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雅克:不要走西方的老路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马丁•雅克,西方,老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28 14:05
中国应该把一些有优势的行业先发展好
■ 文 / 黎冲森
当中国读者看到书名《当中国统治世界》时,可能既憧憬,又诧异。在西方世界一会儿“中国崩溃论”、一会儿“中国威胁论”甚嚣的氛围下,中国怎么可能统治世界呢。
而这本书的作者却是英国人马丁 · 雅克。现年65岁的马丁 · 雅克自称:“我实在对自己的国家以及整个西方文明厌倦了。”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学贯东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在京都立命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创办英国智库Demos,曾为《泰晤士报》、《卫报》等撰写专栏。
不要被西方发展思路所误导
《经理人》:以“当中国统治世界”作为你的书名,坦率地说,你是为取悦中国读者,还是真的认为中国未来能统治世界?
马丁·雅克:书名是2003年英国的编辑建议的。我开始不觉得这是一个好标题,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也许是一个挺吸引人的标题。这本书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人们并不认为中国在统治世界,这只是一种字面上的表达形式。中国不会像英美帝国那样强权地统治世界,但中国会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经济等方面发挥影响力。
《经理人》:那你认为中国企业离引领世界发展的距离有多远?
马丁·雅克:究竟需要多久,取决于什么行业。比如中国的银行业就已经有强劲的实力。但中国的银行不要被西方的银行发展思路所误导,不要走西方的老路。其他行业如石油、钢铁等非常有潜力。像高科技行业,如百度需要多久才能在全球化上超越谷歌,这不好说。像汽车行业至少需要花上10年,但如果中国政府支持的话,那它的步伐走得会更快。但我疑惑的是,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官员买车时不买国产品牌的?我在中国参加一些重要活动时发现,几乎都是进口车或合资车。
《经理人》:不仅仅汽车业是这样,中国经济界的一些精英人士也日渐西化。在企业界,通常以西方企业的管理标准来权衡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
马丁·雅克:我对这种现象不感到特别惊奇。中国公司发展非常快,但技术等方面又比较薄弱,所以势必有向西方学习的趋势。学习西方并不是完全复制它。其实,西方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也有很大差别,比如美国更趋向于短线型的领导方式,企业阶层官僚感不是特别强,而德国比较重视企业阶层官僚感和发展的长期性。日本的管理方式也不同,非常尊崇领导,企业文化很有效。韩国又不一样。中国不只是学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都要学。中国企业学习西方公司,但不会完全变成西方公司,永远会保持自己的特色,这是文化影响所致。
金融系统受政府监控很明智
《经理人》:外界普遍认为,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管理滞后、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两大瓶颈。该如何突破这两大瓶颈?
马丁·雅克:西方的金融系统管理也不是非常先进,金融政策也不一定正确,中国不能一味地复制西方的管理经验。金融业在英国的GDP中只占8%左右,银行系统有不少坏账、呆账。一年半前,在英国,存在银行的钱都取不出来,当时有家银行都快倒闭,最后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去救银行。这样的金融系统非常不健康,是一种倒退。政府这样做是在赌博。
中国金融系统受政府监控力度大,这是很明智的,也许是未来金融系统发展的方向。中国银行的存款非常高,而西方银行都没什么存款,中国可能会成为它们的债主,像中国成为美国的债权国。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已经拥有话语权了。但要有话语权,我们要有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走西方的老路和遵循西方的游戏规则。中国金融系统应该从西方这几年的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西方的金融系统是一种赌博,喜欢把钱投到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领域。
中国金融系统变革的步伐非常慢,我非常欣赏。上世纪90年代,人民币汇率进行改革,后来遇到亚洲金融危机,改革放慢甚至停止。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这样可以防止错误的发生。
《经理人》: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中国未来有没有可能也像西方国家那样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马丁·雅克:这取决于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调控,但至少20年内不会出现这样的经济危机。人民币不能自由买卖,外汇监控非常严格,政府这种做法非常谨慎,且改革有些缓慢,其实这样做很明智,不受那些买家控制。美国金融系统就是因为不受监控,太过自由化,才造成现在出现很多问题。人民币也存在问题,但至少短期内不会特别严重。随着人民币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能变成一种世界货币而取代美元,但中国货币政策变化的步伐不会特别快。
应把优势行业先发展好
《经理人》:人民币国际化会逐步进行,但中国企业早就在努力推进国际化,只是真正数数,发现几乎没有公认的国际化品牌。为什么呢?
马丁·雅克:这个现象很正常,因为中国是在过去30年突然发展起来的,现在才开始有自己的产品。品牌的树立需要时间积累。
《经理人》:在2010年全球500强企业中,有54家中国企业上榜,而2009年是37家。但外界认为,中国企业是大而不强。你如何看?
马丁·雅克: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在银行、电信、石油、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比较好,高科技公司大多数没有进入世界500强。比如百度与谷歌相比,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比谷歌大,但在全球则远比不上谷歌,也没有谷歌的影响力大。去年中国有那么多企业能进入世界500强,特别是银行业,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西方很多银行都不行了。总的趋势来看,中国企业在上升,西方一些公司实力大不如从前。
《经理人》:未来5年,你看好中国哪些行业的企业能进入世界500强?
马丁·雅克:收购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战略,买入西方一些不行的公司,像联想收购IBM PC、吉利收购沃尔沃。中国的公司以收购为现在主要的政策,是因为中国人觉得时间更为紧迫,这样才能加快发展速度,缩小与西方的差距。收购西方公司看起来很可行,但执行起来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劳动力成本、文化差异等问题。TCL收购法国的施奈德最后失败,因为中国和法国的文化、市场不同,要让公司员工接受中国的管理思维和形式很难。如果TCL收购的是一家发展中国家的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可能就更为熟知,操作起来可能更容易一些。吉利收购沃尔沃到底能不能成功,也只能拭目以待。
中国应该把一些有优势的行业先发展好,如银行、建筑、钢铁、能源、铁路等,为未来在世界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在未来10年、20年,西方经济尤其银行业,很难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状况;即使恢复了,也是一种低迷状态。
……
■ 文 / 黎冲森
当中国读者看到书名《当中国统治世界》时,可能既憧憬,又诧异。在西方世界一会儿“中国崩溃论”、一会儿“中国威胁论”甚嚣的氛围下,中国怎么可能统治世界呢。
而这本书的作者却是英国人马丁 · 雅克。现年65岁的马丁 · 雅克自称:“我实在对自己的国家以及整个西方文明厌倦了。”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学贯东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在京都立命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创办英国智库Demos,曾为《泰晤士报》、《卫报》等撰写专栏。
不要被西方发展思路所误导
《经理人》:以“当中国统治世界”作为你的书名,坦率地说,你是为取悦中国读者,还是真的认为中国未来能统治世界?
马丁·雅克:书名是2003年英国的编辑建议的。我开始不觉得这是一个好标题,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也许是一个挺吸引人的标题。这本书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人们并不认为中国在统治世界,这只是一种字面上的表达形式。中国不会像英美帝国那样强权地统治世界,但中国会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经济等方面发挥影响力。
《经理人》:那你认为中国企业离引领世界发展的距离有多远?
马丁·雅克:究竟需要多久,取决于什么行业。比如中国的银行业就已经有强劲的实力。但中国的银行不要被西方的银行发展思路所误导,不要走西方的老路。其他行业如石油、钢铁等非常有潜力。像高科技行业,如百度需要多久才能在全球化上超越谷歌,这不好说。像汽车行业至少需要花上10年,但如果中国政府支持的话,那它的步伐走得会更快。但我疑惑的是,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官员买车时不买国产品牌的?我在中国参加一些重要活动时发现,几乎都是进口车或合资车。
《经理人》:不仅仅汽车业是这样,中国经济界的一些精英人士也日渐西化。在企业界,通常以西方企业的管理标准来权衡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
马丁·雅克:我对这种现象不感到特别惊奇。中国公司发展非常快,但技术等方面又比较薄弱,所以势必有向西方学习的趋势。学习西方并不是完全复制它。其实,西方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也有很大差别,比如美国更趋向于短线型的领导方式,企业阶层官僚感不是特别强,而德国比较重视企业阶层官僚感和发展的长期性。日本的管理方式也不同,非常尊崇领导,企业文化很有效。韩国又不一样。中国不只是学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都要学。中国企业学习西方公司,但不会完全变成西方公司,永远会保持自己的特色,这是文化影响所致。
金融系统受政府监控很明智
《经理人》:外界普遍认为,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管理滞后、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两大瓶颈。该如何突破这两大瓶颈?
马丁·雅克:西方的金融系统管理也不是非常先进,金融政策也不一定正确,中国不能一味地复制西方的管理经验。金融业在英国的GDP中只占8%左右,银行系统有不少坏账、呆账。一年半前,在英国,存在银行的钱都取不出来,当时有家银行都快倒闭,最后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去救银行。这样的金融系统非常不健康,是一种倒退。政府这样做是在赌博。
中国金融系统受政府监控力度大,这是很明智的,也许是未来金融系统发展的方向。中国银行的存款非常高,而西方银行都没什么存款,中国可能会成为它们的债主,像中国成为美国的债权国。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已经拥有话语权了。但要有话语权,我们要有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走西方的老路和遵循西方的游戏规则。中国金融系统应该从西方这几年的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西方的金融系统是一种赌博,喜欢把钱投到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领域。
中国金融系统变革的步伐非常慢,我非常欣赏。上世纪90年代,人民币汇率进行改革,后来遇到亚洲金融危机,改革放慢甚至停止。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这样可以防止错误的发生。
《经理人》: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中国未来有没有可能也像西方国家那样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马丁·雅克:这取决于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调控,但至少20年内不会出现这样的经济危机。人民币不能自由买卖,外汇监控非常严格,政府这种做法非常谨慎,且改革有些缓慢,其实这样做很明智,不受那些买家控制。美国金融系统就是因为不受监控,太过自由化,才造成现在出现很多问题。人民币也存在问题,但至少短期内不会特别严重。随着人民币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能变成一种世界货币而取代美元,但中国货币政策变化的步伐不会特别快。
应把优势行业先发展好
《经理人》:人民币国际化会逐步进行,但中国企业早就在努力推进国际化,只是真正数数,发现几乎没有公认的国际化品牌。为什么呢?
马丁·雅克:这个现象很正常,因为中国是在过去30年突然发展起来的,现在才开始有自己的产品。品牌的树立需要时间积累。
《经理人》:在2010年全球500强企业中,有54家中国企业上榜,而2009年是37家。但外界认为,中国企业是大而不强。你如何看?
马丁·雅克: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在银行、电信、石油、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比较好,高科技公司大多数没有进入世界500强。比如百度与谷歌相比,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比谷歌大,但在全球则远比不上谷歌,也没有谷歌的影响力大。去年中国有那么多企业能进入世界500强,特别是银行业,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西方很多银行都不行了。总的趋势来看,中国企业在上升,西方一些公司实力大不如从前。
《经理人》:未来5年,你看好中国哪些行业的企业能进入世界500强?
马丁·雅克:收购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战略,买入西方一些不行的公司,像联想收购IBM PC、吉利收购沃尔沃。中国的公司以收购为现在主要的政策,是因为中国人觉得时间更为紧迫,这样才能加快发展速度,缩小与西方的差距。收购西方公司看起来很可行,但执行起来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劳动力成本、文化差异等问题。TCL收购法国的施奈德最后失败,因为中国和法国的文化、市场不同,要让公司员工接受中国的管理思维和形式很难。如果TCL收购的是一家发展中国家的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可能就更为熟知,操作起来可能更容易一些。吉利收购沃尔沃到底能不能成功,也只能拭目以待。
中国应该把一些有优势的行业先发展好,如银行、建筑、钢铁、能源、铁路等,为未来在世界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在未来10年、20年,西方经济尤其银行业,很难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状况;即使恢复了,也是一种低迷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