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管中心进入注销程序
- 来源:足球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足管中心,足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16 16:34
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日前发布公告将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这是去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要求剥离中国足协16个月后的最后程序,接下来,至少还有不少于三个月的工作期,预计年底彻底完成足管中心的撤销。
6月13日,《中国体育报》头版右上角上刊登的公告上显示: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拟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现已成立清算组。请债权人自2016年6月13日起90日内向本清算组申报债权。按照要求事业单位撤销的程序,足管中心在一个月内一共要发布三次公告,6月13日只是第一次,未来还会有两次。
现在清算小组已经成立,约有五名成员,为总局入围的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均持有会计证书,这个事务所过去受总局委托给足管中心和中国足协做过审计,经常到足协审计大约有5个人,他们对足协的财务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清算工作做起来也是驾轻就熟,清算小组的工作预计将在三个月内进行。
其实,总局计划撤销足管中心的想法始于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关于中国体育改革的声音不断,而在总局领导层,对此也深有体会,并责成相关人士对改革方向和方针进行调研,并且在政策层面上形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体育必须改革。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总局为未来的中国体育制定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就是“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在“纲要”中,把总局和各中心的作用定位为“贯彻国家体育方针,研究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其中,足球是改革的先行试点部门。
2010年,中国足坛开始“打赌扫黑”,总局对足协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很是不满,要求尽快“管办分离”,足协也一直都在进行运作,但实际效果不明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2010年的“反赌扫黑”也为后来的中国足球和足协改革埋下伏笔。
2011年本报就率先独家报道了总局拟撤销足管中心的消息,当时引起了体育界的震动。
反赌扫黑结束后,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原则,实现中国足协与体育总局脱钩,中国足协依法独立运行,在内部机构设置、工作计划制定、财务和薪酬管理、人事管理、国际专业交流等方面拥有自主权。”其中明确要求,“撤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实现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由事业单位向社团常设办事机构也即现在的中国足球协会秘书处的转变,改变中国足协与足球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架构。转变完成后,适时撤销足球中心并按规定核销相关事业编制。
而在其后,按《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中的部署,“中国足协与体育总局脱钩改革完成后,体育总局不再具体参与足球业务工作。中国足协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体育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承担并完成国家交办的各项任务。体育总局对中国足协给予必要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
前段时间,中国足协内部已经重组了十几个委员会,完善了机构设置,总局撤销各运动管理中心后,各委员会将发挥各自的作用,成为足协相关业务工作的主导,而在未来完全撤销足管中心后,各省市地方足协的改革也将深入下去。
记者程善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