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芳玲 一切都是为了书的旅程

  • 来源:LADY
  • 关键字:钟芳玲,书店,书店传奇
  • 发布时间:2015-12-28 10:04

  “世上处处皆有好风景,然而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书店风景。”二十多年间,钟芳玲游走于东西方世界,走访数千家书店,撰写了书店三部曲《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她的这些著作,已成为藏书人、爱书人心中的圣经。

  书店最美之处,是在其中擦出的火花

  钟芳玲对自己童年时期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人,在台湾一家挤满了文字书籍和纸笔文具的传统书店里,翻阅着书页上似懂非懂的文字。因为父母每次带她到城里办事,都会把她“寄存”到这个书店。于是,孩童时期的钟芳玲就已经开始似懂非懂地翻阅起书架上满是给大人看的书籍。后来她回忆道:“父母当时不经意的举动,为我打造出一座书的天堂乐园。”

  后来,钟芳玲在台湾和美国念了近10年的哲学,却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发现自己喜爱古登堡甚于亚里士多德,从此抛弃哲学,成为以“书”为终身志趣的人。

  在华语世界,钟芳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女书人,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游历中度过,浏览各国的书店、书展、图书馆,造访无数与书相关的人,是第一位西方书业的专业观察者与记录者。

  “对我而言,书店最美之处,其实是人与书、人与人在书店擦出火花的光景。”钟芳玲说。

  二十余年的寻书、访书经历,使得钟芳玲对于书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能觉他人所不能觉,见他人所不能见。比如,她在其著作《书天堂》里提到过一个“国际吃书节”,一群把书当作主题来创作的书籍艺术家有一次开会想到,从来没有人想到拿可以吃的食物来创作书,他们开始讨论出这样的一个创意,想要做一个吃书节,鼓励大家利用食物做出书籍的样子。另外,嗅觉的享受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你常常在一些古董书店进出的话,你把那书摊开,它真的会有一种香味。有一次,打开一本宋朝的书,闻到一股味道,就忍不住凑在鼻子上。不管是宋朝还是明朝,书在摊开来的时候会有气味。去一些古董书店,那些书的味道个个真的不同。”

  让钟芳玲念念不忘的,还有书店里弥漫着的浓浓的人情味。她在国内做讲座,大多会提起美国西彻斯特“鲍德温书仓”。与多数书店求新求变相反,鲍德温书仓力求的是“不变”,占地5英亩,如同坐落在私家园林里,空旷、开阔,四季景色分明。书仓建筑本身有200年历史,它经营的也主要是旧书与二手书。钟芳玲形容它是“怀旧者的书天堂”,难能可贵的是,书仓内有一种互信、互爱的氛围。不仅书店的工作人员是一群老人,书店的实习生还是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学生,因为书店有跟附近的特殊学校签约,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钟芳玲看来,书店这样来帮助社区、融入社区生活,体现了老板的胸襟与人文关怀。正因为书店有这样的氛围,它才吸引无数的父母带着孩子来看书,而这些带着孩子来的父母,在当年也是由其父母带着来的。在钟芳玲的数次探访中,她就曾遇到过几代人一同前来书店购书的景象。

  “我们因生活风格而做事”

  二十年间,钟芳玲探访过的书店有数千家,到现在为止,有一千多家都停业了。根据美国书商协会的一组数据,1991年美国的实体书店达5200家;1995年达到最高纪录,有5500家;然后数据就一直往下走,2009年达到最低点,只有1401家;近年来书店业有所回暖,2013年的数据是1632家。

  在今天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阅读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电子书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书和书店的生态。钟芳玲观察到实体书店消失的速度在加剧,而同时又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开书店的速度也在回升,在钟芳玲居住的旧金山地区就有这样的现象。她观察到,现在一些开书店的人,是那些有着文化保护意识的中产阶级,他们对于自己身边的实体书店逐渐减少而内心不免疑虑和恐慌,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行为来对书店文化的延续做一些事,而去这些书店买书的人们,也是宁愿放弃亚马逊便宜20%乃至更高的价格去实体书店买书,其实就是抱着一种支持的态度。

  钟芳玲建议爱书的人尽量去实体书店买书,“你要有一个强烈的社会意识,你在买一本书你在支持一个书店,你想要看到美丽的书店风景你必须要有贡献,不要为了省3%、5%、10%的差价你就舍弃了你周遭美丽的独立书店,因为你如果不再去消费你不去支持它,它真的从此在你面前一个一个消失。”

  在全球实体书店都面临生存挑战的今天,钟芳玲感觉自己的工作像是在做书店考古。然而她坚信书店不会消亡,书籍也不会消亡,永远会有人爱逛书店。因为“我们的未来建立在我们的过去”。她喜欢鲍德温书仓的引言:“我们并没有赚很多钱,但我们的确过得很好的,这是一种生活风格,我们因生活风格而做事。书业这一行并非只为了赚钱,而是维生以及拥有美好的日子,我们的确过得相当精彩!”

  钟芳玲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依然热衷于踏上旅途,去寻觅那些著名或鲜为人知的书店,即使花在路上的时间是待在书店里的时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即使她写出来的书店还不到她寻访总数的10%,她也乐此不疲。就像她为《书天堂》一书所写的后记标题说的那样——“一切都是为了书的旅程”。

  未来,她的书之旅程还将继续。

  Tips:那些著名的地标书店

  纽约“史传德书店”

  史传德书店(Strand Book Store)位于百老汇大道与第十二街交口,被称作世界最大的二手书店,总藏书量高达两百五十万册,光是店员就有两百位上下。它不仅是纽约市的地标之一,其知名度更是远近驰名,连以《玫瑰之名》等书蜚声国际的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都曾表示,史传德书店是他在纽约市最爱逛的地方,他每次到这里总有新发现。

  虽然卖的是二手书,但绝不是一般人想象中那种书皮磨损、内页泛黄还起毛边的破旧书籍,史传德书店对于二手书的书况要求颇高,许多书甚至还是新书,它们是印刷过量而一时销不掉的存货,出版社因而得以低廉价格大量批给书商。

  如此有名的书店自然也吸引了许多名人,例如作家索尔·贝娄、演员理查·基尔、汤姆·克鲁斯、茱莉亚·罗伯茨等都是这里的顾客。有一晚,史传德书店应迈克尔·杰克逊的要求,特别延长营业时间,专门为他一人服务,童心未泯的杰克逊买了一大堆有关马戏团方面的书籍及绝版的儿童书,宾主皆大欢喜。

  巴黎“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是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个知名文化地标,创立于20世纪初,专卖一些主流与非主流的英美文学书籍和杂志。不下雨时,书店外总摆着露天书摊,吸引过路人驻足,本身就形成了一幅好风景。

  书店从开张那天起,就不曾冷清过,人潮不断。然而,真正使它名噪一时、精英聚集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时,巴黎因画家毕加索、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乔伊斯、舞蹈家邓肯等人的加入而星光灿烂,更吸引了许多自我放逐的美国作家,以莎士比亚书店为据点,在此高谈阔论,或借阅书刊,或发表新作。美国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庞德,英国作家劳伦斯以及苏联导演爱森斯坦等人都是书店的座上客。

  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

  美国的出版史和旧金山的现代史,自从诗人劳伦斯·佛林格堤在1953年以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为名创立这间书店后,持续热闹了好些年。

  由于佛林格堤思想新潮又酷爱文学,因此吸引了一批脾性相投的文艺青年,例如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等人,城市之光书店成了众人聚集之处,并且引发日后的一段社会和文学“敲打运动”,并于1960年代转型为“嬉皮运动”。

  佛林格堤经营书店也充满反叛精神。当时美国一般人皆认为好书必然是精装本,他却反其道而行,让城市之光书店成为全美首家平装书专卖店,两年后,更是进一步介入书籍出版,凡本土、国际的当代文学,或是冷僻、绝版的经典,都列为出版对象。1956年,书店因出版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引起轩然大波,却也因祸得福,成为了艺术自由的代名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