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之最_电动车_汽车
- 来源:汽车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动车,太阳能车,胎噪,本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3-22 16:48
由于总有人好奇谁是世界第一,并对此争论不休,所以卖黑啤酒的GUINNESS才会出版一本刊载世界纪录的书,以便闲人们“用事实吹水”。如今更有一堆组织来给五花八门的项目认证各种纪录,就连电动车也有着千奇百怪的世界纪录,在此挑选几个与读者分享。
电动车的世界纪录
Q 编辑老师好!之前贵刊介绍的各种“汽车之最”,看后觉得很有意思。不知眼下大热的电动车又有哪些世界纪录呢?烦请告知,甚是好奇!先行谢过!
A 世界纪录果然有趣,不知道的总想知道,知道的又怕别人知道的跟自己不一样,因此一直都是酒足饭饱后吹水时的热门话题。作为已诞生上百年的电动车,自然也有留下海量的世界纪录,而认证的机构除著名GUINNESS WORLD RECORDS吉尼斯世界纪录外,更有WORLD RECORD ACADEMY世界纪录学会等民间组织,甚至在FIA国际汽联的资料里也有不少电动车创下的纪录。现从中筛选几个好玩的供大家把玩,也算是抛砖引玉。特别提示:以下内容纯属娱乐,请勿较真。
1/4英里加速最快:Rimace-M3
1/4英里很短,也就400米出头,但用来做汽车直线竞速却很合适,刚好能给观众的肾上腺以足够的刺激——1/8英里不过瘾,1英里又太长。因此相比其他距离,人们更爱看性能车进行1/4英里的加速赛。而在GUINNESS WORLD RECORDS的官方网站,我们看到在“用电动车最快完成1/4英里加速”的标题下写的是:克罗地亚人Mate Rimac于2012年4月17日驾驶一辆由E30宝马M3改造而来的电动车,以11.850秒跑完1/4英里,当时车速达到122.228km/h;另外,吉尼斯还称这辆e-M3只用7.604秒即刷新1/8英里的纪录。不过,这或许并非吉尼斯官方认证的纪录,而且很可能是个错误的纪录,因为从Rimac Automobili和FIA两个官方网站的资料可知,Rimac e-M3进行这项挑战的时间应为2011年4月17日,并以11.808秒冲过1/4英里,但此后一年,FIA都没有批准发布这项新纪录,Mate Rimac只能在2012年10月自行公开。而且在FIA的资料中,1/4英里加速最快的电动车早就不是Rimac e-M3,起码在2013年10月9日,英国人Lord Paul Drayson驾驶的Drayson B12/69电动勒芒赛车即已将成绩缩短到9.742秒。可以说,“1/4英里加速哪款电动车最快?”这问题并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但没有标准答案不正是所有争议性世界纪录的有趣之处么?而且不断被挑战、刷新,才是世界纪录的真正价值吧?……顺便一提,Rimac e-M3净重1150kg,由24kWh电池驱动的电动机具有441kW的功率,并可输出900Nm的扭矩。
0~100km/h加速最快:AMZ grimsel
大概有人还记得,2015年7月,汽车圈里有传过这样一条消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学生团队打造出一台0~100km/h加速仅1.779秒的电动方程式赛车,更有新闻直接称德国赛车已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然而直到今天,吉尼斯官方网站对于“最快0~100km/h加速电动车”的说明仍为:电动车0~100km/h的最快加速时间由瑞士AMZ车队于2014年11月3日在苏黎世迪本多夫机场实现,时间是1.785秒。为什么会这样?回看当时的新闻可发现,斯图加特大学GREENTEAM电动方程式车队为减轻车重而拆除他们E0711-5赛车的大尾翼,却不幸遇上大风天气,没法按吉尼斯的要求完成双向往返各一趟的试跑,只有一次单方向的成绩。即便他们在第二天补上反方向的成绩,也已于事无补。而在2014年写下新纪录的AMZ grimsel跟GREENTEAM E0711-5都是FORMULA STUDENT世界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赛车,并且现在均已退役。AMZ grimsel是苏黎世学院赛车俱乐部集中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瑞士大学的资源,共同打造的电动方程式赛车,全重168kg,由4台37kW的轮毂电机驱动,整车输出扭矩可达1630Nm,配有独立的牵引力控制系统和扭矩引导系统,最高车速有120km/h。相比之下,德国GREENTEAM的E0711-5赛车只是略轻3kg,而动力性能却毫无优势。不过,相信斯图加特的车队还会继续去挑战,毕竟他们的第二代电动方程式赛车E0711-2曾创下过电动车0~100km/h加速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太阳能车行驶最长里程:29753km
在80后们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太阳能电动车曾被视为未来汽车的标本。然而,太阳能电池的光转换效率一般都低于30%,用来给车载电器供电还行,要想单靠太阳能来驱动车辆,就必须配备大尺寸的高效太阳能板以及高容量的便携蓄电池,同时车辆本身还得十分轻巧,不至于浪费能量。结果就导致太阳能车大多造型简陋,可动力性能却不咋地。作为汽车,这样的产品很难有市场,但在光伏制造商眼里,以太阳能为动力的车、飞机、帆船却是上佳的移动宣传工具。这次创纪录的SolarWorld GT就由德国大型光伏制造商SolarWorld赞助德国波恩大学的团队制造。SolarWorld GT全长4100mm,宽1600mm,高1335mm,净重260kg,车身风阻系数低至0.14。相比以往常见的太阳能车,SolarWorld GT从平板车进化到双门双座的日常4轮车,并配有车灯、雨刮和通风口,而且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高达29.2%,已可算是大跃进的革命机型。但从电动车行业的角度考量,SolarWorld GT充满电要6.5小时,只能正常行驶110km,除非全程压住约50km/h的经济车速走,才有望开到500km,最快只有大约100km/h,而太阳能电动机的峰值功率仅823W,凭啥不选主流电动汽车?无论如何,一辆太阳能车行程29753km,跨越4大洲,历时168天——尽管有8天完全用来充电,跨洲还得靠轮船运输,并且每个大陆都只在几个州县内巡展,但也是值得载入史册的。
最快跑完500km的电动车:Sunswift eVe
前面那辆云游四方的SolarWorld GT太阳能车是在2011年10月从澳大利亚出发的。而常年参加World Solar Challenge世界太阳能车挑战赛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Sunswift车队也钻研太阳能赛车多年。该车队研发的前四代太阳能赛车都是平板式的,巧合的是,2012年初开始打造的第五代车型Sunswift eVe却采用跟SolarWorld GT类似的常规车造型。Sunswift eVe长4.5m,宽1.8m,高1.1m,重430kg,靠后轮的两台轮毂电机驱动。Sunswift eVe的电池既可外接电源充电,也可用自身的太阳能板充电,在2014年7月进行的FIA纪录挑战中,为符合规则,Sunswift把太阳能板的工作电路关闭,以便检测电池本身的续航里程,然后,由澳大利亚赛车联合会监督,满电的Sunswift eVe在单圈4.2km长赛道上,以4小时40分27秒724完成500km的挑战,平均车速达到107km/h,顺利创下“最快完成500km电动车”的新世界纪录。2014年10月,FIA正式确认澳大利亚团队挑战成功。作为一个纯粹由在校学生组成的团队,能造出真正实用的太阳能电动车,他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不过,Sunswift团队下一步却打算把这款电动赛车改装成可在澳大利亚合法上路的太阳能电动车。这难度可不小,加上外后视镜、车灯等必备件就会增加车重,然后肯定要换装更强的动力总成,最后难免会变成重新开发一款新车。但若事成,电动车将可以摆脱充电桩的束缚,迈入更自由的世界。
电动车最高车速:600km/h?
达成电动车最高车速纪录的车型不止一款,选两个表现抢眼的来说。第一个是电动火箭车Venturi VBB-3,Venturi也算是法国资深改装厂家,近年转去美国耕耘电动车事业,更成立同名车队参加Formula E电动方程式大奖赛。2010年,Venturi曾用522kW电动机驱动的VBB 2.5火箭车一举拿下A-VIII-4级FIA速度纪录,其中1km的平均车速达到495.526km/h,这让团队有些骄傲,于2013年推出功率高达2205kW的VBB-3,并喊出要在2014年实现车速600km/h的目标,结果被老天爷啪啪地打脸。先是因为车重翻倍,车辆被归为A-VIII-8级,而后在正式挑战前又遇上狂风暴雨,最后录得的1km平均车速仅342.498km/h。2015年再战,也只跑出387.180km/h,好在这些成绩都被FIA确认为世界纪录。另一个就是Lola Drayson B12/69电动勒芒赛车,这辆赛车的前身是搭载5.5升生物燃料V10发动机的B10勒芒赛车,曾满世界参加勒芒系列赛,赢过2010 Road America Le Mans赛事的冠军。改成电动车后,或许是受限于30kWh的磷酸锂离子电池组,该车主要被用来刷新纪录,先是在2013年6月,配备米其林定制轮胎以328.6km/h写下新的A-VIII-2级FIA速度纪录,然后在同年10月,减重到995kg后以平均车速333.271km/h跑完1km,再用17.549秒完成1英里加速,最后就是一开始1/4英里加速中提到的9.742秒,当时的平均车速也有148.676km/h。
驾驶电动车穿越美国最短的充电时间:12小时48分19秒
这大概是只有美国人才能玩出来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有一伙老友,原本想刷新驾驶电动车横穿美国的纪录,后来也确实比原纪录提前9小时又34分钟完成任务:从洛杉矶到纽约4845.73km,3位司机交替驾驶55小时58分钟。可惜他们没有带上吉尼斯的官方审查员,而自备计时证人的记录又不被吉尼斯所认可。好在,他们驾驶的是特斯拉Model S P85D,所以每次去特斯拉Supercharger超级充电站充电的时间是有客观数据的。而只有在特斯拉充电时,他们才能停车休息,因此吉尼斯发给他们的世界纪录为:“The least non-driving time to cross the United States in a nelectric vehicle”,换句话说,这是最短休息时间,而不是他们申请的最短驾驶时间,对于这项纪录,自然是车辆充电的总时间越短越好。当然,他们能收到这份认证纸,最要感谢的应该是那辆特斯拉Model S P85D。因为按照美国EPA环保总署测量的数据,Model S P85D的续航里程可达407km,在现役电动车里头算长的。而单次充电后的续航里程越长,也就意味着完成全程所需的充电次数越少,更有利于刷新这项纪录。可以预见,随着电动车续航里程的增加,或者能够更快速地充电,新纪录的时间必会越来越短。看这几位美国人那么会玩,只怕将来还要用特斯拉或其他车型刷出更多新纪录。至少“横跨美国的最短驾驶时间”这项纪录肯定得再挑战一回。
如何解决胎噪
Q 编辑老师好!小弟现在特烦恼!以前听别人讲胎噪的时候,还不以为然:轮胎在路面摩擦怎可能没声音!但买车后才发现胎噪大起来真的很烦人!这可怎么办?虽然也上网查过,但还是想听听《汽车杂志》各位老师的高见!
A 既然你诚心求教,那咱就来开课讲讲胎噪这件事儿。首先,第一个问题:胎噪是怎么产生的?简单来讲,当车辆行驶时,轮胎会与地面发生高速摩擦,在此过程中,主要产生两种噪音:一种是胎纹沟槽在受到挤压变形时,压缩空气而产生的噪音,这跟人类“排气”时的发声原理类似;另一种则是由于路面不平整,而导致车轮高频度地敲击路面,从而发出噪音。明白胎噪来自哪里之后,那么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是:胎噪是如何传播的?
我们知道,胎噪本质上就是声音,而声音又是一种波动现象,可以通过固体进行结构传播,或者以空气为介质,在空气中传播。具体到胎噪,它同样会发生结构传播及空气传播:在翼子板和轮拱下方,起先在空气中传播的胎噪,在遇到翼子板跟轮拱底板后,就会振动它们,进而引发车体的结构传播,于是车内乘员就听到低频的共振噪音;与此同时,胎噪还可通过车身部件的缝隙进入车厢内,在车内进行空气传播,结果就让乘员的耳朵受到中高频噪音的刺激。现在,我们已经晓得胎噪来自哪里,又要往何处去,那就可以对症下药,想办法解决胎噪。
而要解决胎噪,一般也就两种方法:消除源头或切断传播途径。不幸的是,目前我们既没办法彻底消除产生胎噪的源头,也无法完全阻断其传播途径。对于胎噪的源头,咱们平民百姓显然没可能去控制路面的摩擦系数,因此只好选择所谓的“静音”轮胎;而对于传播途径,以当前的技术,自然无法让车身完全密封,所以只能在相应的部位采取隔音措施,使得胎噪较难进行结构传播。那么,换静音轮胎跟优化底盘隔音,哪个更有效呢?
先说轮胎,能影响到轮胎噪音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胎纹设计和胎体的柔韧度。关于胎纹,它其实跟鞋底的纹路相同,都是用来增加摩擦力的,而摩擦得越激烈,则噪音越大。至于胎体的柔韧度,一般,胎面越硬的轮胎发出的噪音越尖锐,就好比气越足的皮球,拍起来声音越通透响亮一样。极端点讲,如果只考虑静音效果,那应当首选F1赛车的超软光头胎,但这显然不适合日常用车。至于如何通过橡胶配方或胎体结构来减少轮胎的噪音,那是轮胎厂家该操心的事,咱们普通买家只要安心选购各大轮胎品牌相应的静音舒适系列轮胎就好,比如固特异的御乘系列、米其林的博悦系列、马牌的MC5系列等等。当然,你也知道,静音轮胎的“静音”只是相对而言,并不会静到窒息。
要说静音轮胎有啥不足,参考F1赛车的超软胎便知,相比同厂的其他轮胎产品,专门的静音轮胎会因为胎质偏软,而使得耐磨性相对弱些。如果不能接受静音轮胎的耐磨性,又想要有明显的降噪效果,那只能考虑隔音措施。
说到隔音,自然要先谈隔音材料。实际上,常见的隔音材料有隔音棉和吸音棉两种,虽然本体均为泡沫海绵,但吸音棉不会产生反射音波。好在,现今的高档隔音材料多采用三明治夹层结构,可同时具备隔音、吸音、阻燃等功能,并不需要同时购买多种不同功能的隔音材料。另外,纯树脂或者含树脂与橡胶的底盘装甲也能改变底盘部件的振动频率,从而抑制胎噪的结构传播。不过,某些豪华品牌的车型,原厂已有完整的降噪涂层,再喷底盘装甲其实有些多此一举。还有,针对胎噪做的隔音工程,没必要把全车拆到只剩下白车身,只需在轮拱内侧喷涂底盘装甲并加装隔音材料即可,最多当原车底盘没有降噪涂层时,再喷上优质的底盘装甲。相反,把全车都拆光的大工程很可能因为汽修店的拼装质量不过关,而引发新的噪音甚至部件的故障。
如果不想舍弃轮胎的操控性,那加装隔音材料是个降噪的好方子,但要注意,隔音材料所抑制的仅是低频共振噪音,并不能隔绝在空气中传播的噪音,因此加装隔音材料后,仍会听到胎噪,只是没以前那么烦人而已。
那么,说到底,换装静音轮胎和改善隔音措施,哪个效果更好?就成本而言,单条静音轮胎通常要几百甚至上千元;而在网上自购隔音材料,再找靠谱的店家安装,由于只针对胎噪位置进行施工,所以总成本一般不会贵过4条高品质静音轮胎。可另一方面,专门设计的静音轮胎,却能有效地减少胎噪的产生,用仪器测量时,确实能看到分贝数明显降低。这样看来,要想充分抑制车内的胎噪滋扰,就必须轮胎、隔音两手一道抓。至于怎样选购静音轮胎和隔音材料,咱们另外再开课细说。
本田的环保技术
Q 《汽车杂志》编辑,你好!我虽然不是车迷,但偶尔也会关注汽车的新能源技术。可最近在搜日本新能源汽车的信息时,却发现,相比丰田和日产,本田的存在感要弱不少。本田不是以技术见长的么?难道他们对新能源事业并不重视?还望编辑老师能为我指点迷津。
A 同学,你这问题提得好,我给“满分”!确实,一般人都会觉得:丰田才是新能源汽车领域里的日本代表,而反观本田,又是摩托、又是船用发动机,甚至还搞飞机和机器人,以至于汽车这项主业都有些照顾不周,落下点环保技术的功课,那也是理所当然的吧?可事实并非如此。胸怀“地球梦”的本田技研怎么可能不重视环保技术?就拿氢燃料电池车来说,本田早在2008年即已在限量生产第二代实用型氢燃料电池车FCX Clarity。其实,能在量产型Mirai发布的第二年即推出市售型Clarity,本身就说明没能抢下量产型氢燃料电池车的首发,更多是市场的失策,不该由本田的技术研发团队来背锅。
要问本田最近有啥环保方面的科研成果?不妨回顾一下2015年12月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政治人物坐在一起博弈时,世界各地的科研团队和企业也来到巴黎,参加跟大会联手的“LAGALERIE by WE”展会,展示各自应对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减排和节能解决方案,本田是参展商之一。当时,本田主要展示4项相关的产品:在售的Power Exporter 9000外接充电器、V2H兼容DC普通充电器、SHS小型智能氢站,以及Clarity氢燃料电池车的概念模型。
先看已在2015东京车展首发的市售型Clarity氢燃料电池车。在技术上,它跟丰田Mirai大同小异,都是将自身氢罐里的氢气跟氧化剂反应产生电能,进而驱动电动机,带动车辆行驶。但本田的氢燃料电池堆体积只有常规V6发动机那般大小,蓄电池组、副氢罐等动力组成部件的体积均小于丰田的对应部件,因此Clarity的空间利用率优于Mirai。同时,本田Clarity那130kW的输出功率和700km以上的续航里程也都较丰田Mirai更胜一筹。但价格就要比Mirai贵42万日元。
而围绕Clarity的充电与加氢问题,本田又衍生出外接充电器等一系列辅助产品。其中,Power Exporter 9000外接充电器是专门为燃料电池车配备的便携式发电机。作为本田发电机家族的最新成员之一,Power Exporter 9000不仅可以作为燃料电池车的应急电源,也能通过特别设计的接口连通Clarity的燃料电池回路,再把电池能源转化成家用交流电,在地震等紧急状况下,为家庭临时供电。另外,对于氢燃料的补充,本田的解决方案也与众不同。欧美车企普遍选择跟能源公司合作,按加油站的思路,用多个标准的大型加氢站来构建氢燃料网络。该方案最大的弊端就是成本高,并且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充分的支持。这也是目前加氢气站网络难以普及的核心问题。
而本田近年正在日本埼玉等地试用的SHS小型智能氢站,占地面积仅为3m×2.5m,采用一体式箱型封装,利用本田独创的高压电解水技术制造氢气,就地高压储存,以备不时之需。SHS智能氢站使用本田自主研发的薄膜型太阳能电池生成电能,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据说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一年可得到5700L氢气,不仅大幅节省成本,更能做到CO2零排放——这是相比常规制氢方法最为环保的优势。显然,如果SHS智能氢站能够普及,那本田就不必等待能源企业完成加氢站网络的铺设,单靠遍及住宅、社区的SHS智能氢站,已足以填饱自家氢燃料电池车的“胃袋”。
下一步,本田打算结合氢燃料电池车、SHS智能氢站、薄膜型太阳能电池等自主研发的环保技术产品,构成一个以HSHS本田智能家庭系统为核心的智能社区。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本田脑洞里的假想,而是已经在进行验证的实验项目。2012年4月,HSHS的验证实验楼在埼玉市建成。该楼由两栋独栋楼房组成,其中一栋用于居住体验实证的样板楼,另一栋由一个家庭实际居住,以获取实证数据。今后还将建造第三栋楼,以便与现在的两栋楼一起进行社区化的验证实验。
看得出,这个围绕氢能展开的环保规划,更多是基于日本政府正在推广的“氢社会”理念而打造的。未必适用于中国、美国等其他国家,但本田的小型氢燃料电池堆、太阳能电解制氢等新型环保技术,却很值得借鉴,也让人看到发展新能源技术的新思路。只可惜,这家公司叫本田技研,而不是本田营销,很多时候只好感叹它空有屠龙技。
Text:李尔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