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典当衣物祭灶神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鲁迅,典当
  • 发布时间:2016-02-22 14:04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传统习俗中祭灶的日子。灶神这一天到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人们在这天晚上要举行送灶神的祀典。

  1901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南京读书的鲁迅和弟弟周作人放寒假回绍兴老家祭灶时即兴写了一首《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鲁迅生前没有发表过这首诗作,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他的弟弟周作人从自己的日记中抄录出来,供唐弢编入《鲁迅全集补遗续编》,1958年版和1981年版《鲁迅全集》均收录了此诗。鲁迅在诗中没有描写送灶的过程,更没有着意烘托小年的气氛,而是在直述、幽默中表现了主题。起句“只鸡胶牙糖”和第三句“家中无长物”相映衬,描述出家境的清寒之况。当时鲁迅的祖父因科举考试作弊案下狱已达8年,其父亲去世已5年,家中窘境可想而知。一只鸡,一盘胶牙糖就是灶君面前的简单祭物。

  这里的胶牙糖就是麦芽糖,在浙江绍兴一带,从前叫“堕民糖”,平时是由收破烂的挑在担里,用来调换鸡毛、破布的。这种营生多数由“堕民”担任,故有“堕民糖”的说法。鲁迅在他的另一篇散文《送灶日漫笔》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文句中的胶牙饧就是胶牙糖。

  第二句“典衣供瓣香”,为了祭灶,他们家典当了衣服来筹办香烛。因为按照当时的风俗,供香是不可不办的。下一句“家中无长物”更是又一次道出了家中实在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变卖了。最后一句“岂独少黄羊”,黄羊祭灶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阴识传》:汉宣帝时,阴子方曾杀黄羊祭灶神而获大富。鲁迅将典故入诗,实际是说,虽然灶神收祭黄羊便赐巨富,可是对他这个典当尽空的祭灶者来说,要祭黄羊是不可能了。

  鲁迅的这首祭灶诗,虽然简短,但表情达意十分深刻。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读周作人的和诗,“返嗤求富者,岁岁供黄羊”,更可领会兄弟俩当时的心情。

  兄弟两人的诗作中都提到的黄羊究竟是什么呢?《荆楚岁时记》说:“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以此故也。”这样说来,黄羊就是黄狗。《康熙会稽志》称:绍俗,“祭灶品用糖糕、时果或羊首,取黄羊祭灶之义”。照此记载,黄羊又成了真的羊了。绍兴历来不通行吃狗肉,黄羊该是真羊。但据观鱼《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1902—1936)的演变》载:自晚清以来,绍兴风俗,祭灶时除饴糖外,还有水果、年糕、粽子等,没有狗肉或羊肉,却有一只煮熟了的大公鸡,是让灶神骑着上天去的。

  可见,鲁迅、周作人诗中提到黄羊,并非出于绍兴风俗,而是据《后汉书》等记载的传说而写的。岂独少黄羊,是说由于穷困,祭品缺少的多着呢,哪里只是少一只黄羊呢!

  李海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