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态度强硬:得罪人的事我来!
- 来源:今日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邓小平,解放军,百万大裁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5-25 11:21
——回顾1985年“百万大裁军”
国庆35周年阅兵一个月之后的1984年11月1日,首都京西宾馆会议厅,中央军委座谈会正在召开,这次会议注定将被载入史册,因为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表达了一个惊人的战略决心:裁减员额100万!
100万是什么概念?当时中国军队规模是400万,也就是说,四分之一的军队员额将被砍掉,其中包括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
在当时冷战阴云笼罩的国际局势下,做出这个决定对于一直处于“盘弓弯弓箭不发”的临战准备状态的中国军队来说有多么意外。
“精兵”不如“精官”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总员额曾由550万整编至400万。然而,这次整编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而中断。20世纪60年代,为应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可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解放军逐步扩大军队规模,到70年代,总员额增加到610万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
当时解放军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而80年代,世界上相继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呈现出前了所未有的作战样式和战争形态,最明显的标志是对技术兵种的倚重和对各军兵种有效协同的依赖。同时,裁军“消肿”,也是邓小平很早的心愿。邓小平从1975年到1984年的10年间,对“消肿”问题谈了多达数十次。在此期间,虽进行过4次精简整编,但“消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甚至陷入“精简——增编——再精简——再增编”的怪圈,出现了增编大于减员的反常现象。
另一方面,尽管当时中国军队有400万,但连队并不充实,臃肿的是各级机关。各级机关副职过多,每个军区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领导,甚至还有“团职保密员”、“营级打字员”。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肿”不是在作战部队,而是在各级领导机关。因此,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
谁也别想动“邓大人”的决心
当时裁军,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进、退、去、留的选择和被选择。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曾写到:“我们这些在兵种总部工作的军官们都在做一件从未有人知道的‘特殊工作’——力争不让军委裁掉、尽力保留一些部队。最好裁减的指标不到我们头上、少到我们部队。于是我的领导们带着我们这些‘笔杆子’天天给中央、给军委、给邓小平打报告、写信……甚至有的还通过各种关系,直接找到相关中央领导家里去‘说客’。那些日子里,似乎经常有‘希望’,似乎天天又失望。所谓的希望是:某某中央领导同意我们兵种不裁或不全裁;失望的是:‘邓办’和军委一直不松口。如此持续半年多后,当我们这些‘秀才’和领导们疲倦不堪之时,传来的准确消息是:维持裁军的原方案。‘百万大裁军’,铁板一块,谁也别想撼动‘邓大人’的决心!”
对这场裁军,邓小平的态度非常坚决,他签署文件,凡在新的合并后的军区里面没有任职的,一律免职处理!他的决心其实在最初就非常坚定,他曾在会议上说:“这次阅兵(1984年国庆大阅兵),国内外反映很好。要说有个缺陷,就是八十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还是我来得罪吧,不要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
装换脑筋后的新面貌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正式宣布:“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伸出了右手的食指在空中点了几下。这一个手指,震动了一个地球!
1985年裁军后,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和国防科工委机关及其直属单位,撤并机构,人员精简40%。将原来的11个军区合并为7个大军区。
谁去谁留?是裁军中最大的问题。原有11个大军区中,最难决定的是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到底撤谁留谁。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还没有完全结束,昆明军区是所有军区中唯一还有作战任务的军区。这是保留昆明军区一个很好的理由。一开始,昆明军区是有底气的。在中央正式宣布最终裁军方案之前,昆明军区已做了接收成都军区的一切准备。而此时,同在西南的成都军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各级领导忙于找人谈话,了解大家的想法,是去昆明?还是下基层?还是转业?
然而决定却是出人意料的,从战线上看,军区设在成都能兼顾昆明,但设在昆明兼顾不了成都,更顾不上西藏。结果是,两个军区合并,组成了新的成都军区。
1987年4月4日,在全国人大六届五次全会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任务巳基本完成!裁减员额100万后,军队的总定额为300万。”1985年的裁军大规模减少了国防开支,使军费的分配结构和投向投量趋于科学合理。军事专家戴旭曾称,百万大裁军不仅从体制上“解放”了解放军,更以雷霆万钧的气势从思想上解放了解放军;它是中国军队充满生机走向未来的起点,变革图强,从此成为中国军人的无声誓言;去掉赘肉,转换脑筋的中国军队以崭新的面貌引起世界瞩目。
(戴妙山荐自《环球时报》)
责编:天翼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