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国的朝贡之道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琉球国,朝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4-06 14:04
进贡天朝,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琉球首次出现在汉语记载当中,是隋代的事。隋大业三年(公元 607年),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命一名叫朱宽的将军“入海求访异俗”,朱宽“因到琉球国”,但言语不通,唯“掠一人而返”,这是关于中国与琉球来往最早的历史记录。
兴师动众只带回了一个人,这个结果让隋炀帝不满。几年后,隋炀帝派兵“浮海击之(琉球)”,“进至其都,焚其官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自尔遂绝。”轻松地一战而灭之。
生活在大国身边的小国,命运就是这样不可测:大国君主的一次情绪波动,就可以决定它的兴灭。好在这个小邦过于微小贫弱,所以除了好奇心强烈的隋炀帝,后代中原王朝的皇帝都对它不再关注。《隋书》以后,中国史书很少再谈琉球之事。《元史·琉球国传》说“琉球,在外夷最小而险者也。汉、唐以来,史所不载,近代诸蕃市舶,不闻至其国。”
朱元璋的“慧眼”
直到大明王朝建立,天朝上国才又对这个小小的岛国有了兴趣。
也许因为出身特别低微,深怀自卑的朱元璋登基之后,特别致力于通过面子工程来树立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开国不久,朱元璋就遣使四方,要求各国前来进贡。
洪武五年(1372 年),朱元璋的使节到达琉球,所携带的诏书说: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外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在历代其他皇帝眼中,琉球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独具慧眼,发现琉球是一个最合适的藩属国。因为虽然急于以海外国家前来朝拜证明其合法性,但是朱元璋又生性多疑,对“外国”深怀戒惧之心。
中华文化圈的很多成员,包括汉化最深的朝鲜、越南,在历史上都和中国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对中国安全构成持续的挑战。和他们走得太近,对大明王朝的稳定不一定是件好事。只有琉球,既不和中国直接接壤,又是如此弱小穷困。如同恐龙身边的一只小松鼠,对天朝安全构不成任何挑战。所以可以任由天朝抚爱,施展教化。因此他成了朱元璋的最佳选择。
热心朝贡
接到朱元璋的诏书,琉球国王也感觉非常高兴。事实上,琉球人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千百年来,中华帝国周围的小邦几乎都被纳入朝贡体系,只有琉球因为海道远险,国家弱小,从来没人关心。没想到大明的开国皇帝居然对琉球如此重视。
朱元璋感觉舒服,琉球躺在庞大的中华帝国身边也感觉非常惬意。他们离中国不远不近,即可以通使通商,又没有近到让天朝方便地一口吞并。并且最关键的是,他们是如此穷困落后,“贪之无可贪,并之无可并”,相信天朝根本没有兴趣吃掉它。琉球人受宠若惊兴高采烈地成了天朝上国的藩属。
确定朝贡关系后,琉球就展开了火热的朝贡活动。
按照字面上的理解,成为朝贡国,就意味着除了进献恭顺的表文,表示臣服,还要向天朝进献贡物。就像晚辈给长辈拜年,总要带点伴手礼。按理,朝贡国进贡,只需进贡自己的土产,让天朝皇帝尝尝鲜。琉球物产贫瘠,因此只需贡点自己的特产磨刀石什么的就好了。但是琉球并不满足于此。
琉球国都进献了些什么贡物呢?
《明会典》记载,琉球的贡物包括:
马、刀、金银酒海、金银粉匣、玛瑙、象牙、螺壳、海巴、擢子扇、泥金扇、生红铜、锡、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苏木、乌木、胡椒、硫黄、磨刀石。
在这个名单里,马、牛皮、磨刀石以及螺壳之类,确实是琉球的土产。但是此外还有很多东西,显然不是琉球所有的。比如“苏木、胡椒、黄熟、降、檀诸香”,以及象牙及精制刀具。事实上,琉球国进贡的苏木、胡椒、香料以及象牙都是来自东南亚诸国,而刀具中的大部分则是来自日本。
看起来琉球国对此事真是非常热心,到处费尽气力去买自己本来没有的东西来进贡天朝。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不是有点傻?
其实不然。
虽然按理说,贡物应该是朝贡国心甘情愿献给天朝,不要求任何回报的,但天朝历来是非常“讲究”的,在朝贡体系中一直采取“厚往薄来”政策。就好比晚辈来拜年,总会给红包一样,所谓“厚往薄来”,就是当朝贡国前来进贡时,中原帝国对他们的赏赐往往比他们进贡的东西要多得多,以此来证明天朝只是欣赏他们的恭顺,并不想占他们任何便宜。
牟利丰厚
出身贫民的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小气的人,他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官俸标准,“史称明代俸禄最薄”,让他的大部分官员们都吃不饱饭,但是他在“厚往薄来”上却比其他朝代的君主都要大方。
上谓礼部臣曰:“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
所以朝贡国进献的这些贡物,天朝都不白要,都会给钱,而且价格很高。
高到什么程度呢?以龙涎香为例,据相关史料记载,此物“货于苏门答剌之市……一斤该……中国铜钱九千个”,一斤九贯钱。而据《明会典》的记载,朝廷给大部分朝贡国的价钱是每斤价四十八贯。高出市价整整5倍有余。
对于弱小的琉球,大明王朝更是破格关照。既然要选择琉球来打造一个藩邦模版,就要让琉球人发自内心地感恩戴德。所以明朝给琉球很多贡品定出的价格比别的朝贡国要高。比如当时的锡价,每斤不过五百文,朝廷给琉球的却是八贯,比市场价高出16倍。正常进口苏木,每斤五百文,朝廷给琉球的是十贯,是市价的20倍。胡椒在产地每斤不过十九文,运到中国市价是每斤三贯,而朝廷给琉球的是三十贯,是市价的10倍,是产地的160倍。
因此进贡天朝,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除了按价给钱之外,大明王朝对于朝贡国还有回赐,而且回赐的都是当时海外贸易中最受欢迎的商品,比如上等的丝绸纱绢和各种瓷器。琉球接到这些回赐后,除本国使用,还贩卖于他国。“若番船不通,则无丝可织,每百斤值银五六百两,取去者其价十倍”。这样的中转贸易可谓是“无本万利”。
文/张宏杰
(作者系清华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