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甲乙丙丁

  • 来源:当代世界
  • 关键字:一带一路,地缘政治
  • 发布时间:2016-03-14 10:41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国关系的相互影响

  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影响最为关切的还在于大国关系,大国关系也是决定“一带一路”倡议成败和走向的关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相关的研究非常多,单边视角多集中于中国的外交理念,而双边和多边的视角则集中于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却很少有基于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这两大传统视角的相关研究。人们似乎在避免将“一带一路”倡议政治化、战略化和中国化。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基于地缘概念提出的倡议,其影响也必将超越经济领域而延伸入政治、文化、安全、国计民生等几乎所有领域。相比经济上合作共赢的不言而喻,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影响最为关切的还在于大国关系,大国关系也是决定“一带一路”倡议成败和走向的关键。本文试图从地缘政治视角来分析“一带一路”与大国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们会发现,即使在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这两个强现实主义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同样展示出“开放、包容、共赢”的美好愿景,更是地缘政治变迁中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英国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立是“一带一路”从倡议走向建设的第一步。某种意义上,申请加入亚投行代表了该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欧洲主要国家的集体加入是亚投行迈出区域性机构而具有全球意义的第一步,英国加入亚投行则开启了西方国家加入亚投行的闸门。

  英国作为西方国家为什么会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这使我们联想到当年英国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这两者之间的共同根源首先来自于英国在亚洲有传统的利益,这是现实的根源。作为昔日的“世界霸主”,一个老牌的帝国,英国的外交视野永远不会只局限在欧洲。虽然战后民族独立运动使大英帝国解体了,今天很多亚洲国家却仍然保持着与英国非常特殊的密切联系。可以说亚洲要重建,英国绝不会把自己看成局外人,相反英国会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为其无论重返或者加强在亚洲的地位创造条件。同时搭上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帮助本国恢复经济。英国外交是一个务实主义的典范,其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示范效应。当英国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之后,西方世界仿佛一下子晃过神来。

  英国抢在德法之前宣布加入亚投行应该说是一个值得击掌庆祝的外交胜利。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重新打通欧亚大动脉的历史性创举,这个倡议再次触发了英国与欧陆国家长久以来的竞争关系。贯穿整个英国外交的一个大原则就是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能与英国抗衡的大国或者大国集团。当欧亚大陆面临着不可阻挡的复兴趋势时,它要审时度势。陆路的贯通要经过欧洲大陆才能抵达不列颠海峡,海路也可能要先穿过地中海、波罗的海。作为欧亚大陆西端的重要国家,英国既有被德法意等老对头挡在身后的劣势,同样也有把持“一带一路”西端桥头堡的优势。“一带一路”关系到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英国与欧陆国家竞争关系,因此,英国之重视“一带一路”远甚于一般沿线国家。英国会以当年重视大英帝国海上生命线一样重视“一带一路”建设。

  当英国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消息传出,许多人惊愕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这次没有与美国保持同步。在绑定美国的布莱尔政府下台以后,时任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就明确表示,英国的外交定位已经不再局限于“桥梁”,而要做“全球中心”(global hub)。桥梁,当然指的是英美特殊关系,反映出的还是一种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地缘观,英国要站在以美国为杠杆力臂端点的一方,越靠近美国,它能够撬动欧亚大陆平衡的能力就越强大。但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英国发现,这种思维已经过时了,欧亚大陆乃至整个世界东西方的界限日趋模糊,欧亚大陆两端的关系日趋回暖,带动整个欧亚大陆走向团结与融合,继续抱着冷战思维,与美国搞特殊关系,将面临会被孤立的危险,也会拖累正在脆弱复苏中的国内经济。而英国自身有一个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那就是这个国家几乎与今天全球每个地区的主要国家都存在着渊源关系,这是大英帝国留下的一笔丰厚遗产,它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世交”关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发挥“全球中心”的作用。英国首相卡梅伦说:“担任英国首相六个月期间,我看到的是英国所处在所有重要全球性对话的中心。”[1]

  美国

  提到全球地缘政治,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美国,今天全球地缘政治形态脱胎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冷战迫使苏联解体而产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冷战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美苏在全球地缘政治棋局中的争夺,而这个争夺的中心无疑是欧亚大陆及其边缘。具体地看,美苏争霸又可以看作是海权与陆权的争夺。掌握陆权的苏联在尽力地扩大它所掌控的欧亚大陆范围,尽量吸附它周边的领域。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权国家则是努力将欧亚大陆更多地从它的中心撬开,让它分离出来,吸附到以美国为中心的海权力量中去。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它如果想保持对世界霸权的控制,就必须保持对欧亚大陆的控制,而它之所以能控制欧亚大陆,前提是欧亚大陆出现严重的分裂。因此,冷战造成的欧亚大陆分裂既使美国无法完全控制整个大陆,也帮助了美国控制欧亚大陆,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面。

  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地缘政治斗争并未停止。西方国家又通过北约东扩和一系列地区冲突及战争力图将冷战结束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化塑造得尽可能有利于维持和扩大西方的优势。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无论是大规模的地缘政治格局改变还是局部热点地区冲突,我们都能在其中察觉到地缘政治争夺的身影。

  今天的全球政治热点问题仍然围绕地缘政治展开。乌克兰危机是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战略争夺正面交锋的战场。叙利亚战争则既包含了伊朗、土耳其等地区内国家的争斗,又包含了美俄在中东地区、法俄在地中海地区优势地位的争夺。美国早在2011年7月就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这是美国试图以阿富汗为中心,对涵盖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构,旨在修复“9·11”以后美国在这一地区开展的战争行为所造成的破坏,并在这一过程中巩固美国的地缘政治优势。朝核问题、台海问题和南海问题折射出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折冲。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则反映出美国对环太平洋地区整体战略格局的构思。总的说来,冷战结束导致东西方整体分裂的结束,为了维持美国力量的存在并且为重塑有利于美国的地缘政治形态创造条件,美国不断寻找、利用甚至主动制造一些裂痕来达到渗透力量、保持控制的目的。

  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对冷战地缘政治思维模式的反思和修正。地缘政治中的有些口子,美国撕开了但缝不上,或者缝不好。缝不上就会出现感染,缝不好就会留下疤痕。今天的阿富汗、利比亚、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诸多地区,我们都可以看到由美国在背后支持或者直接出兵造成的破坏,以及破坏后难以愈合的创伤。不仅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这种靠分裂、冲突维持美国对主要地区保持控制力的模式难以为继,同样,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国家也都认识到不能再让欧亚大陆出现大规模的对立和分裂了。我们看到,在乌克兰问题上,欧陆国家是有反思的。英国也对伊拉克战争进行了反思。人们既不希望欧亚大陆重新陷入冷战式的分裂与对抗,同时也不希望欧亚大陆上出现一个新的霸主或者因为争夺欧亚大陆的霸权而引发新的争夺。在一系列方案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一带一路”倡议,因为它不仅能够促进欧亚大陆的融合与发展,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比,美国官方推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首先是一个国家的重建(Nation building)计划,这是美国军事战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重视战后重建。其次,它是一个系统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旨在帮助美国抓住上述地区发展的主导权。二者的共同点是都看到了亚欧大陆走向整合和互联互通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二者的差异除了覆盖地域上的差异和主导权的不同,最根本的差异是“一带一路”倡议力图连通欧洲和亚太两大经济区,以此带动整个欧亚大陆的发展,而“新丝绸之路”则相反,是在连通欧亚大陆的动荡地区,再从这些地区向外延伸到欧洲和东亚。可以说,“新丝绸之路”是一个局域的丝绸之路,或者说是一个砍头去尾的丝绸之路。因此,它遭遇的问题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两者是否能实现对接,笔者认为,技术上不存在特别大的难题,问题在目标上。在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那里,“新丝绸之路”与“重返亚太”,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一个完整计划的组成部分,它们合起来的目标是倡导一个不被中国主导的亚洲发展体系。

  俄罗斯

  与周边形态各异的一体化战略或倡议相对应,普京提出了“欧亚经济联盟”战略。除了应对现实中来自西方地缘政治侵蚀和应对“去俄罗斯化”危机的考虑之外,也是为适应区域一体化大潮所做的主动谋划。冷战结束以后,与西方进行的北约东扩、欧盟东扩相对应的,俄罗斯也在努力恢复其在前苏联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是俄罗斯恢复其大国地位的重要方面。除了在欧洲就北约东扩与西方产生矛盾的同时,俄罗斯对远东和中亚地区并不是完全放心的。如何与周边其他区域一体化方案对接,如何协调与其他多边机制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待“一带一路”倡议是“欧亚联盟战略”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据悉,俄罗斯在做出决定之前,就如何对待“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问题,内部进行了十分认真的讨论,并最终采取了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

  俄罗斯之所以能够总体上信任和接受“一带一路”倡议,除了近年来中俄在许多领域密切协作形成的互信关系和经济上的利益实际需求之外,同样也有地缘政治层面的利弊权衡。首先,中国是否会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在中亚地区影响从而威胁俄罗斯的传统利益?就这一问题而言,可以设想,如果中国不搞“一带一路”倡议,凭借其日趋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中亚国家对援助和贸易的迫切需求,中国一样会对中亚地区扩大其影响力,这种趋势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这种影响会一直延伸到欧洲,从而形成一个贯通欧亚的大通道,也会因此形成一个贯通欧亚的大平衡。因为“一带一路”建成,中亚各国根据这一通道,不仅会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同样可以加强与欧洲的关系,从而形成更加平衡的依赖关系,并且,首先会促进中亚各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普京也有信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保持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的控制力。而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倡议的话,中亚各国在难以从俄罗斯那里获得帮助的时候,可能会更加向中国倾斜。

  此外,对于俄罗斯正在构建的“欧亚经济联盟”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帮助俄罗斯落实“欧亚经济联盟”的各种规划,从而实现“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完整地对接。

  其他国家

  上述三个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所处的地位都非常典型,英国处在另一端,美国处在区域外,俄罗斯处在路线中间。此外,再简要谈几个特殊相关国家的境况和态度。

  日本是距离“一带一路”倡议国最近但却在态度上最疏远的国家。毫无疑问,中日关系的冷淡和对中国倡导构建“一带一路”的猜忌是阻止日本亲近这一倡议的主要原因。客观上说,“一带一路”的贯通,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加强东西方的互联互通对日本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而从日本的主观上看,日本更担心的是由此带来的中国力量更加强大和日本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化。另外,是看美国的脸色,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还是像英国一样走自己的路让盟国说去吧,也是日本在此问题上的烦恼之一。

  德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在地缘上关注的焦点在于是否有利于加强中欧的枢纽地位。历史上,中欧和南欧的发展得益于东西方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但是在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以后走向了衰落。德国可以说是欧洲乃至世界范围饱尝分裂苦果的一个国家。德国的分裂,欧洲的分裂,欧亚大陆的分裂,东西方的对抗都会要求德国在两难中做出牺牲和选择,都不符合德国的根本利益。冷战的结束,欧亚大陆壕堑变坦途,为中东欧和南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增强中部欧洲的凝聚力也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在经济上,德国的“容克计划”便与“一路一带”倡议落地对接。“中国制造”与德国技术结合以后在欧洲的基础建设领域有着广阔的施展空间。

  在现有中国参与的多边机制中,金砖国家集团是中国最具主导权的多边机制。金砖国家集团代表了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也引领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构建着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与经济最发达地区之间的桥梁。金砖五国中有三个国家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有利于将金砖国家间的合作纳入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合作范畴。金砖国家在非洲和拉美的两个成员则有利于将欧亚两大经济区之间的合作向世界范围辐射。因此,未来金砖国家集团与“一带一路”两大多边合作机制将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站在中国的立场而言,已有的发展中国家间的金砖国家多边机制,正在建设的欧亚非之间的“一带一路”倡议,如果未来再加上与美国等环太平洋国家形成跨太平洋安全与经济合作架构,那么从地缘视角,中国未来发展所需要依托的三大多边机制将趋于完整。

  结语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诺里阿诺斯在总结古代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无意中开启了欧亚大陆路上贸易的坦途,而“当蒙古帝国瓦解,路上贸易转向海上,则使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获得巨额利润”。[2]在没有全球多边合作机制的古代,只有靠某个帝国的武力征伐,在偶然间实现了这个大陆的贯通。

  冷战结束导致的东西方隔阂的瓦解,推动了整个世界走向更加融合。柏林墙的倒塌,中国、俄罗斯乃至阿富汗陆续加入了世贸组织为整个大陆走向融合提供了条件,高铁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从海洋主导转向大陆主导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为世界政治经济地缘格局的重新塑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适应了今天这个星球上正在发生几乎所有的根本性变化。历史已经昭示了“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曾经为促进欧亚大陆多样文明共同发展所勾勒出的壮丽图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所有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智慧选择。

  [1]田德文:《解读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当代世界》,2015年第11期。

  [2]【美】斯塔诺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333、334页。

  丁新/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