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能文善画的清代陶瓷艺术家

  • 来源:人物周刊
  • 关键字:唐英,陶瓷,艺术
  • 发布时间:2016-07-04 17:38

  香港苏富比2014年拍出的一件“御海苍龙:乾隆御制粉青釉浮雕龙纹罐”,以九千四百二十万成交。在各色拍卖报道里,除了关注价格、谈及其温润均匀的釉色,鬼斧天成的雕工,更有一个名字反覆出现——唐英。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七月二十九日,大清国工艺辉煌的缔造者、自称为榷陶使者的唐英,在九江关署病故。享年七十五岁。他的死,预示着这个王朝最精美的岁月就此终结。

  唐英,字俊公,号叔子,晚年别署蜗寄老人。汉军正白旗人。他16岁供奉内廷,交结了不少文人学者,他勤奋治学,手不释卷。清雍正元年(1723),授员外郎;雍正六年(1728)任驻景德镇瓷厂协理官。乾隆四年(1739)调任九江关监督,仍掌窑务。他兴办书院,延请著名文人讲学,还设义渡、立义学、赈济孤苦贫寒群众,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公余之暇以创作诗画自娱,与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蒋士铨、董榕等友好,诗、书、曲都自成一家。

  年幼入宫,性格谨慎

  唐英生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五月初五。清史稿记载“唐英,字俊公,汉军旗人”。七岁进私塾读书,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被选进宫廷,当时他十六岁,在养心殿为皇帝服务。随后又管理内务府造办处。他曾在造办处主管过画样设计,《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管理造办处大臣怡亲王、庄亲王,管理官员郎中保德、李常,员外郎海望,司库常保,画样唐英。而他的绘画艺术修养是很高的。至少多次得到皇帝的肯定,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据圆明园来帖,“奉旨画的款式甚好,尔仍唐英画美人,其衣纹照先画的衣纹样画。”

  小小年纪就进入“一步都错不得”的宫廷,又在内务府管画样设计,可以设想,这对唐英此后的人生或许有两个影响,其一是造成了他谨慎又兢兢业业的性格;其二是,他应该有不错的绘画功底。两者均为既需揣摩上意,又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冶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当时五十岁的雍正皇帝,刚刚收拾完年羹尧,又以四十二桩大罪圈禁隆科多后,稳稳当当坐在了皇位上。雍正在签订《恰克图条约》和推行官话等一系列的大动作间,颁布了一条似乎微不足道的圣旨:“唐英,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

  是谁向雍正举荐唐英?正是任命总理事务大臣,处理宫中大小的怡亲王。2014年春拍香港佳士得拍卖的一对画珐瑯觚,就是雍正为供奉怡亲王允祥而特别订制。可见刻薄寡恩的雍正,唯独对这个弟弟关爱有加。有亲王的推荐,唐英势必要上任。

  虽然现在看来,这是唐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对于他本人而言,或许思绪更加复杂。这从唐英写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的诗作中可见一斑:“炎凉经两度,远客意悠悠。暑减连朝雨,风来一线秋。旅思常作病,良药不医愁。北雁生堪憎,乡书隔岁投。”一个北方大汉,或许并不适应南国潮湿清冷的秋天,回想北国秋日风和日丽,皇城金碧辉煌,待到开春大雁尚能南飞,而自己的留守却遥遥无期。

  而更让唐英不适的,除了南方的水土,更有对陶务不熟悉所带来的惴惴不安,他在《瓷务事宜示谕稿序》中写到当时的心情:“陶固细事,但为有生所未经见,而物料火候与五行丹贡同其功,兼之摹古酌今,侈弇崇庳之式,茫然不晓,日唯诺于工匠之意者,惴惴焉,惟辱命误公之是惧。”

  闭门谢客,专心陶务

  唐英于陶务是外行,一般外行管内行,要么以行政权力去压制,要么“向之唯诺于工匠意旨”,即使有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人,也至多是通过层层上报了解些皮毛。但是,做事牢靠的唐英,很快就展示出他的务实之风。他曾有这样一段自述:“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他足足闭门谢客三年,和工匠同吃同住,也挽起袖口裤腿,淘泥、揉泥、拉坯、捧坯,所以他很快就由一个外行变成一个内行。

  于是,在唐英后来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信心满满的话:“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向之唯诺于工匠意旨者,今可出其意旨唯诺夫工匠矣。因于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研究探讨,往往得心应手。”

  在与工匠同吃同住的过程中,唐英也开始着手改革。清朝接过明朝御器厂,改名御窑厂,也改变了明朝向窑户工匠派索瓷器甚至坐地勒索的做法,即解除窑户的“匠籍”,实行雇用制度,此外烧瓷所用物料也按照时价采买,只是政策虽然定下来,许多官员却并未切实执行。唐英来到景德镇协办陶务,遇到皇家要烧造瓷器的时候,除按时付给工匠们工资外,烧瓷所需要的物料,也按市价付给,他的这种做法不但得到陶民认可,也让地方官员感到方便。

  唐英在制瓷上的贡献,一是仿古超古,二是创烧。雍正、乾隆皇帝对瓷器的鉴赏水准都非常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前朝制作的精美瓷器的追慕。于是,复制宋代五大名窑及明朝瓷器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唐英上任不久,就派幕友吴尧甫去河南钧州调查钧窑烧制方法和用料情况,按真品仿制造型、釉色。唐英仿宋哥窑的金丝铁线纹、仿宋官窑的冰裂纹、汝的蟹爪纹等,开片自然。多数仿古瓷以青花书写或刻雍正朝代款识。他仿制的明朝永乐、宣德脱胎白釉、甜白刻花、印花器等达到乱真的程度。

  在创新上,唐英时期,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均有新的突破。在他主持下,景德镇创烧七十多种颜色釉,其中胭脂红、秋葵绿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相信很多人对于2011年中国嘉德所拍卖的一对胭脂红釉杯印象颇深,在《陶成纪事碑》中,他称之为“西洋红色器皿”。因釉中含万分之一、二的金,又名“金红”。

  同时,督陶的成就也和唐英的个人素养相关。他将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在陶瓷品类的创新上,后来成书的《景德镇陶录》《古铜瓷器考》等著作中,都大为赞称自唐英督陶创“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的盛况。到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每年所花得烧造瓷器的费用达到数万,制作的瓷器不下三、四十万件,数量巨大。唐英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广受称道,他的陶瓷书法行云流水。而督陶官亲自画瓷器,这在陶瓷史上也绝无仅有。

  唐英死后,由于督造者不同,景德镇官窑再也无法烧出如乾隆早期的精美绝世之作。乾隆中期,趋向华缛繁巧,古朴之风尽失;末期更堆迭庸俗。而再往后走,衰微的也就不再是冶陶一门。耳听鸦片战争轰隆隆的炮火,大清国这个精美的瓷罐子,哐当一声砸在地上,任历史的滚滚车轮辗过。

  传奇创作,生动真实

  从京师到地方的40年经历,使唐英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贪暴,广大劳动群众的疾苦,以及社会上世态人情的虚伪、险恶,都有较深了解,为他创作诗歌和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著有戏曲集《古柏堂传奇》,一名《灯月闲情》,现存剧本至少有17种。

  《芦花絮》反映了继母与前妻子女之间的关系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佣中人》写卖菜佣人汤之琼闻知崇祯帝、后已死,触石自杀。作者对农民起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宣扬了封建的忠君思想。但他肯定了小人物,也是对置国家兴亡于不顾而只知贪图个人名利的达官显贵的有力鞭挞。《女弹词》写李龟年女弟子演唱《天宝遗事》,情节、唱词几乎和洪《长生殿·弹词》全同,可能是为了供女演员演唱而改写的。《巧换缘》写一酒鬼将甥女张蕴珠卖给55岁的木匠马冲霄,蕴珠自杀以保清白,被老妇周氏救活,周氏又被侄子小李儿卖与一少年书生洪遇,周氏同情蕴珠的遭遇,自愿和她互换丈夫,官府依年貌成全了两对夫妇。《清忠谱正案》写周顺昌死后被封为苏郡城隍,为换救他而牺牲的五义士则被封为力士。顺昌奉玉帝旨严惩魏忠贤、毛一鹭等人。玉帝又命魏大中、杨涟巡行宇内,考察忠,奖善惩恶。

  《天缘债》(一名《张骨董》)、《双钉案》《面缸笑》《十字坡》《梅龙镇》等,与京剧《一匹布》《钓金龟》《打面缸》《武松打店》《游龙戏凤》等情节略同。《古柏堂传奇》中的其他作品,还有《梁上眼》《三元报》《长生殿补阙》《英雄报》《虞兮梦》等。

  唐英的艺术造诣,无论文字水平、人物塑造、舞台效果等,和乾隆以前的诸大家相比,要逊一筹。思想性也存在不少缺点,但他能够摆脱俗套,不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升仙道化的终成正果等题材,却独出心裁,去反映社会上的现实问题。例如《清忠谱正案》所体现的强烈爱憎,《面缸笑》对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妓女的深厚同情和对官府的辛辣讽刺,都写得很生动。许多作品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希望官府公正廉明,不要使好人蒙受不白之冤;希望有监察机关杜绝贪赃枉法;罢免愚腐无能的官员,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在婚姻问题上,男女双方的年貌品德要大致相当,而不强调从一而终;家庭成员都能和睦相处,平等相待;社会上没有坏人作恶,人民群众都能安居乐业。

  唐英的戏曲和当时流行的地方戏曲关系比较密切。他的一部分作品是根据后者改编的;也有一部分作品后来被改编为京剧。这在清代戏曲作家中是比较突出的。

  历程评述:

  今年是唐英去世260周年。唐英以“陶人”自居,热爱制陶行业,他所主持的官窑的产品极为精致,当时号称“唐窑”。他不同于一般的手工业者,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

  文/高秀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