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知识产权”敢问路在何方?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
  • 关键字:互联网+,知识产权,知果果
  • 发布时间:2015-11-05 17:46

  “互联网+”是剂良方,但恐怕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

  自从“互联网+”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后,“互联网+”的魔力开始席卷全国,前有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各地区各行业领域“互联网行动计划”纷至沓来,后有各类企业高举“互联网+”大旗,推出各类创新应用和服务。

  而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以知果果、权大师、来注标等为代表的新型知识产权服务模式,也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趁势而出抢占市场。

  虽然,都自我标榜为“互联网+知识产权”的代表,但是,知果果和权大师的发展路径却各有不同。

  一家以低价或免费赚取眼球,一家以查询技术笼络专业用户,那么,两种路径或模式,谁会走的更远?

  知果果:祭出“低价”搅乱商标服务市场

  成立于2014年3月11日的知果果,打着“免费”的名义杀入商标注册红海市场。2015年4月21日,知果果上线一年之后,获得了由经纬中国领投、联想之星跟投的A轮投资,融资额370万美元。

  在互联网领域,“免费”历来是颠覆传统服务一大“利器”。比如360、金山的免费杀毒基本毁掉了此前商业模式清晰、直接的杀毒软件市场。而腾讯的免费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更是日渐对电信运营商曾经视为支柱的语音通话服务构成冲击。

  但是,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或者商标注册服务领域,知果果的“免费”与互联网行业中所熟知的“完全免费”并不相同。

  事实上,商标申请者通过知果果平台提交商标注册,只是知果果免收服务费,而商标注册申请所需要缴纳的正常费用,还是需要用户单独缴纳的。

  因此,这种不彻底的免费策略,注定会让知果果陷入两难境地。在与传统商标注册服务机构竞争层面上,知果果免收服务费使其陷入低价不正当竞争行列中而被同行诟病,并较早与传统商标代理服务机构陷入“关系紧张”的状态;而在商标注册用户层面上,实施的“部分免费”策略导致大量冲着免费而来的用户可能会在发现非完全免费时而退出,这最终导致其在线用户商标申请提交转化率比例不高。

  反观滴滴打车、嘀嗒拼车等打车及拼车服务,它们的高额补贴策略,使得用户仅需支付几毛至几元钱就可以立即体验一次打车或拼车服务。

  而在商标注册服务领域,一个商标从提出申请到最终核准授权,一般需要至少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随着一个商标的授权周期走完,最初的经手人或经办人可能已经离职,知果果这种非及时性的专业服务,再加上不彻底的免费,注定了其不容易迅速做大,也很难撼动或颠覆传统商标服务机构。

  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与传统商标服务机构“呛声”、“争论”之后,知果果也开始尝试与传统商标服务机构合作,表面上看,这种合作是知果果转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策略之变,但本质上来说,还是“互联网+”或“互联网思维”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尤其是商标服务领域有点“水土不服”。更重要的是,知果果首轮几千万的融资根本经不起“烧”。

  而在进入专利服务领域后,知果果依旧选择的是“低价”策略。2015年8月8日,知果果网与专利数据检索及分析服务机构东方灵盾达成战略合作,并推出专利服务产品,399元的国内外观专利申请服务、1399元的国内实用新型申请服务和3399元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服务。据说,这个价格是传统相应专利申请服务价格的三分之一。

  权大师:用技术搭建商标在线服务平台

  虽然同样打着“免费”注册商标的旗号,但是,成立于2014年11月18日的“权大师”玩法与知果果就略有不同了。

  权大师的创始人之一晁阳飞有搜狗搜索工作背景,这使得权大师更像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公司,权大师平台虽然同样提供免费商标注册,但其给用户提供的商标检索服务从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商标检索服务。

  2015年7月28日,主打“互联网+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权大师对外宣布完成1000万元天使投资。

  虽然权大师的免费注册商标服务与知果果类似,也是不彻底的免费服务,但是,其提供的商标检索工具却可以同时被商标代理从业人士以及商标申请者和持有者使用。

  显然,权大师找到了商标检索领域的“痛点”,并通过技术创新切入其中,一方面,用免费策略颠覆了传统的商标检索服务收费模式,另一方面,也颠覆了传统的商标检索体验。

  权大师模式的好处在于其与传统商标代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竞争关系,更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且其给商标申请者和使用者提供的检索服务也能持续增强用户粘性。

  与此同时,权大师在检索结果中还提供商标交易入口,这对于收集潜在用户信息以及与此类用户建立良好互通,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来说,权大师具备构建“互联网+知识产权”的生态服务模式,让传统商标代理机构、商标申请者及持有者共同受益的能力。

  当然,制约权大师最终能否真正形成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的“平台经济”,核心在于其平台何时能够实现规模突破,这个规模既包括传统商标代理机构及人员入驻和使用频次情况,也包括潜在商标申请者、持有者的用户规模情况。

  只有申请与服务两端的用户规模相继达到一定量级,平台才有可能进入良性运转,并进而产生持续的交易。

  “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路究竟在何方?

  “互联网+”或“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其实是规模效应,不论是通过免费策略还是补贴政策,都是要以最快的迅速聚拢用户需求,形成品牌效应,与此同时,其需要为服务提供者提供良好的转圈效应和体验。

  只有用户上规模了,平台上的专业服务者有了赚钱效应,才可能真正促使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为代表的“线下+面对面”知识产权服务部分或全部在线化。

  反观当前“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的两大代表,知果果只是占了“免费”先机,但其平台架构较弱,而权大师虽然具备平台架构,但是用户规模还有待扩大。

  仅就两家的情况来看,在有足够资本的支撑下,知果果必须走上权大师这种平台战略,否则,仅靠互联网思维中的“免费”且并非真正免费一招,用户规模效应很难迅速形成。而权大师则需加大地推力度,一手抓好商标代理服务机构上网上平台,一手抓好商标申请者、持有者上网上平台。

  否则,它们两家都很难摆脱“昙花一现”的厄运。

  而回头看“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知识产权服务本身所具备的专业性强、周期性长等特点,这使得其“互联网+”或“互联网化”难度相对较大。

  那么,“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路究竟在何方呢?从互联网对其他行业的“改造”来看,传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要么自我革命,要么被革命”。

  事实上,传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有钱有用户,而且用户有商标或专利。它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好“互联网+知识产权”创新服务模式和传统服务模式。不屑一顾、视而不见恐怕只会让自己失去先机,并使得自己的领先优势被不断削弱。

  在电商领域,不论是阿里巴巴,还是京东,它们对传统零售业和家电卖场的冲击,从一开始是被忽视的。曾几何时,苏宁掌门人张近东对阿里巴巴、京东模式一直不太看好。如今,苏宁与阿里巴巴实现交叉持股,苏宁易购打造“线上线下”同价,无一不是被迫所为。

  事实上,如果苏宁能更早地醒悟,并积极投入,相信也不会有今天的京东。

  而对于类似形势下的知果果、权大师等新兴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来说,无数的案例和成功经验表明,罗马不是一日建成,必须有持续的资本注入和强大资金储备才有可能与传统商标代理机构从竞争走向融合,而不是死在半路上。

  因此,新兴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或平台,最重要的不仅是建立创新模式,而且是找到一个有钱的“干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