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提笔忘字”危机需重视

  《说文解字》有云:“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横平竖直、一撇一捺的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但是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提笔忘字、错字连篇却成为当下很多人的通病,甚至在青少年中也呈蔓延趋势……

  前不久,2015年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圆满落幕,选手们惊人的书写能力,赢得现场观众的由衷赞叹,同时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视。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给汉字的书写和书法艺术带来了极大冲击,人们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提笔忘字,还会出现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写错字等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如今大多数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加入了“低头族”的行列,手机到哪里都不离手,上学更是书本可以不带,手机却绝对不能不带,很多青少年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键盘手”,多数人成了“失写一族”。

  近半数初中生“提笔忘字”

  2009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士澍代表全国政协书画室作了《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的政协大会发言。他指出,在所谓“信息化、快速化”的背后,学生们陷入了“写不好——不想写——不会写”的恶性循环中,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重视汉字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后,全国政协书画界委员们提交的一份关于学生写汉字的调查报告更加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调查显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汉字书写的依赖度急剧下降。初中生们不规范使用汉字和“提笔忘字”现象越来越多。在调查的“听写”环节,只有14.5%的初中学生能准确写出相应的汉字;有40%的学生有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而近半数学生几乎难以落笔。

  政协委员们的呼声受到了高度重视,也直接促成教育部积极落实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

  提笔忘字不仅仅是电脑手机的错对于青少年中出现这种“提笔忘字”的现象,不少人归结于数码时代的冲击。对此,青少年健康保护专家表示,“书写危机”之说,并非耸人听闻。在教育信息化、科技化的大环境下,随着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高科技设备在学校的迅速普及,学生提笔写字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不仅如此,课余的70%时间孩子几乎都在与手机打交道,这是写字退化的一大重要因素。

  的确,发邮件、发短信代替了写信,成为了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渠道;无纸作业、网络课堂淘汰了传统的写作业、教学模式,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现代快速化的竞争模式,让我们感到写字仿佛是在浪费时间。这些理由有一定的道理。写字毕竟是一种学习语言的方式,学习某种语言就要多念多背。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如果长时间不念也不背,很容易遗忘原有的记忆。但若是仔细考究起来,提笔忘字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语言学习习惯有关,其次才是学习时间长短。如果我们在学习汉字时,能正确的理解其本质内涵,深入的了解其历史背景,仔细品味其文化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我们提笔忘字的问题一定会小很多。

  听说读写,是一个人掌握和使用一种语言的4种基本技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认为,这4种技能需要全面、均衡地发展。其中“听、说”基本上只和语言本身相关,而“读、写”则离不开记录语言的文字。错别字主要关乎文字的舛误。错别字现象的增多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电脑,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学会了高难度体操动作的优秀运动员,绝对不会因此减弱其正常行走或跑步的能力。互联网的应用和电脑的普及使得认读和书写更多字词有了更为海量的资源。“人”和“技术”的关系,有点像“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发挥人的主动性,可以使新技术成为人“多出来”的一种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取代人原有的技能,这对于人类的大脑来说,能够做到,而且应该做到。

  可见,把这种青少年“提笔忘字”现象,归因于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导致人们书写机会减少、容易“提笔忘字”,看似有理,其实却并不全面。

  2013年,武汉曾进行过“小学汉字书写能力质量调研报告”,历时一年对学生书写能力进行多次跟踪检测。报告显示,低年级的学生书写能力相对较弱,对汉字书写的结构方面较难把握,但书写习惯、错误率方面都好于中、高年级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写字开始变得随意,错字和不规范字的情况高于低年级学生。江汉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分析,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写字,老师们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有较高的标准。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课业内容慢慢增加,作业量逐渐加大,老师关注的重点从写字到了阅读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更多注重分数,这些直接导致了写字水平“倒挂”的现象。

  传承文字文化需全社会参与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但青少年“提笔忘字”的现象,显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老师耳提面命反复强调汉字正确书写的重要性,或禁止学生用手机等措施来扭转现状,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比如父母可以在空闲时间与孩子一起练汉字书写。

  首先,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既然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的随身物件,家长其实可以因势利导。在孩子应该学习的时间段内,父母可以关闭孩子手机的一些娱乐功能,并能了解孩子使用手机的状况,降低手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让孩子回归到学习的本职工作上,回归到规范书写上。

  其次,打好中小学语文基础

  在目前小学的教学计划中,语文课虽占有较大比重,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书写汉字的基本训练,教材、教法、教师方面也都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最重要的是组织有关专家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把教材、教法抓上去,再把教师培训由上到下、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搞扎实。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年级)确定相应的内容,分级、逐步去实施。同时采取以点带面,树典型带一般等方式,及时总结经验,搞好推广。

  据悉,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小学就要使用统一的经过教育部审定的书法教材。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11个版本的书法教材已经通过审定,而北京地区通过审核的书法教材有三个版本:人美版、华文版、北师大版,新学期,这些书法教材首次走进课堂,将正式向中小学生提笔忘字“宣战”。

  最后,加强社会媒体宣传

  职能部门可以加大对社会上广告或标语等的检查力度,或者联动宣传文化部门,多举行活动,比如听写大赛、书法比赛或手写作文等活动,共同营造热爱汉字文化的社会氛围。如通过电视这种“大众媒体”进行生动、活泼、精彩的宣传,普及汉字书写知识再好不过。当然,也可以以这些内容为主,专门组织相应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参加“书法”类节目。对学生来说,“书法”应使用法定的规范汉字,不要写繁体字、异体字。现在,毛笔用的少了,应多写硬笔字。

  手写能力对汉字具有特别的意义,对此,《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给出了非常生动的解释:“汉字有这么个特点,你光看着它,它没有亲和力。你只有自己动手写,它才有亲和力。你一写字,它就到你身边来了。”余光中在散文《听听那冷雨》也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希望每一位青少年都能走进这片美丽天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