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件貂穿咋滴啦?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东北,貂
  • 发布时间:2015-11-23 17:35

  在那白山黑水间,我国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老公给老婆买了貂,夫妻感情就和睦了,婆婆给媳妇买了貂,婆媳关系就胜似母女了。在吉林卫视的相亲节目中,男嘉宾深情款款地表白:“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以后有媳妇儿了,让她夏天也穿貂!”

  貂,毫无疑问是东北最具人气的时尚单品,貂衣上身,那种萦绕不散的尊贵、奢华与巨大满足感,是“土豪”二字所无法传神意会的。尤其是当你穿貂坐上公交车的时候,无论你说什么,马上会获得东北群众的交口称赞:“穿貂还坐啥公交车啊?”正如在火爆东北论坛的饶舌歌曲《哈尔滨之子》中,歌手以白描手法所勾勒出的东北暴发户日常生活——“夹小包,穿小貂,开个捷达,喝小烧。”过年回家,不给妈买件貂,无疑是触犯《东北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违法行为。

  难怪有人总结,一个东北女人的一生包括:初恋、初夜、买貂;东北女人的必备生存技能是:砍价、认哥、买貂。拥有一件貂,不仅象征你的殷实和尊严,而且证明你被宠爱。因此,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多大岁数,什么身材,必须得买一个貂。据统计,一位身型庞大的东北妇女要用貂覆盖身体,需要大约20只貂。但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东北女性追逐信仰的脚步。因为在东北,“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说许多爱你的话,却会给你买许多貂。”

  要想真正诠释何谓“嗜貂如命”,还是非要翻翻清史不可。有清一代,貂成为了满族土豪的身份标志,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才有资格穿貂,而且穿时还必须把貂毛向内藏起,如果对外露毛,则为“出锋裘”,在明文规定中是皇帝的专利。

  入关后,尽管爱新觉罗们对丝绸、棉布服饰的追求明显超过皮草,但由于制度上仍把貂皮狐裘规定为高贵地位和权势的标志,貂皮于是便成为一种特殊的“贡物”、“御用之物”。这恐怕也正是貂文化在东北地区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貂文化在清朝到达极盛顶点。马家良恩斯神父在1688年出版的书中说,他见到4000名官员,“从头到脚穿着极昂贵的貂皮”。自顺治以后,北京王公贵族的貂文化已经辐射到南中国——“南方亦以皮裘御冬,袍服花素缎绒价遂贱。”到了道光皇帝时,“秋风普起,已裘狐满街。”

  我们知道,好貂传三代。又有所谓“前人买貂,后人享福”。1722年,俄国商队来访北京,俄国佬刚喘口气准备向首都人民倾销皮草时,清朝官员却立即打开国库,在两周内卖出了两万对最上等的貂皮,一举拉低市价,导致不远万里来华做生意的战斗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祖宗囤貂成癖,传到康熙时,国库里已经堆满了貂皮,有许多貂皮都快放坏了……

  由于“贵族示范+产业扶植”的效应,时至今日,东北人民依然拥貂爱貂,满大街的亮毛飞舞,蹲下去如虎,站起来似熊,狼奔豕突,势不可挡。不知情者一出火车站还以为来到了国家级生态保护基地。

  在经济动荡和动物保护组织宣传的双重夹击下,传统的貂皮消费大国都一个个被中国抛在身后,政府号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然而穿貂戴金链的东北人民却一举振兴了密歇根湖畔和菲沙河谷的那些即将倒闭的养殖场。所以,下次在东北坐公交车时,如果看见提着菜篮子穿貂的中老年女性,请你保持起码的尊重与敬意——人家不仅穿的都是真貂,而且还拯救了不少水深火热的西方人民。

  文/武向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