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爆红”,不仅取决于它天生的跨平台属性、原生应用(Native APP)的适配瓶颈,还需要等待智能移动终端性能和网络速度大幅提升的环境因素来临。
对于一种编程语言来说,H5无疑是它们中的宠儿,它得到的不仅是开发者的关注,还吸引了众多“门外汉”的目光。现在,哪家公司要是在朋友圈里不发个H5的邀请函、小调查、招聘启事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好公司了。
H5能蓬勃发展,在于它不再只是一种标记语言,它为下一代互联网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和平台。
为了适配Android和iOS这两大智能手机系统阵营,一个做APP的团队,需要准备两套班子来适应用户两种手机。而在Android体系中,版本的分裂和机型的五花八门,想要求得极致的体验,还得反复测试各种版本和机型。H5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在网页上调试和修改,这也就带来了H5跨平台的特性,它可以兼容PC端与移动端、Windows与Linux、Android与iOS,这种强大的兼容性可以显著降低开发与运营成本。
不同于APP的C/S架构,H5采用的B/S架构决定了它天然的跨平台属性。B/S结构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浏览器就可以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从而达到降低总体成本(TCO)的目的。
但是,B/S架构有一个缺陷,对硬件速度和网络速度要求很高,尤其是网络速度,“当网络速度不够快的时候,进度条要等很久。所以,B/S的架构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云适配CEO陈本峰说。陈本峰是H5中国产业联盟专家委员,曾任职于微软美国总部IE浏览器核心团队,参与IE的H5引擎设计开发以及下一代互联网标准H5国际标准制定。
也就是说,H5今天的“爆红”,不仅取决于它天生的跨平台属性、原生应用的适配瓶颈,还需要有智能移动终端性能和网络速度大幅提升的环境因素。
正如W3C(万维网联盟)创始人Tim Berners-Lee评论的:“今天,我们想做的事情已经不再是通过浏览器观看视频或收听音频,或者在一部手机上运行浏览器。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设备,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共享照片,网上购物,阅读新闻,以及查找信息。虽然大多数用户对H5和开放Web平台并不熟悉,但是它们正在不断改进用户体验。”
受H5目前的主流应用领域的影响,有56.65%的用户比较看好H5在游戏开发领域的应用,有77.95%的用户看好企业的H5营销推广,37.64%的用户看好通过H5访问企业内部办公网页、企业级网页等企业级应用领域(见图1)。

H5并不完美。来自2015《HTML5开发者应用情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32.32%的调查对象希望H5能在交互和加载能力等运行表现上变得更强大;19.39% 的人希望H5相比于APP 能提高API接口的硬件接入能力(见图2)。

而作为企业的技术方向的决策者,80%的CIO认为H5在市场教育上还有所缺乏,处于知道、但并不完全了解的阶段(见图3)。

就像网站并没有杀死软件一样,Web APP也很难杀死Native APP,即便得到H5支持的Web APP。更有可能的是,一个Native APP里在部分甚至大部分模块里包含H5——事实上,微信就是这样的应用,Facebook所谓退回Native APP,本质上也是网页打包进入它的那个原生应用。很难有泾渭分明的Web APP或者Native APP。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