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汉超 学会自处

  • 来源:足球报
  • 关键字:于汉超,辽足
  • 发布时间:2016-05-23 15:30

  在又一次回到沈阳,面对辽足的时候,于汉超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青涩,胡子剃得异常干净。

  配的文字是:每次回沈阳都感慨万千,我的青春,酸甜苦辣回忆起来都是甜的!

  恒大赢了,3比0,于汉超,静静地完成了比赛,没有进球,没有助攻。

  对于汉超来说,沈阳是他祭奠青春的地方--从16岁开始,他们87的一批孩子来到辽足,一路奋战到2012赛季,回归大连,加盟阿尔滨的时候,于汉超25岁。

  在辽足奋斗了快十个赛季,如今再回来,已是物是人非,“现在我们一批的,还留在辽足的,只剩下一个杨善平了。”

  大浪淘沙,各闯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繁华,往往以“斯人独憔悴”告终,留下的只是回忆。

  为辽足,他打了七针封闭

  对于汉超来说,辽足是他的家。

  不难理解,从学徒工开始,一步步,在这里,他逐渐成为中甲主力、中超主力、国家队队员,曾经转会市场上最受人关注的明星之一。

  辽足给了于汉超一个舞台,但这个舞台有限。2011赛季初,当于汉超要重新和辽足签订合同的时候,麻烦来了。

  按照辽足方面的意思,其他的队员,提供的合约大约是几十万一年,作为队中最受关注的“双子星”,杨旭和于汉超的合约薪水究竟定多少,这是一个难题。杨旭是最后签约的,对于汉超不认同合同,但很明显,杨旭已签了,于汉超就算再多,也多不到哪儿去。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于汉超最终选择不签,他向俱乐部提出:“这样吧,我的合同直接和球队成绩挂钩,如果球队今年能进入前六,我个人能打进7个球以上,你们给我这个数(涉及隐私,省略具体数字)”。

  最终,辽足同意了这个条件,在整个2011赛季,于汉超是在没签合同的背景下完成了整个赛季--平时只能靠俱乐部的赢球奖来维持生活,赢一场能拿到一两万。

  于汉超憋着一股劲,那一年的辽足也憋着一股劲,最终他们成了中超第三,而那一年,于汉超以12个进球成为本土最佳射手。

  球队表现出色,于汉超表现出色,辽足也爽快,最终他们兑现了诺言,于汉超赌对了。

  “我既维护了球队的战绩,也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于汉超说,其实,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信号,像辽足这样的小俱乐部已很难再留住自己的明星球员了,总不能年年指望都和于汉超“打赌”吧,也总不能指望自己年年都能杀进中超前六吧?

  果不其然,2012年,辽足成绩大滑坡,陷入保级圈,这和队中多名核心队员长期受到伤病困扰有关,于汉超也是其中一个。

  上半年是脚腕受伤,下半年是大腿受伤。但没办法,为了辽足保级,受伤也要上,上半年已经打过三次封闭,下半年的大腿拉伤更是麻烦,打完一场比赛就要休息四天,只能在赛前两天参加训练,然后如果觉得伤还是有影响,那就赛前一天再打一针封闭。

  于是,那个赛季,为了辽足保级,于汉超打了七针封闭!最终,最后一场,最后十分钟,辽足惊险保级,于汉超跪谢球迷,一为球队保级成功,二来,他离开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于汉超从来没有后悔过那七针封闭,因为辽足就是他的家--就像《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虽日后神功大成,声望日隆。

  然而,他本来只是想做个无忧无虑的华山派大师兄,单恋一下小师妹岳灵珊,和陆大有去喝喝酒,被师父师娘责骂一下,如此而已……

  这种“家”的感觉,于汉超在郜林身上也看到了。对于这支恒大来说,郜林是第一个加盟的外地球员。“他的那种归属感很明显,他也是把这里当家的。”于汉超说。

  阿尔滨,他是老板的人

  但这样的生活终究是要结束的。

  2012年底,于汉超转会到阿尔滨。离开时,辽足总经理黄雁这样评价于汉超,“他为辽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之前还是成名后,他都将球队放在第一位。”

  知道内情的人,自然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和含义。

  在大连,于汉超度过了他的一个半赛季。

  “少小离家老大回”,对于汉超来说,回到大连,加盟一个更有实力的俱乐部,这桩转会是如此完美,而且,还是老板赵明阳亲自敲定的。

  关于在阿尔滨的那段日子,于汉超避而不谈--因为这里涉及到太多的纷争。当时的阿尔滨亦像极了华山派,实德和阿尔滨合并后,如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之争。

  于汉超超然世外,因为他是“老板的人”。

  从辽足到大连,于汉超仍是战术核心,所以会在客场对恒大的比赛中,他能上演从中场开始长途奔袭,然后远射破门的好戏。

  赵明阳豪爽、义气,虽然这种性格最终让阿尔滨一步步滑落,最终在中国足坛消失。

  在2014赛季的二次转会期间,某天于汉超接到了赵明阳的电话,那时候他还在国家队集训,这时候看到老板的电话,就知道有大事发生了。

  电话那边,赵明阳说:“我跟你商量个事。”于汉超说:“什么事,你说吧。”“我已经跟恒大谈妥了,你要到那边去。”

  这桩转会从一开始,于汉超内心是不愿意的,在外漂泊多年才回到大连,而且在阿尔滨也踢得不错,如果转会去恒大,自己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那时的恒大,对于很多国内球员来说,就像纽约--爱一个人,送他去纽约,恨一个人,送他去纽约,不信的话,看看冯仁亮,当初在申花是如何意气风发,到了恒大后,得了个外号叫“逢人踉”。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于汉超知道老板不想放走自己,然而英雄末路,他需要这笔庞大的转会费来维持球队的生存,思考再三以后,他答应了。

  这次转会,于汉超和赵明阳之间心照不宣,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所以后来于汉超到日本旅游,赵明阳会安排他住在自己在日本的房子,还安排了专车和司机。

  “他是个好人,希望他缓过气以后,还能回到中国足坛来。”于汉超说。

  不想混,在恒大先做苦力

  2014年6月,于汉超、李学鹏两名阿尔滨队员打包加盟恒大。

  一个更高的舞台,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努力,这种努力,更多的是一种心智上的磨练。于汉超开始不明白,慢慢才清楚。

  很多人觉得恒大不好呆,是因为竞争太激烈了,但于汉超的看法是这样的:“如果想混,其实在恒大也太好混了。”

  一个什么都给你办好了的俱乐部,什么都不用操心,拿着高薪,跟着球队周游列国,这样混,难吗?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稍微松一口气,就是这个样子--钱多活少躺着赢,这是一种状态。而另一种状态就是,我不服,我一定要在这个队中站稳脚跟,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自己的位置。

  这才是残酷的竞争。

  刚来恒大时,于汉超遭遇职业生涯瓶颈期,球队的打法早已经成型,作为一个后来者,他根本不可能得到之前在辽足和阿尔滨那样的角色。

  “其实我也很怀念对恒大时那样的进球。”于汉超说,“但现在应该不可能了。”

  本赛季对于汉超来说,是加盟后位置最稳固的赛季,并且在足协杯对中优,中超对阵华夏的比赛中,他连续首开纪录。很多人认为于汉超状态好,因为连续进球嘛。然而于汉超对以进球论状态的说法并不赞同。

  “现在我在队中的主要作用是润滑和防守,斯科拉里对边前卫的要求首先是防守。”于汉超想通了这一点--他在队中,首先是一个“苦力”。

  “最后一射,最后一传,有阿兰、高拉特和郜林。我协助他们完成这些工作。”于汉超说。

  用两年的时间想通这一点,难,也很残酷,那个在辽足和阿尔滨倾力进攻的于汉超,不在了。

  “从个人进攻的角度看,我退步很大,但从对队伍的整体帮助来看,现在的我比以前进步大。”

  这是于汉超自己总结。

  看异同,感受名帅战术要求

  从防守做起,从苦力做起,于汉超的这种转变是自然而然的--里皮是这样要求的,斯科拉里也是这样要求的。

  比较这两位名帅,他们对防守的要求都是一致的。“都是从防守做起,至于进攻上,才略有分别。”

  首先抓防守,一丝不苟地抓防守,里皮和斯科拉里都一样。两个人在训练场上都是“暴君”,尤其是当防守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吹停训练,然后大发雷霆。

  “这就像NBA里里面马刺队的主教练波波维奇一样,防守出问题,他马上喊暂停,如果进攻上有的球投不进,他是不管的。”于汉超说。

  进攻上,里皮和斯科拉里稍有区别--作为欧洲教练,里皮更严谨。

  2014赛季,恒大在亚冠1/4决赛遭遇西悉尼流浪。客场0比1败北,第二回合前的训练,刚到队不久的于汉超真正见识到了里皮的脾气。在赛前的一次分组对抗训练中,埃尔克森获得一个单刀机会,但他玩了个花活,浪费了,怒不可遏的里皮马上吹停了比赛,然后指着埃尔克森的鼻子足足骂了一分钟。

  埃尔克森是里皮引进的,也是他最喜欢的队员之一,然而里皮没有给他留丝毫情面,他无法忍受自己的队员在大战之前还以这种“散漫”的姿态去对待任何一个进球机会,哪怕是在训练中!

  相比之下,斯科拉里对进攻的要求更自由一些。“毕竟是巴西教练。”可以说,进攻到了前三十米区域,斯科拉里的确希望是由队员们的天赋去解决问题,在2002年,他就是靠这种战术,靠3R赢得了世界杯。

  所以,本赛季恒大战绩不佳时,有人批评斯科拉里的战术只练防守,不练进攻,也并非无的放矢,只不过这一直是他的风格,去年恒大打得好的时候,他也是这么练的。只不过足球场上永远是成王败寇,而且斯科拉里的强硬作风早已闻名遐迩。

  无妨,从亚冠出局以后,斯科拉里率领的恒大已经取得了中超9连胜,而于汉超也找到了自己在恒大的位置,最重要的,还是那种如何自处的心态。

  记者白国华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