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亚历山大图书馆

  当年我念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叫做“信息管理”—其实在这个时髦名字背后的真相是:“图书情报系”。如你所知,在年人均购书不足35元的不读书共和国,图书管理员显然是没有程序猿有尊严的。

  我很同情我的老师们,因为他们面对的,就不再是一教室的学生,而是一教室的愤青。为了让我们这些愤青们稍安勿躁,他们总要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图书馆照耀着人类文明。而需要一次一次的拿出来背书的,除了你所熟知的毛伟人马克思等等,就是的大名鼎鼎滴亚历山大图书馆。

  第一章 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说到亚历山大图书馆,就不得不提一下光辉灿烂的希腊文明。希腊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胜枚举,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从各种书籍中窥见其昔日的辉煌,比如《伊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圣斗士星矢》……此地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的牛叉聚集地,一方面是由于希腊临近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明发祥地,尽得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之真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希腊发展出了城邦制度,并在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执政官索伦施行了著名的改革之后,走上了民主执政之路。前者为希腊文明提供了养分,而后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众多敢于冒险善于思考的独立个体,于是希腊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气质:虚心、好奇、善于思考、崇尚学习、理性。至伯里克利时期,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迎来了其黄金岁月—古典时代—此一时期,希腊人在艺术、哲学、科学、民主政体理论与实践、自由的探究等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极其惊人的成就,伯里克利甚至自豪的在演讲中宣称:雅典是希腊的学校。事实上,雅典几乎是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学校。尽管到了亚历山大大帝时整个古典时代早已结束,野蛮与独裁已然降临,但希腊文明毕竟家底殷实,这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诞生做好了准备。

  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造者正是赫赫大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事实上,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托勒密一世。

  此时亚历山大大帝已经离奇的死亡,他的帝国也已分裂成了马其顿王国、塞琉西王朝和主要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它之所以叫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因为修在亚历山大城。

  然而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诞生,却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行为不无关系:公元前334年,单挑小王子亚历山大向波斯发起了进攻,随后的近10年里,此君未尝一败,帝国版图向东扩至印度,向南扩至埃及,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虽然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即分崩离析,但是却开创了一个“希腊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原帝国版图里的属地纷纷成为希腊化的城邦和国家,东西方商业往来更为频密,市场的扩大刺激了科学的进步;同时历山大在征服的过程中也打破了希腊人固有的“东方人都是野蛮人”的偏见,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有人猜测,当时的希腊文明甚至传播到了遥远的中国,证据是《皇帝内经》里的岐伯就疑似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

  科学进步与文化交流的双重需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托勒密王朝由于资源丰富且有沙漠和大海作为屏障,于是日益强大,亚历山大城逐渐成为了地中海的商业中心,这为建造亚历山大图书馆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性。

  另外,你要知道,托勒密一世和亚历山大大帝不但是死党兼战友,也是同学,他们的老师正是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在希腊浓郁的学术氛围中长大,使得托勒密一世非常的支持学术研究—所以,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一世要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建得成亚历山大图书馆,就是一件很合逻辑的事情了。

  公元前259年,抱着“收集全世界的书籍”的梦想,亚历山大图书馆开始修建,他的主持者正是埃拉托斯特尼—此君广为人知的牛逼事迹是计算出地球的圆周为24,700英里,与实际数值仅差250英里—图书馆工程无比浩大,以至于托勒密二世国王乌基曼迪亚斯说:“我看到这个工程这么庞大时,都要绝望了”。

  不管怎么说,亚历山大图书馆最终是建成了,她的博物馆实际上是一个由国家供养的研究院,另外还包括天文台、实验室、解剖室、植物园、动物园和一个藏书达50万册至70万册的图书馆。此外,亚历山大图书馆向全世界的学者提供的不仅仅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设备,还提供了免费的食宿,甚至令人羡慕的薪酬。托勒密的国王们常常都会长期供养30-50名学者。于是,这里几乎聚集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哲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天文学家……各种家。包括数学家欧几里得、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哲学家埃奈西德穆,等等。

  著名的余师太秋雨在他早年著作《文化苦旅》中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文明其实是脆弱的”—越是灿烂的文明,越是招惹觊觎怀璧其罪,而在战争面前,文明显得是如此弱不禁风。亚历山大图书馆在渡过了她鼎盛的200年后,不幸遭到了接二连三的致命打击。这个曾经的“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如何被毁灭至今仍有争议,大致上认为是因为经历了三次战火,第一次是罗马内战凯撒追杀庞贝到埃及,凯撒使用火攻埃及的战船,火势窜入亚历山大港并殃及图书馆;第二次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第三次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将领阿慕尔对埃及的占领。

  关于第三次,江湖上是这么传说的:一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希望能保留亚历山大图书馆幸存的珍贵藏书,于是阿慕尔向哈里发欧麦尔请示(哈里发是伊斯兰教职,意为代理人或继位人),后者表示:如与经书(《古兰经》)内容相同,何必保留?如若不同,留来何用!!结果就把剩余藏书交给城里4000多个公共澡堂做燃料,足足烧了六个月。

  阿拉伯人因为这个故事被后世憎恨了许多年,但是十七世纪以后的学者们开始普遍质疑此事的真实性。因为这个故事的原始出处—伊本·基夫提的《贤人史》—提到的那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活跃在6世纪中叶,而阿慕尔占领亚历山大港则是公元641年的事情,这位文法学家要活到那个时候,估计超过120岁了,如不考虑老妖怪的极小概率事件,这显然不太现实。另外,亚历山大图书馆里的藏书除部分莎草纸书以外,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羊皮纸书籍,羊皮纸是使用牛羊皮经过石灰处理以后制成的,这种纸张透气度低、密度大,极不易燃烧,用这个东西来烧锅炉,澡堂老板表示鸭梨很大。

  埃及历史学家穆斯塔法·阿巴迪在其著作《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亡》一书中对何以会有这样的杜撰进行了分析,其认为:当时欧洲由于觊觎穆斯林世界图书馆中收藏的希腊典籍,十字军东征时对其进行了多次抢劫,为了显示这种行为的正当性,于是欧洲人编造了阿拉伯人曾经焚毁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谎言,从而以文明的正统继承人和保护者自居。

  还有其它的历史学家解释说,这是阿拉伯人自己编造的谎言,目的在于炫耀曾经打败拜占庭帝国的丰功伟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在文明和野蛮的评判之间,人们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

  但是无论如何,伟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终究化为了乌有,在人类的历史上,黑暗的时代决不鲜见,无数灵性的结晶毁于兽行,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恐怕是其中损失最为巨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人们无比痛心的如此形容:“历史失去了记忆”,事实上,最糟糕的事情恐怕是,我们根本不知到我们到底损失了什么……

  第二章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重建

  1995年,埃及政府决定重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埃及政府一时头脑发热,早在1974年,亚历山大大学就已经提出了重建计划,希望由此建设一个具有独特收藏及目标的研究性图书馆。 由于亚历山大图书馆不仅仅具有其现代性的功用,还有其历史性的功用,于是重建计划希望在原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旧址上进行重建。

  问题来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到底在哪里?没有人知道。

  此事说来奇怪,照道理说,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50万到70万卷,根据学者们的计算,收藏50万卷的书籍需要大致40千米的书架,由此我们可以推想亚历山大图书馆必然规模庞大,然而奇怪的是,如此规模宏伟的建筑,既没有文献记载,也鲜有考古发现。关于这件事情,学者们猜想,由于亚历山大港曾经经历过海啸、地面下沉等自然灾害,故此目前的的海平面事实上高于罗马时代的海平面2米,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旧址极有可能在海底。这个猜测虽然不无道理,然而到目前为止也并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考古发现,同时陆地上的常规考古亦进展有限,于是就有学者推测说,亚历山大图书馆并不是一个庞大的建筑,而是分散的一系列的讲堂和藏馆,甚至有学者质疑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规模和藏书数量过于夸大,有神话之嫌……

  究竟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于是新馆的选址就只有从权行事。现在新馆坐落在亚历山大海滨区,与“地中海新娘”的雕像相邻,面朝大海,景色迷人。说来这新的馆址也不是全无来头,根据1994年的考古发现,此处曾经是古罗马时代的皇家专属区。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重建不仅仅是埃及一个国家的事情,同时也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科研和建筑项目,并受到了联合国开发援助署的财政援助,她的造型从77个国家的设计中优选而出,而她的设计机构则是从600多家建筑设计机构中竞标产生。这样的精挑细选保证了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成为了精品之作──在2002年建成之后两年,亚历山大图书馆获得了建筑界的大奖:阿卡汉建筑奖。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重建可谓是国际合作的产物,整体的设计方案来自挪威、馆内的图书调阅系统来自德国、意大利提供了修复书籍的工作室、日本提供了视听设备、法国提供了2000种科学刊物、数万册书籍和信息系统,而来自英国、意大利、埃及、阿拉伯的多个施工单位都参与了图书馆重建的施工工程……2004年,作为合作交流,中国也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内设置了“上海之窗”专题阅览区,提供了许多关于中国和上海的的文献资料。建成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 36770平方米,共有11层、总高33米,总共可提供使用面积达85405平方米。其中图书文化活动场所占4210平方米,科技和技术服务为10860平方米,国际资料研究学院用3500平方米,会议中心以及其它辅助服务场所占用面积30840平方米。图书馆包括6个专业图书馆、8个研究中心、4个博物馆、4个艺术展览馆、1个科技馆、1个会议中心还有1间手稿重塑实验室,值得一提的是其阅览室可以同时容纳2000名读者,被认为是所有大型图书馆中最大的阅览室。新亚历山大图书馆除了是一个图书馆以外,更是一个博物馆,由于在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造施工过程中,又陆续发掘出不少的文物,于是埃及有了在图书馆中设置博物馆的想法。保护和收集来自古埃及文明的文物和文献,现在也成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目前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地下一层的文物博物馆展览着1079件法老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科普特和伊斯兰文物,是世界上少有的在原地展览发掘物的博物馆。新馆的建造共耗资2亿美元,这笔资金除了联合国的援助以外,主要由阿拉伯国家提供。

  新的图书馆主馆模仿古代金字塔建成地上4层、地下3层全开放式阶梯结构,内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并为读者提供Wi-Fi上网,你在这里阅读一年,仅需要花费人民币42元。

  同时新亚历山大图书馆也成为了亚历山大港一个标志性的旅游景点,这里每天除了要接待读者以外,还要接待不少的游客,据统计,亚历山大图书馆每天要接待大约3000人,每年大约要接待170万人。

  虽说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重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成就,但是要重现传说中的世界第一图书馆的盛况,那可就任重道远了。目前馆内藏书150万册,并藏有不少古埃及与古希腊的古籍,设计藏书量为800万册,但是你要知道,当前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已经达到了1亿2800万册之巨。就连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也达到了2500多万册。亚历山大图书馆就“藏书”而言,可能还比不上中国的一所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目前的藏书就超过600万册,就连重庆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也达到了270万册。想当年托勒密的国王为了收集书籍,采用了不少巧取豪夺的手段—那时亚历山大港是地中海世界的重要港口之一,往来商贸频繁,托勒密的国王就规定,所有往来船只上的书籍,都必须献给国王,由国王保留原本,返还抄录之副本。这一招到了现在,显然是行不通了,图书馆一是经费有限,二是会遇到不少知识产权的问题,要想真正重新成为“世界第一”,谈何容易。

  但是这并不能降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地位,她作为对人类辉煌文明的纪念,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她象征着人类对知识永远敞开的怀抱,象征着文明那强大的韧性。

  是的,强权终会烟消云散,而文明,则会在昔日的废墟上,涅盘重生。

  文明,同时也是强韧的!

  第三章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将来

  亚历山大图书馆在物理上早已烟消云散,即便重建,也远不复当年之勇,然而亚历山大图书馆在精神上的传承却一直后继有人,“收集全世界的书籍,向全世界开放”这一伟大的理想在互联网的时代更是鼓舞了许多生机勃勃的计划。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古滕堡工程”。古藤堡工程可谓是“电子图书馆”的鼻祖,其致力于文本著作的电子化、归档以及发布。

  1971年,一位叫Michael Har t的伊利诺伊大学在校生获得了学校材料研究实验室中Xerox Sigma V大型计算机的使用权限,通过和善的操作员,他得到一个几乎没有时限的帐号,他认为应该用这个资源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这位Michael也深刻的想到: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人人都会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届时,将会需要大量的电子化的书籍,于是他决定将这台电脑用作一个收集、存储、分发电子书籍的服务器,并马上录入了古滕堡计划的第一份电子文本:美国独立宣言。咳咳,笔者当年也获得过一台公网服务器的使用权限,当时我的狐朋狗友马上对我说:我有一个1T b的硬盘,帮我下满片子吧……你看,其境界高低简直不可以道里计!!你现在知道我没有成为一个伟大人物的原因所在了吧。

  话说回来,就这样,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bt网站,却多了一个电子图书馆。

  H a r t将这个计划取名为“古腾堡工程”(Project Gutenberg,简称PG),这是为了向活字印刷的发明人翰内斯·古腾堡致敬,嗯?什么,活字印刷的发明人是中国的毕升?这个……这段公案我们暂且不提,以后再跟德国人(还有韩国人,你们懂的)算账……开始的时候,古腾堡工程主要是由志愿者人工录入的方式制造电子文本,一直到后来O C 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得到了普及,才得以改善。2000年,古滕堡工程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古腾堡工程著作归档基金会” (The Project Gutenberg Literary ArchiveFoundation Inc)。以处理古腾堡计划的财务问题和法律问题,并面向社会接受捐赠。同年,Charles Franks启动了分布校对员项目,志愿者从而可以将扫描的文本通过因特网共享发布。该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加入P G的数量与种类,新的志愿者也可以更容易地贡献力量。

  到了目前为止,古腾堡工程一共拥有了超过33,000部书籍。你可能会问了,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书籍?原因之一是因为美帝是一个法制国家,免费的使用书籍会遭遇知识产权的问题。于是古腾堡工程只能添加一些版权过期了的图书。1998年的《索尼?波诺著作权期延长法案》更是将现有版权延长了20年。这为古腾堡工程书籍的快速增长制造了不少障碍。原因之二在于无论是手动录入还是目前的扫描,速度都还是太慢了,不信你可以自己试试打字录入一部《资治通鉴》或者是扫描一本试试,这当然也限制了古腾堡计划的发展。

  如果你对古腾堡计划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访问www.gutenberg.org,这个网站现在可以访问了,要访问你赶紧访问,如果有一天又访问不到了,咦,为什么要说又呢?……那是因为……因为……我怎么可能知道为什么呢!

  今天天气哈哈哈。

  与古腾堡计划不同的是,另外一个公开宣称要以亚历山大图书馆为榜样的计划却获得了巨大的进展,这就是Google的图书计划。Google图书计划的前身是Google PrintLibrary Project,这个计划旨在将纸质图书扫描识别,并提供搜索服务,G o o gle还为此开发出一种新的图书扫描技术以便能够更快速并无损的扫描图书,目前G oogle图书已经拥有了超过700万部的电子书籍,这些书籍若以常规的扫描技术进行扫描,恐怕需要超过100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利用Google的最新技术,在6年内就完成了这样的壮举,简直令人惊叹!

  在这700万部书籍中,大约有100万部左右的图书不再受版权的保护可以自由下载,另有100万部的图书与出版商达成了完全预览协议,剩下的500万,只有部分预览,但是Google会给你提供网上书店(如亚马逊)和图书馆的链接,你可以通过链接的指引,去网上书店购买或在图书馆中去借阅这些书籍。Google和许多图书馆达成了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包括大名鼎鼎的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史丹佛大学、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以及纽约公共图书馆等等。并且,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了合作中。

  Google为这个计划可谓投入巨大,其中还包括那些因为著作版权争议而引起的高昂赔偿,然而令人惊讶的是,Google并不打算收取用户的费用,也不打算收取网络书店的费用,甚至没有在Google图书中投放广告的意思。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连Google自己都还不知道要怎么营利,这就是Google这个公司令人敬佩的地方—他首先考虑的往往是理想和原则,而不是蝇营狗苟的利润。

  在图书馆的发展有各种的设想中,图书的电子化往往都是基础—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图书数字计划还有美国国会图书馆的American Memory(美国记忆)计划、百万册图书计划和环球图书馆的电子化计划……我坚信将会有更多的人将他们的智慧、财力和精力投入到这场以共享知识传播文明为目的的运动中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的知识终会成为一个庞大的共享的整体,不朽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理想终将实现。

  这就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将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