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声音

  • 来源:LADY
  • 关键字:女权主义,艾斯泰尔,艺术
  • 发布时间:2015-12-28 09:31

  “我相信,女权主义推动着每个人都平等的理念,这里所说的每个人都分享着我们微小的星球。”——朱迪·芝加哥

  早期女权主义

  早在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出现之前,就有一些零星的女权主义思想和代表人物出现。在欧洲,有人已追溯到中世纪。据说从15世纪开始,已经可以听到一些妇女的声音。全世界第一位女权主义者是法国的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san,1364-1430)。皮桑出生于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威尼斯诗人。因为其父被任命为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皇家占星家,所以她在宫中成长。在文艺复兴前的法国,她维护妇女的事业,倡导给青年妇女平等教育的机会。

  17世纪,英国的艾斯泰尔(Mary Astell,1666-1731)成为那个时代最激进也是最系统的女权主义者。她的行动被誉为英国第一次稍具规模的女权主义抗争。艾斯泰尔提出的一些主要观点是:

  1.女人虽然要服从丈夫,但并不一定要承认他高于自己;

  2.对男权的服从不可以延伸到单身女人身上;

  3.受过教育的女人应当避免家庭奴役,也就是避免结婚;

  4.女人的生活目标不应当只是为了吸引到一个男人同自己结婚,应当注重改进自己的灵魂,而不是一味追求美貌;

  最后,她提出应当建立妇女自己的社区,过一种摆脱了男人的生活。她还指出,男女有同等的理性能力,两性应当受到同等的教育,以便去运用其智慧。

  女性主义批评:写作

  弗吉尼亚·伍尔芙——成为自己,不是要与男性断绝关系

  到了20世纪初,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启蒙者之一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就已经注意到,在主流话语中缺乏妇女的声音,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其实都只是说着男性作家要她们说的话,做着男性作家要她们做的事。

  弗吉尼亚·伍尔芙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

  女性主义是伍尔芙思想的核心,她批评《简·爱》这类故事“总是当家庭教师,总是堕入情网”。“夏洛蒂·勃朗特没有塑造人物的力度和宽阔的视野。她不想关注人生的普遍问题,甚至没有察觉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她的全部动力,就在于她要自我申诉:我爱,我恨,我在受苦。”

  她认为独立女性应该有闲暇、一笔由她自己支配的钱,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房间。然而,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中,她虽然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宣扬女性独特的价值,要求女性“成为自己”,但她并没有试图去营造一种纯粹的、封闭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相反,它呈现出开放的趋势。在强调女性要“成为自己”的时候,伍尔芙选择的道路不是要斩断女性与曾经而且一直在压迫、歧视她的社会现实的联系,不是要与导致女性丧失主体意识的男性断绝关系,不像艾斯泰尔那样主张建立妇女自己的社区,过一种摆脱男人的生活。也不像后世法国女性主义诗学那样,仅仅从语言学、心理学等理论层面建构女性主体。

  她要建立的女性主体是向社会现实、向历史开放的,当然也是向男性开放的,是紧紧与社会现实、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

  伍尔芙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她的女性经验。伍尔芙之前的女权主义,主要是一种性别政治学。当伍尔芙将女性主义思想引入诗学领域的时候,她没有任何理论传统可以借鉴,尤其是女性诗学传统。她自己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并一直致力于建构这种传统。但在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她只能够独自面对自己作为女性的生活经验,作直接的、从零开始的思考。

  她在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都反映了她这种经验的洞察力,如女性的基本写作条件、诗学传统,还有女性价值、双性同体以及女性之间友谊等问题,都直接萌生于她的女性经验,来自于她作为一个女性的直接生活感受。

  西蒙娜·德·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就的

  尽管女人这样一个“与全体人类一样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迫,不得不采取‘他者’的身份”,但透过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诚实面对自我与处境,勇敢地作抉择,努力改变处境,女人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进而全面参与塑造过去一直由男人所塑造的世界。

  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 Beauvoir,1908-1986)于1949年提出“人造女性”的著名论点,催生了一批女性主义批评家。

  以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为代表作,这部巨著于1949年在法国出版,全面探讨自古以来女人在男性掌控的世界中沦为他者——第二性——的处境,挑战所有本质论的女性主义与反女性主义,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就的” 。主张没有永恒固定的女性气质或女人的宿命。

  尽管女人这样一个“与全体人类一样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迫,不得不采取‘他者’的身份”,但透过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诚实面对自我与处境,勇敢地作抉择,努力改变处境,女人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进而全面参与塑造过去一直由男人所塑造的世界。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论述的三个方向,至今仍是女性主义的主要讨论范围:

  1.性别差异的起源;

  2.性别差异及不平等的内容及衍义;

  3.两性应如何生活;

  存在主义发展于第二次大战之后的法国,其功能在重建人们劫后余生的自信。个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独立的,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他会遭遇其他人,其他人亦有其自我意识。

  波伏娃应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男女的相对关系:在人类早期男女的自由之战中,女人受到身体的拖累而失去了自主性,变得因男人而存在,以后一代接一代的女人都没有牢牢守住自己的自由,而自认失败,因为女人没有败绩,而使得失败显得难以避免,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

  可是波伏娃否认所谓的女性特质是天生的,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他可以定义自己的内涵。波伏娃主张女人拒绝传统女性角色,自由独立生活,也因而被批评过于认同男性以及对妇女的真实处境和历史了解不足。一些基本观念与关键词,如自觉存在、自体存在、超越等词语过于艰涩难懂,因此《第二性》不是大多数女性可以亲近的。

  女性主义艺术:挑战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节奏0》

  20世纪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女权主义运动日益成为西方社会的关注点的时候,女权主义艺术(还有批评)则开始有计划、有规模,而且是日益频繁地在美术馆和博物馆粉墨登场。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1946)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她在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出生,父母亲都是共产党的游击队员,是铁托的衷心拥护者。从小就受到对性的压抑式教育。这决定了她后来的创作风格。年轻时毕业于贝尔格莱德美术学院,受的是苏派美术教育,后来在德国汉堡美院和巴黎美院进修过。现在工作生活在阿姆斯特丹。

  她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她对巴尔干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巴尔干地区对性爱的态度。“女人是太阳的妻子,男人是月亮的丈夫”,这种传统的对男性女性不同的理解,源于对人性自然力的保持和对不可摧毁的宇宙力量的接触的渴望。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节奏0》是一次具有极度视觉冲击力和道德震撼力的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家本人通过自己的身体对自我和观众发起挑战。她面对观众,撕破衣服,划破皮肤,像一个受难的女神,抑或一个嘲讽的女巫。在身后的墙壁上,玛丽娜写道:“我是你的对象。桌子上有72件物品由你在我身上随意使用。”在这些物件中,有枪和子弹,也有玫瑰和香水。也就是说,在男性的掌握之下,女性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

  玛丽娜利用自己的身体表达了她的过去和她的现在,冲破了身体的公共领域和个体领域的界限,艺术在生活中,生活变成了艺术,同时也冲破了人的身体的生理和精神的潜在界限。她的深层创作目的是通过艺术手段发现一种方法,一种能够使人更自由的状态。

  朱迪·芝加哥和《晚宴》

  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1939)是“女性主义艺术”的开山鼻祖,身兼艺术家、作家、女性主义学者、教育家、知识分子数职。代表作品有《女人之屋》、《晚宴》、《生育计划》、《大屠杀计划》等。创立支持女性主义艺术的非营利组织“穿越花朵”(Through the Flower)并任艺术总监。

  《晚宴》的创作和展览,为女性主义艺术发展带来了转机。这部以边长为14.6米的等边三角形做成的巨幅作品,建构了一个令观者伤心惨目的悲剧情景:在一个类似女性器官的巨型三角餐桌上,餐具里盛满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器官。

  朱迪·芝加哥创作《晚宴》的目的就是要用艺术来表明女性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贡献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并使作品永久的保存下来。“从我对历史的研究中发现,女性的很多成就被历史所忽略,历史的文献与资料中也鲜有女性成就的记载。因此,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改变人们对女性的看法,确保女性的历史能被公正地书写,女性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保护。”

  “对我来说,我的女权主义哲学已经通过我的艺术展现了出来,而不是通过任何政治活动。我相信,女权主义推动着每个人都平等的理念,这里所说的每个人都分享着我们微小的星球。此刻,男性急速增加的力量已达到高峰,而动物的力量只在地球的底层。女权主义则体现了一个不同的力量理念,一方面鼓励授权每个人,另一方面尊敬任何形式的生命。我的理念已经通过我的艺术、我的书籍和我的演讲而带给了每个人。我得到的报答是有很多人告诉我说我的作品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对我来说,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文/Pingzi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