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有毒?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孙思邈,面粉,毒
  • 发布时间:2016-06-14 11:12

  “面有微毒。”对此说法,现代人恐怕会觉得匪夷所思,但对古代医家来说,这是常识。

  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面“多食,长宿,加客气。畏汉椒、萝卜”,即吃面多易引发外邪侵入体内,用花椒、萝卜方能克其毒。他信誓旦旦地说,曾亲眼看到一些吃面多的山陕人小腹发胀、头发脱落而死。

  宋代《本草图经》中说:“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

  元代名医贾铭更夸张,说吃面中毒后,不仅掉头发,连眉毛也跟着一起掉。

  应付“面毒”,大招使尽

  那么,面中的毒从何而来?古代医家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种。

  其一,认为与种植地相关,只有南方小麦有毒,北方小麦无毒。比如元代贾铭《饮食须知》中便说:“北麦日开花,无毒。南麦夜开花,有微毒……勿同粟米、枇杷食。凡食面伤,以莱菔、汉椒消之。”元代名医李鹏飞也认为,多霜雪处,面即无毒,故南方不宜种麦。

  其二,认为是加工方式导致,如唐代名医孟诜认为,“为磨中石末在内,所以有毒,但杵食之即良”,意思是磨面会掺入石粉,所以有毒,应用臼捣来脱壳。

  至于解毒方式,则众说纷纭,除了前文提到的萝卜之外,另有以下怪招:

  风吹法:明代学者顾元庆建议“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喝面汤:宋代方勺在《泊宅编》中称:“世人食面讫,往往继进面汤,云能解面毒。”

  黑豆汁和面:明代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凡和面,用黑豆汁和之,再无面毒之害。”

  不去壳:《唐本草》中说:“小麦汤用,不许皮坼,云坼则温,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也。”

  面为何受“歧视”

  一般认为,古人误读面粉,源于小麦是舶来植物,因而受歧视。

  众所周知,小麦源于西亚“新月地带”(即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驯化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日本著名学者西嶋定生认为:汉以前中国史料中无小麦的明确记载,加之此前无石磨,很可能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将小麦带入中原。

  春秋时,华夷之辨的一个重要标尺即“粒食”与“粉食”的区别,《墨子》便说:“四海之内,粒食之民。”“粉食”则被视为是缺乏教养的化外之民。

  这种心态到南宋仍有遗存,金兵南下时,南宋军民虽食品困乏,亦不动金兵留下的粮草,因其中只有小麦。

  从传播角度看,面食在中国几起几伏,虽唐代长安已有胡饼(馅饼)、古楼子(近于今京东肉饼)、秃秃麻失(即今之麻食)、汤饼(即面条,当时面食都称饼)等,但清中期时,北京人反而以米为主食,后山东人大量入京,面食才流行开来。

  在南方,至今有“再吃打卤面,黄泉路上见”的俗语,可见偏见之深。

  中国也是原产国?

  更有学者认为,中国小麦并非舶来,中国也是小麦的原产国之一。

  首先,中国小麦有六千多个类型,分属在86变种之中,我国小麦地方品种和变种之多世界上最为罕见,其中有三个独有的亚种,即云南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新疆小麦,此外还有137个变种,其中完全无芒类变种(12个)也属独有。如小麦是舶来,怎可能种质资源如此丰富?

  其次,中国小麦与西亚小麦并不相同。学者陈恩志指出,西亚新石器早期阶段并未出土六倍体小麦,只有四倍体,而中国的云南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新疆小麦均为六倍体,中国考古发现的距今近五千年炭化麦种,亦为六倍体,这证明中国小麦很可能是独立起源的。

  其三,古代中国气候与“新月地带”近似,具备单独孕育小麦的条件,欧洲农业源于“新月地带”农业,而古代中国小麦种优于欧洲,欧洲当年小麦留种比是1:3,而中国是1:10,正是在引入中国麦种后,欧洲小麦产量才迅速增加。

  既然中国也是小麦的原产国,为何直到汉代才广泛种植?

  学者给出的解释是:汉代中国人口迅速增加,致粮食不足,而小麦产量更高,因此得到普及。此外还有加工方式的问题,汉代人吃小麦多“粒食”,即“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麦皮有苦涩味,属“野人之食”。南北朝时,齐梁大战,梁军以“麦屑为饭……兵士皆困”,萧衍急调大米,军心大振,才打败了齐军。

  可见,是加工方法落后限制了小麦普及,历史上埃及很早便栽培小麦,但直到公元前2000年发明面包后,小麦种植面积才超过大麦。

  “毒”从何来?

  不论“本土说”还是“舶来说”,都同意中国小麦起源甚早,则“歧视说”显然不成立,那么,为何会产生“面有微毒”的说法呢?

  一方面,面粉热量比较高,每百克为344大卡,而米饭热量每百克只有116大卡,相差近两倍,对于不习惯面食的人来说,易致消化不良,出现大便干燥、内热、脸上长疖子等症状。虽然国人原来的主食小米的热量也很高(每百克358大卡),但小米粒小,易煳锅,一般不做成饭,多用来煮粥,从而降低了整体热量。

  另一方面,古人“毒”的定义较含混,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称熊肉、鳗鲡(即白鳝)、红鳞鱼、蝮蛇肉等有毒,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中说黄牛肉、香菇、葫芦也有毒,甚至木耳必须趴着长,如果“仰生”,也被认为有毒。在古代医书中,食物相克记载多达944种,未必都有道理。

  一般来说,南方人对小麦偏见更多,因南方宜种水稻,与小麦比,水稻留种比微不足道,产量亦高,种水稻比种小麦更合理。不过,随着社会流动速度的增快,南方人对面的偏见也已近绝迹。

  (刘新迈摘自“果壳网”)

  ◎唐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