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精粹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刘少奇,黄金,筷子,君子
  • 发布时间:2016-06-16 14:00

  古人为何偏爱马蹄金

  现代黄金最常见的形状是长方形,俗称“金条”,古代流行的形状则多种多样。先秦时,人们喜欢把黄金做成饼形和方块形,前者称为“饼金”,有圆形和不规则形;后者叫“金版”,每一版上加盖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印记,故又称“印子金”,使用时就割下一块。

  到汉代,黄金被铸成麟趾形和马蹄形,每枚重约一斤,称“麟趾金”和“马蹄金”,这种金子后代仍时有发现,据《梦溪笔谈》,北宋就有人挖出过。20世纪70年代,在西安西南郊鱼化寨北石桥即西汉上林苑范围内,也曾出土了6枚完整的马蹄金。

  古人为何将金子铸成马蹄形?这是汉武帝刘彻的意思。据《汉书·武帝纪》,太始二年(前95),改铸黄金形制,刘彻曾猎获白麟,看见天马,泰山顶显现黄金。刘彻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下令“更黄金为麟趾袅蹄(铸金成马蹄形,借指金银),以协瑞焉”。因为有这种说法,古人因此将“马蹄金”视为宝物,认为放在家中可以镇宅、辟邪。

  南北朝时,“金条”雏形,即长方形条状黄金出现。唐代称之为“金铤”或“金笏”,这种金铤在宋代改称“金锭”,到元代则成了“金元宝”,即“元代之宝”的意思。

  金元宝“仰面似船,伏面似案”,为什么又把金银铸成这种形状?或许与古人的生财心理有关,船可以带来财富,水能生财,顺水顺舟。但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古人出于携带方便的考虑。古人携带财宝,多缠于腰间,左右各缠一个,所谓“腰缠万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文/扶波)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毛泽东的这句话曾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毛泽东是何时开始讲的,具体是怎么讲的,现在很难考证了。曾经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工作过的韩桂馨回忆说:解放战争开始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继续指挥全国的战争。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在西柏坡,形势相对稳定了,每周有一次舞会,在舞会上,作为领导身边工作人员,可以请中央首长跳舞。有一次,我请刘少奇跳舞,利用这个机会,刘少奇向青年们提出要好好学习,多学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时大家都知道少奇同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学习,并且在我们青年中流传着毛主席的一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对此,刘少奇之子刘源回忆说:这个说法我也听过,毛主席肯定是这样讲了,而且讲了不止一次。但是在哪一次讲话里讲的,具体怎么讲的,就不是很清楚了。在“文革”中,还重点批过这句话,但是毛主席没有否认过。

  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359天。”

  毛泽东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世所罕见,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渊博学识。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其中固然有毛泽东谦逊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毛泽东赞扬刘少奇的学习精神和渊博学识。

  (文/唐传兵)

  吃饭的工具因何叫“筷子”

  《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商纣时的贤臣)怖。”这是所能看到的使用筷子的最早记载。纣是商朝的末代君主,距今3000多年,他已使用精美的象牙筷子(象箸),可见筷子的产生早有年头。从“箸”(又写作“筯”)的字形看,早期的筷子是由竹木做的。纤细的竹木筷子要保存下来不容易,所以发掘古墓,已经找不到太早的竹木筷子实物。在被誉为“1993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42件骨箸。此前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类似发现。据此可以推论,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筷子。

  筷子的发明虽然很早,但它的普及却是很晚的事。《礼记·曲礼上》中还有一句说“毋抟饭”。“抟”意为捏聚成团,是非得用手去做的。《礼记》的写作年代争论很大,但普遍认为最早早不过西周,最晚晚不过西汉末年。因此可见,在这一时期或早些时候,虽然已经有了筷子,但很少使用,只是作为辅助餐具,偶尔一用。

  至于“箸”为何要叫“筷子”,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由此可见,箸被称作筷子可能是因为避讳。江西部分地区因为“帽”在方言里谐音“冇”(没的意思),而把帽子称作“有子”,可谓异曲同工。后来,“筷子”这个双音节词便替代了“箸”广泛地传播开来。

  (文/黄琼)

  “君子”要远“庖厨”吗

  现在,很多人喜欢美食,但又不肯亲自下厨,有时还拿出“君子远庖厨”做挡箭牌,似乎只要远离庖厨,就是君子了。其实,这是对“君子远庖厨”的误解。

  在古代,厨师是普遍受到社会尊重的。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司马迁的《史记》后补有一篇《三皇本纪》,里面就说人文初祖伏羲就是厨师出身。“太昊伏羲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又称“伏牺”,获取猎物之谓也。这里的“庖厨”,就是厨师。古时常常拿庖厨活动来喻说安邦治国之大事,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句。

  至于因厨艺高超而获取高官厚禄的古人,不胜枚举。《宋书·毛脩之传》说,毛脩之被北魏擒获后,曾做美味羊羹进献尚书令,尚书“以为绝味,献之武帝”。武帝拓跋焘也因毛脩之的羊羹美不胜言,授予毛脩之太官令之职。《梁书·循吏传》中孙谦因为精于厨艺,“遂得为列卿、御史中丞、两郡太守”。还有北魏的侯刚,“以善于鼎俎,得进膳出入,积官至尝食典御”。

  既然如此,《孟子》为何说“君子远庖厨”呢?其实,有人把此语望文生义了。这句话是孟子与齐宣王在谈到君子的仁慈之心时,说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临死前的悲鸣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了,所以君子应该住在远离厨房的地方,不让他们看到宰杀禽兽的场面,不让他们听到禽兽死前惨烈的叫声。这句话最早应见于《礼记·玉藻》中:“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

  (文/刘鹏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