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掘金不良资产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不良资产,金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21 14:17
银行不良资产飙升,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地方商业银行比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更加严峻。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11月发布的《2015: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称,有近94%的受访者认为,商业银行账面风险与真实风险相比存在低估。其中,43.55%的受访者认为,真实不良贷款率在2.5%~3.5%之间。
重压下,银行出现离职潮,从基层员工到中高层,纷纷出走。今年以来,至少已经有39位银行的董监高离职,被人戏称银行高管“大逃亡”。
经初步统计部分银行高管离职后的去向,以从事掘金不良资产的新金融业态居多,例如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而不良资产证券化将重启,届时必将成为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一大重要品类。
相中不良资产“生意”的,不仅仅是银行人士、资产管理公司等“正规军”,一些民间机构也开始打不良资产“生意”的主意,其中以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代表。
2015已近尾声,各金融机构在“资产荒”的阴影中走了快一年。而与“资产荒”随影而行的是不良资产的飙升,不良资产的飙升遏制了银行连续几年的利润增长。
不良资产的压力下,银行人心思变,人员离职潮涌现。但有人却逆势而为,视不良资产为“金矿”。
“不良资产属于逆周期资产。”一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在经济衰退下行周期中,优质资产难觅,出现“资产荒”,但不良资产却成为被投资的好时机。
“现在已经有机构开始出手不良资产,其中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政府背景的资产管理公司,也有民间的草根资管公司,2016年收购不良资产的队伍会更加庞大。”该资产管理公司人士称。
多数上市银行不良飙升
经过连续4年的不良“双升”,银行的账面已经非常难看。
“预计2015年年报出来后,整体依旧是双升局面。”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约9000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近2300亿元,增幅超过30%,创金融危机后增幅新高。
与此同时,根据银监会数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59%,较2014年末增加了24BP,持平于2014年全年增幅,但明显高于2013年及过去几年的平均增幅。
据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在16家上市银行中,农行不良率最高,为2.02%,也是惟一一家不良率攀升至2%以上的上市商业银行。其余上市股份制银行不良率在1.3%~1.6%之间,其中,招行、兴业银行不良率超过1.5%,具体来看,招行不良率为1.6%,兴业银行不良率为1.57%。上市城商行不良率相对国有大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处于较低水平,且目前不良率仍处于1%以下,其中,南京银行不良率为1.95%;北京银行不良率为0.94%;宁波银行不良率为0.88%。
从上升幅度看,除宁波银行外,其余15家上市银行截至三季度的不良率较2014年末均出现一定幅度上升,其中,招行、农行、兴业银行不良率上升幅度较大,招行三季度不良率较去年末上升了0.49个百分点;农行不良率较去年末上升了0.48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不良率较去年末上升了0.47个百分点。
地方商业银行,包括城商行和农商行,他们不良贷款率的状况比上市银行的形势更为严峻。据银联信发布的《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局部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和坏账率继续呈“双升”态势。浙江、江苏、云南等地银行业的坏账率分别比年初上升0.27、0.1和0.8个百分点,广西、山东等部分省份银行业坏账率逼近2%,浙江省更是高达2.23%。
海通证券的分析师姜超认为,农行和农商行的风险首当其冲。一方面,长期以来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中,仅有农商行高于整体水平,而其余机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均低于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农商行不良贷款自今年一季度以来便突破2%,较去年年底单季上升了约20BP,全年均维持在2%以上的相对高位并持续上升。经济持续下滑,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进而导致了农商行贷款质量的下降。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成为首个不良贷款率突破2%的上市银行。相比其他国有银行,农业银行的贷款在区域上和行业上,均存在较高的集中度,因而信用风险相对突出。不仅绝对水平明显较高,且其今年73BP的上行幅度是其他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幅度的约两倍。
尽管银行披露的不良数据已经惊人,但事实上,所披露的与真实数据仍有差距,明显低估。据东方资产管理公司11月发布的《2015: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称,有近94%的受访者认为,商业银行账面风险与真实风险相比存在低估。其中,43.55%的受访者认为,真实不良贷款率在2.5%~3.5%之间。
基层到高层银行出现离职潮
不良的重压下,波及到银行人员的稳定性。
去年银行人员离职就曾掀起过一阵小高潮,今年,离职潮更加汹涌,从年初到年尾,各行申请离职人员不断。
基层员工从表面现象看,原因是银行薪酬的不断降低,业绩压力的不断加大,而从深层次看,不良贷款的飙升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一位曾为记者办理过信贷业务的某国有行信贷员最近很发愁,“我们的薪酬和信贷是直接挂钩的,但现在分行对信贷业务要求很严格,不过就现在的情况,就算银行批准我们大量放贷,我也不敢放,放出去收回来的概率很小,这一年我就只做过几单个人信贷业务,企业信贷我几乎是一单没做,工资少得可怜!”
据了解,由于今年实体经济下行,传统行业普遍出现萎缩,过去银行信贷重点投放的房地产、矿产、钢铁基建等行业成为国家重点整顿对象,近几年这几个传统信贷投放领域风险频发,一起事件会牵连出一大串银行,导致银行从总行层面下发文件,限制上述几项传统行业信贷;与此同时,信贷员对新兴产业风险并不熟悉和掌握,更是不敢放贷,最终的后果是银行积压了大量信贷资金。
面临工资薪酬水平的下滑,很多银行员工动了离职心,但有的银行员工此时发现离职很不容易。“我之前办过的信贷业务中有些产生了不良,但领导要求我把我负责的不良清收之后才给我批准。”前述信贷员说。
他现在很发愁:“催收不来呀,现在是黄世仁怕杨白劳,人家就说我就是没钱,你把我命拿去吧。”
事实上,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离职人数也比往年剧增。只不过中高层的离职动因和基层员工相比因素更复杂些。
一位股份制行总行人士表示,中高层银行人员选择离职时去向以及未来将要从事什么都已明确居多,但还有一部分是迫于某种原因,比如压力,比如心虚而离开。
据了解,现在不少银行的分行至基层的支行行长都背负有控制不良的压力,一个分支行不良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年终奖的发放。“在银行中,国有行基层工资不高是普遍都知道的事实,除了信贷员等,其他部门,包括行长在内,每年最指望的就是年终奖,去年年终奖已经大幅下滑,今年不良的泛滥,年终奖看起来变成泡沫的可能性也很大。”前述股份制行人士称,如果控制不好不良情况,年终奖无望,中层们深感压力,难免也会动了离职心思。
该位股份制行人士还称,还有一些分支行的中层此前在放贷时曾有过“不干净”行为,到了现在风险暴发,为了躲避,也会选择离职。
不过中高层人员离职更多的还是外界的诱惑居多。
近几年来,新兴金融形态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使得银行人员离职增多了“跳槽”门路,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等都成为其去向出口。比如前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抛掉中管干部身份,加盟微众银行,不到一年又离职转身投入互联网金融。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至少已经有39位银行的董监高离职,涉及职位从银行行长、副行长、董事到部门主管等等,被人戏称银行高管“大逃亡”。
投身新金融 属意掘金不良
经初步统计,部分银行高管离职后的去向,发现进入新金融业态的居多。
如原农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原广州银行副行长李怡新辞职,创立了P2P平台融资易;P2P企业玖富创始人及CEO孙雷、执行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磊、首席市场官王志成均曾在民生银行任职,副总裁兼首席人力官张冬成此前曾在工商银行工作十多年。
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已经低调出任苏宁云商副总裁,明显是为下一步苏宁银行的创办做准备。另外,还有一大批高管转战到金融资产交易市场。比如,兴业银行董秘唐斌投奔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职务为总经理。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在辞去原职务转战微众银行不到一年的时间,又公开确认将转战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另外,华润银行前行长宋群也已经低调加盟合众人寿及其股东共同设立的吉林北方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总裁一职。
不过这类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和互联网紧密相关,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为金融资产证券化提供交易平台的新兴现代服务业态,是金融脱媒的创新产物,符合当前“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货币政策。
银行系高管转战金融资产交易市场,与目前金融资产的沉淀情况有很大关系。据了解,从存量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除股票、部分债券、公募基金外,约2/3的金融产品在设计时并未附加流动性条款,属沉淀资产。而由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资产负债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恰如曹彤在9月21日举行的厦门资产证券化高峰论坛上所言,就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目前很多中小银行还没有承销资格;另外,企业资产证券化也会释放出更多需求。除了大投行,市场需要公共平台提供服务,而这正是场外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机会所在。
据银行业内人士称,不良资产证券化将重启,届时必将成为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一大重要品类。
“不良资产是逆周期行业,经济下行期,因为这些资产便宜,在不良资产中如果淘到宝贝,未来收益的翻倍程度不可想象。据我了解,银行离职的不少人都将目光锁定到了不良资产生意上。”一位银行资管部总经理表示。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本世纪初曾经处置过海口的房地产不良资产,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海口曾出现大量烂尾楼的惨况,四大接手的其中一个地块,在最早处置时以50万一亩处置掉,但几年后,该地块已经飙升至上千万一亩。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今日不良,明日黄金。其中的商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不良资产是逆周期行业,在经济上升期时,资产的估值往往会普遍偏高,存在泡沫化,会偏离合理公允价值很多,同时资产价格波动幅度也偏大,而在经济下行期,资产价格一路下滑,能更接近合理价值,甚至会出现低估。在收到底层‘成色’较好的不良资产包后,当经济重回上升通道则意味着资产的大幅升值,不仅能覆盖收购成本,还能带来可观收入。”东方汇董事长孙洋表示,其曾经在东方资产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深谙其道。
现在,地方政府也开始觊觎这块生意。10月22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并报银监会备案,河南唯一参与批量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和经营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郑州揭牌。8月初,银监会公布了一批5省区市参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试点的名单,包括山东、湖北、宁夏、吉林、广西。目前,共16个省区市拥有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由于这些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以收购银行不良资产为主营业务,因此其又被形象地称为“坏账银行”。
“为来年收购不良资产,各方基本已经准备到位!”前述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说。
不良机会多 术业有专攻
而相中不良资产“生意”的,不仅仅是银行人士、资产管理公司等“正规军”,一些民间机构也开始打不良资产“生意”的主意,其中以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代表。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互联网渠道处置不良资产市场广阔,机会很多,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商业机会:一方面是属于销售不良资产型,其中又有两种模式,一是将不良资产作为底层基础资产,包装成理财产品,实质上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在“资产荒”时,如果能选取到相对较好的不良资产包,可以填补资产的缺口;第二种模式就是类淘宝式,比如在电商网站开设一个旗舰店,直接在网上挂单交易不良资产或抵质押物;另一方面就是搭建不良资产的垂直搜索平台,撮合买卖交易双方,同时这个平台还会吸引法律、评估等第三方中介机构。
同时,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处置不良资产也存在很大优势。
一方面是可以不再仅仅依靠线下寻找资产购买方,或者寻找资产,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去中介化,加快信息流转,加快双方对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处置方式可以多元化,比如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比较典型的,同时可以设计成多种衍生产品,包装成多样金融产品形态销售,但要注意高杠杆风险。
但是,不良资产“生意”绝非像普通买卖生意那么简单,一旦淘到“坏”到彻底的不良资产,就如同买到了一只退市的股票,彻底“砸”到手里。
能否识别并争取到相对成色较好的不良资产,以及运作不良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能力非常关键,这对没有过处置不良资产经验的人和机构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优质资产的风控管理自有其一套标准,而不良资产另有一套独特的估值及风控标准,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化。我认为不良资产要有专业管理及处置不良资产经验的人或机构来做,因为如果一个机构此前一直在做相对优质的资产,在当下‘资产荒’时候,突然就转向了不良资产,从能力及经验上会存在不足。”孙洋表示。
《投资者报》记者 杨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