荒废的工程都是他们关注的场景。

  2011 生灵的姿态

  自古以来,人们都试图通过摄影揭示世界的面貌,动物题材摄影作为我们常见的拍摄对象也再次成为摄影师的焦点,摄影师开始以极具个人化的摄影语言对这一常见题材进行表现,或诗意唯美,或坚韧而富有动感,这一切都成为摄影师看到生灵的独特角度。

  《马》

  蒂姆·弗拉克刊登于2011年第12期

  英国摄影家蒂姆长期关注动物,他用纯粹的摄影方式,将动物放在与人一样的位置进行观察,他通过影像让公众再次认识我们生活中的动物伙伴,蒂姆·弗兰克也成为了拍摄马的专家,他曾拍摄过马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衰老的一生,这些作品如今已被看成是经典动物摄影,也为摄影人揭开了另一个角度——将动物作为与人平等的生灵进行拍摄。

  2012 表演式儿童照

  家庭照片是大众接触最多的影像形式,然而,似乎被定格多年的家庭纪念照在此被打破,孩子们身着盛装,饰演着各自的角色,道具也变为了凶猛的怪兽,孩子们的卧室变成了马戏团的斗兽场,摄影师们通过观念摄影中表演的特性颠覆着传统家庭纪念照的审美特性。

  《维加斯婚礼》

  乔纳森·霍宾刊登于2012年第6期

  儿童驯兽师正在马戏团驯服着巨兽,画面充满了表演的意味,这张来源于当地寓言的影像更是很好地结合了当地文化,将家庭的快照转化为观念艺术的表达,摄影将艺术语言移植到家庭纪念照中,让家庭照片充满活力。

  2013 宏大影像项目

  在当下,我们很难寻找一片没有被影像占据的土地,摄影师们寻找那些即将消失的部落、寻找那些遥远的谜团,无论对于摄影家萨尔加多的《创世纪》还是吉姆·尼尔森的《部落》,摄影创作都成为了一个项目,有着明确的计划,摄影师正以鸿篇巨制的方式完成一部大型作品。

  《部落》

  吉姆·尼尔森刊登于2013年第12期

  人类的活动破坏了原始部落的生存环境,集聚的村落被公路分割,这里即将消失,摄影师吉姆花费了近5年的时间来寻找全球即将消失的部落,这张拍摄于MAASAI部落的影像透露着他们的庄严与伤感,为他们留下了最后的肖像,这些影像富有意识却不流于表面,是一个深入且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项目。

  2014 手机影像井喷

  虽然手机摄影早在多年前便被提起,然而真正井喷式的手机摄影出现在2014年,这得力于图片社交网络的兴起,同时,更多的手机生产厂商将摄影作为一个新的特性而不断突破,手指间的影像井喷式地爆发,一种崭新的摄影方式已经到来。

  《水的形态》、《阿富汗战争》

  简斯克、达蒙·文特

  刊登于2014年第5期

  手机摄影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审美,图片在手掌中被观看与传播,图片的语言被延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社交模式。柔软的风光如今已经是大众使用手机滤镜最常见的拍摄方式,而对于专业摄影师达蒙·文特而言,阿富汗战争通过手机拍摄虽然带有讽刺,但他时刻都是通过双眼来观察这里的人,而不是通过滤镜,这虽然引来了不小争议,但都无法阻挡手机摄影所带来的视觉改变。

  2015 让摄影腾空而起

  供大众使用的无人机越来越受到摄影师的青睐,摄影师通过遥控的方式,通过无人机的便捷性开始以以往难以到达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他们的拍摄角度在以往看来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也是摄影在未来的一个全新方向。

  《伊瓜苏大瀑布》

  Airiano摄影组织刊登于2015年第8期

  Airiano是一个致力于拍摄全景照片的非盈利组织,这里会聚了众多的航拍摄影师,他们使用飞行器,在以为不可能的角度完成拍摄,无论从拍摄角度还是从合作拍摄方式上,他们正改变着摄影,改变着摄影人对摄影的认识和专业摄影师的工作方式,更为风光摄影和地景考察提供了新的语境,同时也为我们观看这个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编辑:邬树楠 林圳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